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1.03.17  星期六  VOL.39


 

訓俗遺規言:「待己者,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待人者,當從有過中求無過,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卷首語
編者的話

 

雪公云:「凡事今天這樣,明天那樣,你的心裡就亂七八糟,有亂七八糟的心,就有亂七八糟的事,修淨土就是得一心不亂,終日亂成一團,如何能以往生?」

這是對我們淨土行人的忠告,禪宗大德也講,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吃飯時專心吃飯,做事時專心做事,如真能如是用心,無一事而不成,念佛又豈能有不往生之理。因此,一心太重要了。端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怎麼用心,若能如是用心,念佛決定往生。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39)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

這是總結。「如是」,如前面所講的。以十善業修布施,所獲得的大利如前面所講的。

六波羅蜜,布施是細說,持戒往下都是略說,然而這第一大段也貫穿了以下五度。譬如持戒,不殺生持戒得什麼利益,不偷盜持戒得什麼利益,不邪淫持戒得什麼利益,一直到不愚痴,乃至後面的四無量心、四攝、三十七道品、止觀、方便,條條如是。譬如說修止觀,不殺生止莊嚴故、不偷盜止莊嚴故、不邪淫止莊嚴故,每一句皆有十條。佛雖然沒有如是細說,我們要能舉一反三。落實在生活上點點滴滴,無有一法不具足十善,這才止於至善。

本經一開端就教我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無量法門皆具足十善,這才真正落實到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我們念佛,不殺生執持名號,不偷盜執持名號,不邪淫執持名號,到不貪不瞋不痴執持名號,聲聲佛號皆具足十善業,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是上善之人。

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

如前所云,以施莊嚴故,所得利益總說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往下都是舉要言之,不像前面如此細說。前面懂得,後面就能體會得。「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就是把十善落實在持戒上,總的利益是「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底下離殺生、離偷盜等而持戒故,總的果報都是一樣的,別報可想而知,故省略別報。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到,十善業是修行根本,離十善業不但不能生一切佛法,一切世間善法都不能生。

「行十善業,以戒莊嚴故」,著重在『行』字,行就是落實;『莊嚴』用現在話說,是美好、圓滿沒有缺陷。落實十善業,持戒才能圓滿。

「能生一切佛法義利」,『義』是道理,明白一切佛法的道理;『利』是利益、受用。持戒在此地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因為六度是菩薩行為的準則。持戒,用現在話說,就是守法。人無論是獨居,或是與大眾相處,都有規律,決定要守法。凡是佛陀的教誡都是戒法,要明瞭意思,行為決定要遵守。除此之外,國家的憲法、法律、規約都要遵守,所謂「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在道場,要遵守常住公約;到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場所,也要遵守他們的規矩。如此持戒守法,方能「滿足大願」,就是有求必應,我們所求皆能滿足。

何以守法就能滿足?一個人守法得到大眾的尊敬、歡迎,幫助他的人就多;不守法的人,大眾對他沒信心,他需要幫助的時候,別人不會幫助他,所以辦事障礙重重。佛將布施擺第一,守法擺第二,布施是要真正放下,唯有真正放下,放棄自己的分別、執著,才能守法;不能放棄自己的成見、執著,談不上守法。

 

返回


楊枝淨水
依靠自性不靠外境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學講經者經講不好,因為我們學的是佛經,自己不是佛,當然講不好;自己要是佛,經自然就講好了。換言之,我們想把經講好,就先要作佛,這是根本的辦法。作佛是每個人的心願,但做不了佛,就是自己沒有作佛的信心。《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這句話的意義無盡深廣。不但修淨土,「信、願、行」是三個必須的條件,沒有信心決定不能往生。實在說,世出世間法是否有成就,都是建立在信心上。世間人相信自私自利,相信損人可以利己,相信貪瞋痴慢,這也是信為道元功德母,什麼道?三惡道,所以他墮三惡道。他若是相信戒定慧,就是出世間道。

佛教導我們要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佛菩薩之所以能成佛菩薩,就是相信自己,不為外境所動。凡是相信別人、依靠別人,稱為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佛門裡講「門裡外」。佛教導我們「三自皈」,是皈依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沒有皈依外境,所以佛法稱為「內學」,佛經稱為「內經」,「內」是自性。

佛說宇宙人生的根源,是自性所變現,「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要是相信你的心、你的識,就正確了,就是佛知佛見;你要是相信所現的、所變的,那就錯了。所現、所變是無常的,能現、能變是真常,是常住真心,永不改變。可是凡夫相信外境、相信無常,而佛把無常稱作「無常大鬼」,這是我們從根本上、觀念上就搞錯了,這怎麼能成就?所以,學佛一定要建立自信心,要相信自己,相信佛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

佛法講「緣生」,醫生為病人治病也要有緣,緣是信心。病人對醫生十分信任,醫生縱然醫術不高明,病人都會好。李木源居士的癌細胞遍滿了五臟,他之所以會好,就是因為信心,「心轉境界」。所以,反省、懺悔、改過,斷惡修善,身體就恢復正常,藥物只是輔助,其功效只佔百分之五而已,百分之九十五是自己的信心。如果你對自己的病沒有信心,對醫生沒有信心,病就無法痊癒。要明白此道理與事實真相。因此,修行人生病用清淨心來調養,斷食,只喝水,放鬆身心,放下一切妄想雜念,一、兩個星期就恢復了;不用藥物,完全用心理治療,非常有效。佛菩薩、祖師大德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我們若不知道學習,聽信妄言,被境界所轉就很可憐。《楞嚴經》云:「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要學著能轉境界,不為境界所轉,就能頂天立地。

不要怕死,說真實話,沒有死,死是時空境界的轉變。在六道輪迴中捨身受身,就像衣服髒了脫掉,再換一件新衣服一樣。所以,真正通達佛法,沒有生死,生命是永恆的。因此,對任何境界都沒有留戀,像穿衣服一樣,不管穿任何衣服,穿幾天就脫掉再換。所以,覺悟的人在十法界,無論什麼身相都沒有留戀,一切隨緣,隨緣就自在,隨緣能現無量身。

這種功夫要從斷煩惱、放下做起,能放下就是佛經講的「解脫」,把我們的煩惱結解開,就脫離憂患、煩惱、生死。從什麼地方下手?從徹底放下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下手。控制的念頭是與生俱來的,初生下來的嬰兒,就有想控制外面境界的意識。譬如他喜歡吃的糖,他就想佔有。這是煩惱的根源,六道輪迴的根源。所以,要把控制人事物的念頭放下,一切隨緣,隨緣就自在。第二,放棄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與行為。然後再進一步,把得失、好惡、利害、善惡放下,你就得大自在。

佛菩薩一切放下,生活隨緣,因此他們得大自在。好比釋迦牟尼佛講經講了四十九年,世壽八十歲時,學生逐漸懈怠、懶散,沒有人再啟請佛說法了。魔王波旬見到這種情形,便向釋迦牟尼佛要求:「佛陀,你講經四十九年夠了,你現在可以入般涅槃了。」佛原本可以再多住世一段時期,但魔王來要求,佛便恆順魔王,點頭同意,立刻就走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釋迦牟尼佛做到了。

釋迦牟尼佛能隨順一切眾生,雖然他入滅了,依然能換身分再來,多麼自在!佛不一定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身相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他能以菩薩身出現,以聲聞身出現,以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身分出現在世間。佛憐憫苦難眾生,所以沒有離開世間,正如布袋和尚滅度時告訴大眾,他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時時示世人,世人常不識」,他示現在世間人群當中,而世間人不認識他。彌勒菩薩如是,諸佛菩薩亦如是。

由此可知,一定要斷煩惱。不要害怕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了,日子過得更舒服、更自在、更快樂。要相信你命裡有的丟不掉,命裡沒有的求不來。你有錢把錢丟得一文不剩,命裡有多少,還是不會少。無論你從事任何行業,命裡有的很快又來了,而且來的一定比你丟的還多,好像有利息一樣。「財為五家共有」,財會貶值、會消散,你保不住它!這個事實真相,《了凡四訓》講得很清楚,所以我常勸導初學佛的人,先要將《了凡四訓》念三百遍,以堅定信心。

佛教導我們,命中有財富,應該去積功累德,以此財富去修無盡的財富;有智慧,應以智慧布施、奉獻、供養一切眾生,會得無盡的智慧。我們要像佛一樣,肯定虛空法界是自己,一切眾生是自己;愛護一切眾生就是愛護自己,幫助一切眾生就是幫助自己。人為自己肯花錢,為別人不肯花錢,就是不知道別人是自己;如果知道一切眾生是自己,為一切眾生花錢,就會花得很痛快、很自在了。何時你能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最低限度你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不是凡夫。你生活的境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不是六道,你將六道、十法界轉變成一真法界。這種轉是從念頭上轉、從心上轉、從觀念上轉,念頭轉了,境界就轉了,「境隨心轉」。這是學佛。

而我們現在不跟佛學,跟凡夫學,錯了;跟妖魔鬼怪學,更錯了!「魔」是折磨,因為有「我」,所以就被外面境界折磨。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是「無我」,無我,魔對我就無可奈何,就無法控制;有我,就會被人牽著鼻子走,就會受人控制、宰割。無我是真的,有我是假的,是一個妄想概念。

《金剛經》云:「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講你能執著的心,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不可得,因為這是剎那生滅。外面的境界是緣生之法,因緣所生,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告訴你,能得之心不可得,所得之境不可得,能所都不可得,哪來的我?凡夫執著「常樂我淨」,全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我們眼前所見的境界,也不是真實的,其存在的時間只有一剎那而已。大家使用照相機就能發覺,生命存在的時間,就是你按下快門的一剎那;你照第二張照片時,第一張的境界已經不存在了。所以,沒有一樣東西存在,全是假的、空的。

眾生的大病即是將假的當作真的,在一切虛妄當中起貪瞋痴慢,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落在阿賴耶識裡變成種子。如果你了解事實真相,阿賴耶識裡不落種子,即是真功夫。佛菩薩示現在世間,遊戲神通,所以才隨緣消業、隨緣度眾。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功德是從隨喜裡成就的,不知道隨喜就沒有功德;把業障當作功德,就錯得離譜了。

學佛一定要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轉業報身為願力身,就稱之為「乘願再來」。不必要往生西方再回頭乘願再來,現在就可以乘願再來。從前是業力到此世間來投生的,現在念頭一轉,願力現前,願力做主宰,業力沒有了,現前就是乘願再來。乘願再來就自在了,一切都不計較,與任何人相處都好,在任何環境中,天堂也好、地獄也好,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平等了。平等是真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心平等了,境就平等。

佛為我們說的事實真相,我們要細細思量,才能得到真實受用。希望大家都能在這一生中,轉業力為願力,轉凡成聖,轉生死為大涅槃,轉煩惱為大菩提。諸佛菩薩、祖師大德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問題就是我們對這些大道理要能透徹了解,真正肯做。真做到了,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講的,你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享受是不思議的解脫境界。

 

返回

 

蓮語珠璣
印光大師開示

 

若欲化人,必順自己實行,人自生信。光所言實行,尚不專指能念佛而已。凡發心學佛之人,必須所作所為,高出平人之上,所謂高出者,謂能力敦倫常,恪盡己分,父慈子孝,是所應然。

印祖告訴高鶴年居士說:「惜有限之精神,辦末後之事業,其老年人之第一要緊著子也。」

欲真利人,當事事盡己之分,則日用行為,皆含化人之機,久而久之,人自見信而依從之,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返回

 

學佛心得
勿以善小而不為                            達亮

                    

「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劉備臨終前對兒子劉禪如是說。意思是讓劉禪不要輕視小事,「小」中有大。「小」水滴不斷滴下,力可透石;「小」火星足以燎原;「小小」的一句話,足以影響一國之興衰;「小」不忍,即足以亂大謀;一絲「小小」的微笑,給人信心無限;每日一件「小小」的善行,足以廣結善緣;勿以善小而不爲,「善小」不是「不足道」的,「善小」也含有「大義」。故《梵綱經菩薩戒》云:「勿輕小罪,以爲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善小與因小見大、見微知著的道理相近也。世人多好大,而少能領悟佛教語「一滴水中看世界」。晶瑩的一滴水,有如明鏡,足以鑒人,或任人自照。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夜的暴風雨,使得許多小魚逐浪而上困在了沙灘水窪裡。大海雖在咫尺,但它們回不去了,而且用不了多久就會被乾死。

不知什麽時候,一個小男孩出現了,撿起小魚用力扔回大海。一個正在海邊散步的中年男子對孩子說:「這小窪裡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擡地回答。

「哦,那你爲什麽還在扔?誰在乎呢?」

「誰在乎呢,小男孩?你能拯救所有的魚兒嗎?──我不否認你的執著,可誰在乎呢?幾千幾百多條小魚,而且幾分鐘後就要死了。你能向大海扔回幾條小魚?誰在乎呢?」

「這一條小魚在乎!」男孩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小魚扔回大海。

「這一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這是一段絕妙的對話,更是一番精彩的闡述。一個小孩一下子救不了幾百幾千條小魚,但通過自己的努力,他可以救十條、二十條,可以救三十條、四十條乃至更多。對於待救的小魚來講,被救的可能總是小部分,但畢竟救出這麽多,畢竟使這麽多的小魚回歸了大海,獲得了生命,這是多大的善舉啊!

由小孩救魚使我想起《莊子•外物》裡一段對話記錄。

  ──鮒魚啊,你怎麽在這裡啊?

 ──我本是東海的波臣,你有一些水讓我活命嗎?

──行哪。我將去遊說吳越之王,把西漢的水激起來迎接你,好嗎?

──我失去了我生存的環境,只需斗升之水便可活命。你這麽說,不如到乾魚鋪找我好了!

這段對話出自成語「涸轍之鮒」。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會像莊子那樣只對鮒魚說些大而無用的話,或像海邊散步的中年男子那樣,自己不行善反而說一些似乎哲理的話來勸阻他人甚至嘲笑別人做傻事;或有人如是想:這麽多的小魚兒啊!就算把幾條扔回大海,又有什麽用呢?如果我能把它們一起……這當然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但站在旁邊指手劃腳的人能起什麽作用呢?其實,這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願不願肯不肯的問題。就這一點,平凡和偉大有了分界點。

我們都不是偉人,但是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生活中每件最平凡的事……有一則新聞這樣說:一塊磚丟落在繁華的街道上,車水馬龍的人流裡,人們或繞之,或躲之,或乾脆從上面軋過去……一位搖三輪車的殘疾人,彎下腰來將這個「障礙物」清走了。「舉手之勞,你做到了嗎?」一句警示語既是對殘疾人文明舉動的褒揚,也是對公民增強文明意識發出的呼喚。「勿以善小而不爲」。舉手之勞,貴在動手。一塊磚在街道上妨礙行走,撿一下,就解決問題;蹬著三輪貨車上坡的師傅汗流夾背,舉步維艱,你推一下,車子就會輕鬆上坡;老人上下車蹣跚吃力,你扶一下,老人行走就方便了;自來水嘩嘩直流,你擰一下開關,就節約了用水……這些舉手之勞的小事,表面看來微不足道,不足挂齒,但小中可以見大。另有這樣一則公益廣告:如果我們再這樣肆意浪費和破壞水資源,你看到的最後一滴水可能是你的眼淚。因此,我們必須有憂患意識,珍惜、保護水資源,以實現水資源的持續利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注意節約用水,不隨意往水體中傾倒生活垃圾、建築垃圾等,也是每個人切實可以做到的。勿以善小而不爲──畢竟,這是我們共同的依賴。我們要從節約每一滴水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爲。狄金森的詩每天向我提醒:如果我能使一顆心免於哀傷/我就不虛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個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種酸辛/幫助一隻暈厥的知更鳥/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虛此生……我清楚記得孩提時,一天,有一個小孩,尿急跑到院子裡撒尿。當他把小鳥拉出來的時候,才發現有一群螞蟻在搬東西回家。他立刻憋住,跑到了另一邊。此舉雖小,但對螞蟻來說,一泡尿就是一場大水災呀!正如豐子愷先生在《緣緣堂隨筆》中所說:「頑童一腳踏死上百隻螞蟻,我勸他不要,並非愛惜螞蟻,或是供養螞蟻,只恐這一點殘忍心擴而充之,將來會成侵略者用飛機載了重磅炸彈去虐殺無辜平民。」豐先生並非杞人憂天,實乃是看透了人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積善成德」也是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蘇東坡任密州太守時,碰上荒年,一些扔在路邊的孩子奄奄一息,他見如此慘景,「灑淚循城拾棄兒」,他拿出一些錢來救濟這些孩子,先後救活四十個即將餓死的孩子。《雜阿含經》中說「火雖小,卻不可輕忽。」不要輕忽小事,勿以善小而不爲。蘇東坡「善小」之舉竟救活了四十條生命,「衆善奉行」,豈可不爲?鄭板橋「一枝一葉總關情」句中的「一枝一葉」,可謂小矣,但其關懷民瘼之情,何其大矣!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也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容我照錄如下:

從前有一個很惡的農婦死了,她生前沒有一件善行,鬼把她抓去,扔到火海裡面。守護她的小鬼站在那裡,心想:我得想出她的一件善行,好對閻羅王說。小鬼記了起來,對閻羅王說:「她曾在菜園裡拔過一棵蔥,施捨給一個女乞丐。」閻羅王回答說:「你就拿那棵蔥,到火海邊去給她,讓她抓住,拉她到陽間去;如果蔥斷了,那女人就只好留在火海裡,仍像現在一樣。」小鬼跑到農婦那裡,把一棵蔥給她,說道:「喂,女人,你抓住了,待我拉你上來。」小鬼開始小心地拉她,差一點就拉上來了,可是在火海裡的罪人看見有人拉她,就都抓住她,想跟她一塊兒上來,這女人是個很惡很惡的人,她用腳踢他們,說道:「人家在那裡拉我,不是拉你們,那是我的蔥,不是你們的。」她剛說完這句話,蔥就斷了。

 古人說:「勿輕小事,小隙沈舟;勿輕小物,小蟲毒身。」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一個人的墮落,往往是從一些細小的地方開始。如果一個人做了善事,哪怕那善行只是施捨了一根又細又小的蔥,或是關懷民瘼之「一枝一葉」,愛就會如太陽一樣,照在你身上,引導你走向真理之路。在生活裡有許多人只施捨了一棵蔥,而人的某種高度的事業就是從「善小」開始的。

一天深夜我讀到一則佛經上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天陀山起了大火,許多鸚鵡一起彙集於陀山大火之中,原來這些鳥們是「入水濡羽,飛而灑之」,牠們將身上的羽毛沾上水,然後把水灑上陀山,期望能熄滅這場大火。正是這樣一種「入水濡羽,飛而灑之」的鳥兒的「善小」之舉感動了天神,天神在彈指之間就幫鳥兒們滅了這場山火。鳥兒們對陀山的情懷,雖以「善小」之舉,但昭示出人間的大愛。生命因愛而動聽。不是嗎?

有時候,或許就是一個眼神,一句溫暖的話,一個平常的電話,就突破了一些不可摧的攀籬。比如人的隔膜,還有其他。

石霜跟隨潙山禪師參學時,擔任米頭的工作。有一天,石霜正在篩米,潙山恰好經過,順手從地上拾起一粒米說:「莫輕這一粒米,百千粒盡從這一粒生。」一個本體,衍生千萬變化無窮盡的作用,正所謂「無量義從一法生」。

一粒小小的米,顆粒很小,每一粒都不夠塞牙縫兒的;可是我們就是靠著這樣一些小顆粒,維持生命,支撐地球上龐大衆多的人群發明、創造、繁衍……因爲一粒米可以長出許多米來。

確實,一粒米非常微小,可是整碗飯就由一粒粒的米組成的,豈不聞: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所以一粒米並不小啊!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滴水雖微,滄海也是由一滴滴水彙成的啊。佛經上講: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呀!

每當我與同學們至誠投入慰問捐助災區、希望工程的活動,目睹那些孤老病殘及羸瘦的失學孩子的悲涼景象,體察民間之疾苦,我多麽希望衆生皆從苦海中超拔出來,卻往往感知自己能力是多麽渺小、卑微。

我們渺小如滄海一粟,那我們就盡這一粟的心力吧!

我們不要放棄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正是這些小事,如同階梯,將我們升向生命的高處。

 

返回

 

多元文化論壇
萬法一體

      

巴哈伊教為我們做簡介,我們聽了之後就會明瞭。我們應多接觸一些宗教,多了解這個世間,特別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國土,許多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我們可以從宗教裡體會到生活的意義與價值觀,回過頭來,再聽佛經是怎麼說法,就能融會貫通,斷疑生信,堅定自己的信願,長養自己的道心,這有很大的幫助。我們能幫助自己,也能幫助別人,所以一定要多接觸、多了解。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請老法師介紹本願念佛法門,有極少居士想修學,可否?

答:沒有好處!「本願法門」是唐朝時候從中國傳到日本,那時修學沒問題,但現在變質了。何謂本願?阿彌陀佛的本願是四十八願,其中第十八願最重要,專門執著第十八願,第十八願講的是「十念必生」。於是有些人錯會意思,以為只要這一願,其他四十七願都可以不要了,這就錯了。四十八願是願願都圓滿含攝其他四十七願,缺一願就不圓滿。《華嚴經》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怎麼能單要十八願,其他都不要?我不相信這種修法能往生,我也沒聽說過。所以,老實依照《無量壽經》學習就沒錯。不要聽別人的,把自己的道心擾亂了,很可惜!

修學淨土法門,我們依淨土三經:《無量壽經》是淨宗概論,講得最詳細;《觀無量壽佛經》是《無量壽經》的補充,有理論上的補充,也有方法、境界上的補充;《佛說阿彌陀經》,經文雖然不長,而世尊四次苦口婆心的勸勉我們,要專修專弘。與三經相應的方法是正確的,與三經不相應的就有問題。問題沒有搞清楚,就不要學,以免浪費時間與精力。

問:腰痛可否拜佛?是否會痊癒,或更嚴重?

答:這個問題,你試驗一下就清楚了,兩種狀況都會出現。如果你誠心誠意的拜佛,腰痛就好了。為什麼?你一心在佛上,把腰痛忘記了,它就好了,這是第一種狀況。第二種狀況,一面拜佛一面想著腰痛,就愈拜愈痛,這就是「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有病痛的人一心想佛,不要去想病,病就好了。所以,生病找醫生,是不是醫生把病治好的?不是,是你的信心把病治好。你相信這個醫生,相信他的處方,這個藥果然就見效。如果這個大夫再高明,你對他不相信,他給你診斷、開方子,就不見效。

治病如是,所有一切事無不如是,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法無定法,是隨著我們念頭在轉變,念頭清淨,身就清淨;心污染,身就變成污染。境隨心轉,身體是最貼近的境界,懂得這個道理,才能保持一生不生病。你有生病的念頭,病痛就來了。現在醫學裡也有所謂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比生理重要得多。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一心拜佛、禮佛、念佛,病痛就忘記了。

問:思考屬不屬於起心動念?

答:思考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念頭有淨、有染,有善、有不善,其中差別很多。與性德相應的善念是健康的,與性德相違背的念頭是不健康的。學佛的人要常想佛的教誨,將佛的教誨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這個很重要。做到之後,會有悟處,對佛的教誨就有更深、更透徹的理解,這是智慧現前。解能幫助行,行又能幫助解,解行相應,解與行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如是。

問:慈悲和定力如何才能做到圓滿?

答:圓滿是成佛,沒有到佛的果位,都不能稱之為「圓滿」。我們有這個願望很好,這個願就是成佛的大願,就是大菩提心。要如何才能達成圓滿?修學淨宗法門就能做到,這是「當生成就的法門」。

何謂定力?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瞭一個大概,也知道三途六道、十法界不究竟,決心要想出離,不再受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的干擾,從心裡徹底放下了,這是定力。何謂慈悲?決定隨順佛陀教誨,專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教我們不可以做,我們就不做。這是對自己的慈悲,幫助自己在這一生出離三界六道、十法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行化他,做出一個榜樣給大家看,勸導大家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對大眾的慈悲,這樣做就圓滿。

問:幫助別人的時候,為什麼他的業障會纏住我?如何才能在幫助別人之下,又不會遭遇魔障?

答:這裡面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幫助別人時,沒有忘記自己的利益。幫助別人是無條件的,決定不會遭魔障,他的業障對你沾不了邊。所以,我們幫助別人決定是無條件的,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就不會有障礙。同理,別人要幫助我,如果有條件,我要想一想這個條件合不合理,能否接受?如果不能接受,就拒絕幫助,以免麻煩。

問:念佛是否就念一個調子?若換調子,就會聽不到耳邊有念佛的聲音。聽到耳邊有佛號,是不是好事?

答:這是一個很普通的現象,念佛念久了,阿賴耶識裡印象深刻,時時刻刻自己會聽到佛號,而確實沒有人念佛。有時是幾個人同時聽到,這屬於感應。當然念佛的聲調要適合自己身體狀況,也要適合自己工作環境,念得很歡喜、很舒暢,念得心很定,這種音調對自己就有好處。如果聽到這種聲調,感覺很厭煩、不歡喜,就不要採取。每個人根性不相同,念佛音調不只一種,一定要選擇自己歡喜的,能夠讓自己心定下來的,以此為標準。

至於常聽到念佛的聲音,不要去執著。《楞嚴經》講,只要一切不執著、不放在心上,都是好境界;如果執著、放在心上,就是魔境界。《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論佛境、魔境現前都不理會,就是好境界。

問:有一位女士患癌症末期,已十天沒進食,她想求捨身往生,如何能儘速捨報往生?

答:勸她一切放下,一心念佛。如果她世緣未盡,念佛病會好。「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李木源居士,在十年前也是得了癌症,癌細胞擴散到整個內臟,醫生告訴他只有三個月壽命。他聽到這個話之後,真的萬緣放下,將生意、家事統統交代清楚,到「居士林」作義工。念佛念了六個月還沒走,再去檢查,癌細胞沒有了。現在十幾年過去了,他的身體比平常人還健康。因為他發願為佛菩薩工作,沒有自己,把這個身體奉獻給佛教、給一切眾生,這就是轉業力為願力,即佛家講的「乘願再來」。因此,念頭一轉,病就好了。

問:如果人死於車禍,是否會徘徊於車禍現場,每到七日便會重複這個景象?眷屬應如何幫助亡者?

答:經上講,凡是橫死都要找替身,要是找不到替身,就無法輪迴轉世,是很苦的事情。另外,自殺與橫死一樣,每隔七日又要重複一次,苦不堪言,所以萬萬不可自殺。世間一些人無知,看不開、想不通就去自殺,不知道這是自找苦吃,很不容易解脫。家親眷屬應當為他超度,誦經、念佛或者懺悔迴向,對他有幫助。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三世輪迴

 

中國佛協刀述仁副會長到新加坡淨宗學會來訪問,在四樓閱覽室,見到了澳洲的黃威龍同學,刀副會長問黃居士:你學佛的動機是什麼?黃威龍的中文講得很好,他在沒有到中國之前,他作夢會聽中國話、會講中國話,這很奇怪的事情。前世是中國人。他的父母不是中國人,沒有到過中國。所以他到北京去念書,很短的時間,中國的語言他全部都學會了,他能聽我講經,聽得懂,而且聽得很歡喜。刀副會長講,這個如果不是講前世,這講不通!

人決定有前生,有前生當然就有後世、就有來世,這些事情我們經歷了很多。往年我在美國達拉斯,有一位蔡文雄居士,他第一次到舊金山,跟幾個朋友一塊去玩,迷了路,走到一個小鎮,這個時候他突然想起來,這小鎮很熟,他告訴朋友,這個車怎麼開法,從哪裡開,道路、建築物他非常熟悉,忽然好像一下記起來了。一開進這個小鎮之後,果然沒錯,他講的道路、建築物統統看到了,這是他學佛的因緣。到以後聽到佛法講到前世,如果要沒有前世,這怎麼解釋?確確實實頭一次到這個小鎮,很可能他過去生中是中國到舊金山去挖金、淘金的這些工人,在這個小鎮一定住了很長的時期,所以對這個地方那麼熟悉。這一類的例子很多,我們自己也有經驗,許多同學們都有經驗,你們常常出外旅遊,有時到一個地方,好像這個地方從前來過,但確實是第一次來,感覺得這個地方很熟悉。這個現象,如果說沒有前世,就無法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有,有些人沒有?所以許多的方法可以證明三世輪迴,人有過去世、現在世,有未來世。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太上感應篇2片(1∼254集),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