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1.1.6  星期六  VOL.29


 

《楞嚴經》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若能二六時中,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念念不絕,久久成片,山河大地,彌陀獨露,舉足下足,無非極樂矣!

 

卷首語
編者的話

 

雪公曾言:「不論在公家機關或私人機關,領薪水,要注意因果。盡責了,則對得起這份薪水。若是義務的也要盡力,不可因義務而不盡心,這些都有因果,即便是說一句話,也是有因果,不可不慎。」

深信因果者,方能反省觀照自己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也唯有如此,在道業上方能有所成就。

註:雪公,即李炳南老居士。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29)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復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四、柔和質直心。」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講,菩提心的體是直心,作用是深心與大悲心;體、用是一不是二。直心對自己就是好善好德的深心,對一切眾生就是大慈大悲心。《觀無量壽佛經》講,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我們將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特別明顯,《起信論》裡講的直心就是至誠心,真誠到極處。三毒煩惱是虛妄的,不是真誠;不能離開三毒,決定沒有菩提心,這個道理要懂。所以,菩提心不容易發,菩提心一發,就是圓教初住菩薩(發心住)。由此可知,菩提心不發則已,一發就超越十法界。小乘阿羅漢、辟支佛都沒有發菩提心,菩提心的標準是見思、塵沙煩惱都斷了,無明也破了一品,這是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作用。此地,我們看到離瞋恚才能得到『柔和質直心』,「質直心」還不是圓滿的直心,但已經接近直心,這個關係我們要清楚。

「五、得聖者慈心。」『慈心』不是六道、天道裡的慈心。我們知道色界十八層天,除了修上品十善、四種禪定之外,還要具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才能生色界天。此地講的「聖者」,超過色界、無色界的凡夫天人,所以「聖者慈心」的最低水平,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權教菩薩的慈悲心。

從這些經文,我們就能體會到,三毒煩惱是修行成就最嚴重的障礙;瞋恚的果報是地獄,貪欲是餓鬼,邪見是畜生,這是三惡道的主要業因。要在這一生中遠離三惡道,成就聖道,十惡不能不離,十善不能不修。

修道人沒有辦法斷十惡、修十善,原因雖然多,總不外迷於世間的五欲六塵,深深的執著不能放下。無論做什麼事情,縱然做一點好事都要居功;這不但遭人嫉妒,與人結冤仇,還損害自己的性德,損性德就是障礙自性的智慧德能。佛法講德相,比德能的範圍還廣。這個道理我們若不透徹理解,不但功德不能成就,還造成菩提道上的障礙。

我們現在算是知道了,但不是真的知道,充其量只可以說是聽說了,並不能真信,如果是真信就回頭了。換言之,真信的人一定離貪瞋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這一句的意思很深廣,修道成功、失敗的關鍵就在其中。淨宗修學求願往生,信、願、行是淨土「三資糧」,第一是信,若沒有信,願行都是假的,好比蓋大樓沒有基礎一樣。今天讀到這段經文,要回過頭來想想自己信了沒有?果然相信,不必人勸,決定依教奉行,這是自然而然的,即大乘經常說的「法爾如是」。

大乘法與小乘法確實不一樣,大乘法是智慧做指導,所以從初發心就與小乘聖者不同。初發心的圓教初信位菩薩,在果位上比不上小乘阿羅漢,其斷惑等於小乘須陀洹,只是破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思惑一品都沒有破,但是他的智慧、領悟能力超過阿羅漢。佛講大乘甚深的教義,阿羅漢聽不懂,初信位菩薩聽得懂,這就是他的所知障輕、煩惱障重,所以在斷煩惱方面比不上阿羅漢,而智慧方面超越阿羅漢。圓教十信位的菩薩,發的是相似菩提心,不是真實的;但是非常可貴,他不斷的在精進。到初住位,菩提心才真正現前,即「三心圓發」;「三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圓滿的發出來,自利利他,一直到無上道,所以他們得的是聖者的大慈大悲。

「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四、五、六三句,實際上都是講菩提心;第四句是直心,第五句是深心,第六句是大悲心。慈心自受用,好善好德。『利益安眾生』,利益眾生,令一切眾生得到平安。『常作』,一切時、一切處,無論順境、逆境,從來不中斷。

覺悟之人在世間已經轉業力為願力,即「乘願再來」。念頭轉不過來,人的一生決定受業力主宰,就是一般人講的命運,人逃不出命運。一生當中,你的作為、果報都是命中注定的。若深讀《了凡四訓》,就能明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個人、家庭、國家乃至世界亦復如是,都是注定的。誰注定的?業力注定的。個人是自己別業注定的,家運是一家人的共業注定的,國運是一國人的共業注定的,世運是全世界人共業注定的。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在造業;業因遇到緣,果報就現前。

一切眾生所造的業,惡業多,善業少。近年來,大家的善念逐漸淡薄,何況是善行!覺悟之人一定要發菩提心,最低限度:相似的菩提心要具足,至少要有此地講的「柔和質直心」、「得聖者慈心」和「常作利益安眾生心」。時時刻刻要記住,尤其第六句就是要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給他們做啟示,幫助他們覺悟、回頭。所以,斷惡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

「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身相端嚴』,端是端正、莊嚴。佛法說的莊嚴,就是端莊美好。由此可知,大經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相」就是說的「身相端嚴」,端正美好,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這是自性自然的流露,在如來果地上是究竟的流露。我們的相變成今天這樣,原因就是貪瞋痴、見思塵沙煩惱,把本來圓滿莊嚴的相好,轉變成如此醜陋,正是「一切法從心想生」。

真心是純善的、至善的。「止於至善」,至善就是本心、本性真心,真心變現出來的境界就是至善;心不真、心不誠,就將至善變成了不善。因此,才曉得恢復真心的重要性。諸佛如來與九法界眾生的差別,無非在究竟圓滿的恢復真心自性。這一恢復,一切都恢復了,大經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智慧能力德相全部都恢復了。這個境界,就是經上講的「一真法界」,於是才感得『眾共尊敬』。「眾」是大眾,哪些大眾?諸佛如來;諸佛如來互相尊敬。諸佛如來尚且尊敬,九法界眾生哪有不尊敬的道理?諸佛如來的尊敬是真誠、究竟、圓滿的。

九法界覺悟的眾生都知道尊敬,只有迷惑的眾生不了解事實真相,被煩惱所覆蓋,所以尊敬心生不起來。而究竟覺悟的人,與諸佛如來一樣,尊敬六道眾生。我們把「究竟覺悟」的標準降低一點,就是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真的覺悟了。覺悟必定尊敬,必定是無條件的幫助照顧,這是覺悟的樣子。若還有分別、執著,決定沒有覺悟,佛法講的「正覺」他沒有。所以,佛法的修學、聖賢的教導,如何能夠契入?決定不是記問之學,一定要真幹,真幹就是要斷十惡、修十善,盡捨貪瞋痴。

有一位小朋友很愛護小動物,他看到有人要殺死螞蟻,會反問一句:「如果你是螞蟻,你願不願意別人殺你?」這是智慧的方法。古聖先賢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位小朋友沒有念過這兩句話,也不懂這個道理,但是他做到了。他何以會做到?天性,天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小朋友的心尚未受世俗煩惱的污染,他所用的心與諸佛菩薩的心是一樣的。因此,若能永保赤子之心,這個人就是佛菩薩。

我們很不幸,早年無人教導,在社會染缸中,已經被污染了。但自己要曉得,這個污染若不斷除,決定搞生死輪迴,不能出離。而唯一能夠幫助我們斷除這些污染的方法,就是「讀誦大乘,為人演說」。「讀誦」是聽了佛菩薩的教誨之後,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把自性裡真實圓滿的愛心重新發掘出來。這個大慈大悲是自性裡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學來的。我們是被煩惱習氣這些污染所蓋覆,所以性德透不出來,透出來的都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而損人決定不利己,只有利人才是利己;損己利人,那是真正的利己。

貪瞋痴三毒,佛在大小乘經論裡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而我們實在是迷得太重,沒有辦法覺悟、回頭,所謂是「業障深重」,深重到變成「一闡提」。「一闡提」是印度話,意思是善根都斷了;這個「斷」是比喻,佛怎樣教、怎樣提示,你的善念都提不起來,雖然善根沒有斷,好像是斷了。由此可知,貪瞋痴減少一分,善根就增長一分;減少兩分,善根就增長兩分。善根決定是利他的,貪瞋痴決定是自利的。自利是往下墮落,墮到谷底是阿鼻地獄;利他是往上升,升到最高峰是究竟圓滿佛。

我們要想求佛道,要真正懂得捨己為人。為人當中還不能夠捨己,這就是善業裡夾雜著不善。佛在本經前面教導我們的是成佛之道:「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念頭善;「觀察善法」,行善;離貪瞋痴是善法。心善、念頭善、行為善,這個人就是佛菩薩;「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如果夾雜著不善,就是九法界的眾生。我們一般講十法界,是修善夾雜不善,如果是毫分不善都不夾雜,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真實的果報,十法界的四聖法界是相似的果報,不是真實的。

天台大師說「六即佛」,六道凡夫只有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四聖法界是相似即佛;一真法界才稱為分證即佛,那是真的。我們要不要住十法界的四聖法界?不要。實際上我們能否做到?難!見思煩惱斷盡了,才能生四聖法界;塵沙煩惱斷盡了,還要破一品無明,才能超越四聖法界,不容易!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這個途徑,這稱作「通途大道」,普通的成佛之道。從這個道路上走,我們末法眾生沒有一個能成就,這就是肯定我們沒有能力斷煩惱。因此,在末法時期,只剩一個法門能幫助我們超越十法界,就是念佛帶業往生。

雖然禪是個捷徑,是個好法門,但是過去倓虛老法師講的,在這個時代修禪成就的、超越十法界的,在他一生當中,一個都沒有,不但沒有見到,聽都沒有聽說過。而得禪定的人將來生四禪天,還是出不了六道輪迴。什麼樣的人才能出六道輪迴?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就曉得這個事情多難!

修學淨宗法門,念佛功夫只要能伏煩惱;雖然有煩惱、有習氣,決定不起作用,這樣就有把握往生。如果伏都伏不住,這一生也不能成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是「眾共尊敬」,諸佛如來都尊敬你,諸菩薩、諸大阿羅漢無不讚歎。所以,同修們要想在這一生成就,若不能把十惡轉成十善,這一生只能跟西方極樂世界結個緣,還是去不了。

我一再提示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要把三福第一條真正做到。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決定有把握生凡聖同居土。若能做到第二條,決定生方便有餘土。三條統統做到,決定生實報莊嚴土。我們最低限度第一條要認真努力去做到,做不到就不能出輪迴。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和』與『忍』都是性德,是一切眾生自性本具的,而現在被煩惱習氣障礙住,不能現前。「和」是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忍」是能夠承受一切善惡、違順的境界,可見這兩個字的含義無限深廣。特別是現前社會,交通便捷,資訊發達,地球變成了一個村莊。而地球上有這麼多人、這麼多生物,都生活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要和、要忍,如果不能和睦相處,彼此不能互相忍讓,一定會發生衝突、戰爭等種種不幸的事件。諸佛菩薩、大聖大賢的存心、動念,無非是救度一切苦難眾生,而救度眾生的目標一定是在和、忍。但何以不能落實?十惡不善,使和、忍不能落實,這也是現前一切天災人禍不能避免的原因。

佛法不僅講到現前的利益,還有深遠的利益,即來生後世。說實話,來生後世的利益,超過現前。人生苦短,縱然活上一百年,也是一彈指、一剎那,我們要能覺悟,如何在短促的時間裡,成就不朽的事業。什麼是不朽的事業?儒家講的立德、立功、立言,稱為「三不朽」。三不朽不是真的,為什麼?佛講,佛國土、星球有成住壞空,地球要是毀滅了,立德、立功、立言也就沒著落。而真正不朽的事業在佛法,就是超越六道、十法界。不能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什麼樣的德業,都會與成住壞空同歸於盡。

世尊慈悲為我們指出西方極樂世界。十方諸佛的報土(實報莊嚴土)是平等的,但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不等同。而在西方極樂世界,同居土、方便土等同寂光土、實報土,這是不可思議,這是諸佛所讚歎的。所以,沒有一尊佛不勸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

其他的法門,譬如修得初禪,將來也不過是生初禪天而已。但初禪也不容易成就,初禪的禪定能伏五欲六塵,生色界天。我們今天只要六根接觸境界,對於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還會起心動心,就還在欲界,色界沒有分,所以成就禪定功夫不容易。色界天人對喜怒哀樂不動心,即佛家講的「八風吹不動」,這是初禪天的境界。而有定功尚未達到初禪,在佛法裡稱作「未到定」。二禪、三禪、四禪的功夫就更深了,但還是出不了三界。

念佛人如果有初禪的功夫,就得念佛三昧,這是淺的念佛三昧,即功夫成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肯定往生。我們的功夫雖達不到初禪,但也有一點功夫,就稱作「未到定」。這樣臨命終時就要看你的緣分,如果緣殊勝就能往生;緣不殊勝,臨終時有冤家債主來擾亂、來障礙,就不能往生。

因此,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真正把世緣統統放下,這個世間事與我毫不相關;好人很好,壞人也好;好事很好,壞事也好。我們用平等心來處事待人接物,沒有分別、執著,我們天天念佛號求生淨土,才真有把握。日常生活當中,隨緣不攀緣,心上什麼事都沒有,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就決定得生淨土。所以,念佛法門容易成就。

而得生淨土的條件,「和」與「忍」很重要,與一切大眾和睦相處。他對我和睦,我對他和睦;他對我不和,我對他也和;順境、逆境,善人、惡人,統統要忍。不要把事情放在心上,就是真忍。放在心上,那忍得很苦;不放在心上,忍得很自在,一切隨緣不攀緣。利益眾生是好事,好事都要有緣,若沒有緣,想做做不成功,還要生煩惱,那又何苦?所以,佛住世間教導我們隨緣不攀緣;攀緣是自己想怎樣做,隨緣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懂得和、忍,自然就斷惡修善。因為只要你造十惡業,十惡在你的心裡沒有完全放下,「和」與「忍」就做不到。

我們仔細觀察別人,別人是自己的一面鏡子,看別人的過失,再回頭反省自己。我們看到別人不和睦,團體不和睦、國家不和睦、宗教不和睦,常常鬧事、鬥爭、戰爭,回過頭想想,我跟大家相處和不和睦?為什麼不和睦?惡業習氣重。若沒有惡業,心地是純善,純善就是十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與十善業相應,和、忍就落實了。即使沒有遇到淨土法門,不知道求生極樂世界,來生的果報是生梵天;梵天是色界天,不是欲界天,所以不學佛,果報也相當殊勝。其他宗教講的「天」,多半都是欲界天。怎麼知道是欲界天?煩惱習氣沒斷,欲沒有離開;高級的宗教懂得離欲,就生梵天。離瞋恚的八種殊勝功德,這一種最為殊勝。

我們今天提倡和平,「和平」兩個字怎麼講?全世界的眾生,不分國家、族類、宗教,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和平才能落實。平等對待是「忍」,你不能忍,就無法平等待人。所以,我們要將佛陀教誨落實在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中,自利利他。以這種修行基礎,發願求生淨土,肯定能滿這一生的願望,成就以往生生世世所沒有的殊勝功德,這才是真正有智慧之人。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這是將斷瞋恚的功德,迴向無上菩提,不求世間福報;不求世間福報,不是沒有福報,而是福報更殊勝;福報現前決定不放在心上,決定不生歡喜心,這就是不受福報。將功德迴向無上菩提,到成佛之後,果報就殊勝,這種殊勝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即經上常講的「不可思議」。

『得無礙心』,「無礙」是無障礙,即孔老夫子所謂「隨心所欲,而不踰矩」。在大自在當中,又能與一切眾生相應,不違背世間法,這是佛家常講的,「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於世出世法都無障礙,才稱作「無障礙法」,這是真正解脫,即《華嚴經》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觀者無厭』,這是殊勝的果報;凡是跟你接觸的,聞名、見面都能生歡喜心,這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十善業的果報。

 

返回


楊枝淨水
信解行證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信解行證】

諺語說:「病急亂投醫」。現代的人不但生理有病,心理的病更嚴重,可以說是普遍的充滿了嚴重的病毒。科學技術的發達,帶給人類的副作用,實在是難以想像。李炳南老居士常說:「悲憫世人」。我們每天的生活飲食,正如經上所說的「飲苦食毒」,那活在這個世間還有什麼意思?這些都是我們過去今生造作一切不善業的果報。

可是世人不知道這是果報,也不相信這是果報,所以不能覺悟,無法回頭,還是隨著自己的意願,造作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就是為了此事。佛菩薩雖有慈悲心,可是我們不與佛菩薩配合,佛菩薩縱有悲心,很難收到顯著的效果。正如佛經所說,大多數只能種遠因;也就是說,在他的阿賴耶識裡種一點善根,久遠劫之後才能收到效果,當生能成就的少之又少。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當生才能成就,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而我們是因緣具足了,善根、福德不夠;善根是信解,福德是行證。我們有緣聞到佛法,可是信解行證不具足,所以只能種遠因,不能收近效。

學佛是開智慧,只有通佛法才能通達一切事理。世出世法都建立在信心上,佛法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道的意義無盡深廣,是通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單指佛道。沒有信心,任何事都不能成就;有信心,微細的善事皆得圓滿、稱性的功德,所以才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的建立,第一是善根,包括緣分。過去生中與善友結的緣,這一生一接觸就歡喜相信,這是過去世的善根、福德、因緣。

緣會變化,信心會退轉,原因是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信了之後要求解,解能幫助信。一般學佛人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就相信,這是迷信。然後通過理解,理解是正信;解了之後要去做,一定要落實、實踐,把解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此時的信是真信。這個信心不是從解生的,是從自己的生活行為中證實的,這是真信,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得佛法的受用,就得生活的美滿,這就是證果。佛法常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自在如意的生活,即是證果。若是沒通過「信、解、行」,圓滿的生活就得不到。「證」就是得到,你所得到的,與佛菩薩的生活沒有兩樣,你就是佛菩薩。

經要天天讀、天天聽,長時間的薰習,才能轉境界。我們解不能透徹,行不能做到,原因是薰習的力量太薄弱,煩惱習氣太重。我們若不受佛法薰習,就受煩惱習氣的薰習,譬如每天聽經兩小時受佛法薰習,二十二小時受煩惱習氣薰習,這就無法抵過煩惱,還是種遠因,不能收近效。若想在當生成就,就要加強對佛法的薰習,才會產生力量,否則還是回不了頭,雖然學佛,還免不了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來生能再得人身,就算很不錯了,怕的是人身都得不到。這是我們要明瞭的。

【一代不如一代】

常聽老人說:「一代不如一代」。年輕時聽到此話不以為然,總以為後一代一定超過前一代。現代在科學技術、物質文明方面,確實超過前人太多了,但是倫理道德的確是一代不如一代。《左傳》云:「人棄常,則妖興。」倫理是「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五常是「仁、義、禮、智、信」,即佛法講的五戒,這是做人的根本。而現代人不講這些,倫常喪失了,因此都變成妖魔鬼怪。

一位居士告訴我,新加坡有一個很有財富的人,死了之後,兒子繼承財產,跟他爸爸講:「為什麼不把母親也帶去?」他只要財產,不要父母,這就是所謂的「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倫理道義完全喪失了。

現代妖魔鬼怪跟人的樣子是一樣的,但是觀念、行為不一樣,所以說一代真的不如一代。佛的法運:正法、像法、末法,像法不如正法,末法不如像法,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末法一萬年,現在已經過去一千年,我們觀察過去一千年,也是一年不如一年。所以,現在弘法利生十分艱苦,我們所遭遇到的困苦艱難,比古人還要多。我們要有這個認知,要了解事實真相,遭遇苦難時,才不至於退心。

【弘法利生的原則】

李老師常對我們說:「我們求法是磕頭作揖求來的,我們將來想把佛法介紹給別人,就不能讓人家磕頭作揖來向我求。」而現在我們磕頭作揖送給人家,人家還未必肯收,這是事實。我們今天要處處遷就眾生,隨順眾生,我們要能承受,要有智慧、慈悲,還要有善巧方便。這些能力,《華嚴經》與《無量壽經》都具足了,大家要認真學習。

今天講經說法,不要說多、不要說雜。說多、說雜了,縱然契理,但不契機。我們應該學摩騰、竺法蘭,他們最初來到中國,講經說法是在經典裡取一段,適合當地社會、人情、風俗習慣的經文,使人家聽了歡喜接受,不至於起反感,這值得我們學習。摩騰、竺法蘭最初翻譯的是《四十二章經》,《四十二章經》是從大小乘經律論裡節錄出來的;換言之,是佛經的精華,佛經的節要。這個方式,受到中國人的歡迎。

我們現在從《無量壽經》上選取,範圍再擴大,從淨土五經裡選取,這個非常契機。特別是《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說,這部經能度末法往後九千年的眾生。這部經最契合一切眾生的根性,而且字字句句都是圓滿法輪。我們自己學要廣學多聞,對待別人要厚積薄發,才能收到效果。因此,弘法利生要能掌握到原則。

特別是沒有接觸佛法的人,我們用《認識佛教》來介紹;已經接觸佛法的人,我們就在淨土五經中,選取最契合眾生根性的,像唱戲一樣,精彩片段最受歡迎;等他產生興趣了,再介紹整部經典。若一開始就介紹太多,他不能接受。應當看眾生當前缺乏的是什麼,有什麼毛病,就講什麼,對症下藥。

自己學習與幫助別人,都要知道毛病之所在,重的先治。而關鍵在心理,譬如吃醫生的藥,感到很有效果,這個效果是信心產生的。你對醫生有信心,自然產生效果;對醫生沒信心,再好的藥都不起作用,這就是「境隨心轉」的道理。我們對佛有信心,我們就能作佛,佛法對我就有受用;對佛沒有信心,就跟吃藥不靈一樣。我曾講過,病人與醫生要有緣,沒有緣,再高明的醫生也治不好你的病。互信是緣,彼此建立信心最重要。病能好,百分之九十五是信心,藥物調養是外緣,只佔百分之五,道理在此地。

 

返回

 

蓮語珠璣
印光大師開示
 

眾生一念心性,與佛無二。雖在迷不覺,起惑造業,備作眾罪,其本具佛性,原無損失。譬如摩尼寶珠,墮于圃廁,直與糞穢,了無有異。愚人不知是寶,便與糞穢一目視之。智者知是無價妙寶,不以汙穢為嫌,必於廁中取出,用種種法,洗滌令潔。然後懸之高幢,即得放大光明,隨人所求,普雨眾寶。愚人由是,始知寶貴。大覺世尊,視諸眾生,亦復如是。縱昏迷倒惑,備作五逆十惡,永墮三途惡道之人,佛無一念棄捨之心。必伺其機緣,冥顯加被,與之說法。俾了幻妄之惑業,悟真常之佛性,以至於圓證無上菩提而後已。於罪大惡極之人尚如是,其罪業小者,其戒善具修禪定力深者,亦無一不如是也。以凡在三界之中,雖有執身攝小伏諸煩惑之人。而情種尚在,福報一盡,降生下界。遇境逢緣,猶復起惑造業,由業感苦,輪迴六道,了無已時。故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若非業盡情空,斷惑證真,則無出此三界之望。此則唯有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聖見,二皆不生。乃千穩萬當,萬不漏一之特別法門也。時當末法,捨此無術矣。【序】四七

 

返回

 

往生實例
誓願求往生,臨終呈瑞相                       釋昌臻

 

-記胞姊張毓如居士往生事跡

余俗家世居成都,祖輩樂善好施,信奉佛法,我們自幼均受薰陶。胞姊張毓如居士(一九一五∼一九九六),法名果慧,天性淳厚,孝念真摯。十四歲時,一次母病垂危,姊號啕痛哭,祈禱於觀世音菩薩像前,願捨生命代替,並用剪刀將左臂肉剪下一塊,暗置湯藥內,母病竟轉危為安。從此,姊學佛信念堅定,終身不復動搖。

姊聰穎好學,畢業於光華大學,專攻會計;工作盡責,待人誠懇。退休後,原單位堅留繼續擔負培養年輕幹部的任務,深受信任和敬愛。見人有危,勇於救助。解放前,曾以巨款濟人之急。毫不吝惜,為親友所稱道。教育子女甚嚴,時時告誡:要明白因果,信受佛法,做一個自利利他的人。子女四人,均具大專文化,學有專長,在工作中受好評,事父母盡孝道。

姊晚年福報美滿,親友稱羡,但她毫不介意,更不貪戀。記得我曾對她說:「你現福報太好,要注意不可留戀啊!」她說:「你還不相信我嗎?這些是假的,我早已看破了。我決心今生了生死,生淨土,成佛道,度眾生,這個才是頭等大事啊!」

姊長齋三十餘年,持戒甚嚴,修行精進,每日念佛有定課。近年患肺心病,已到晚期,雖常受疾病困擾,仍堅持每天完成功課,不稍懈怠。尤喜勸人念佛求生淨土,常說:不勸別人學佛,於心不忍。雖在病中,勸人學佛往往一談數小時,不顧疲勞,苦口婆心,聞者深受感動,經她勸導學佛並深得益處者甚眾。

七十年代,姊即提出設置「恭田」基金,做為供養三寶,印造經像和救貧放生專款,號召子侄輩參加,每人每月繳納基金。讓他們能夠種植善根,清除罪障並培植福田。他的退休工資和子女奉侍,絕不只做個人享受,多用於布施。

一九九六年八月底,因晚期肺心病住入醫院。其女為醫生,選擇一間單人病房,按母親平時要求,一直播放念佛機,住院期間,五天五夜念佛之聲不斷。臨終之前,子女在床邊助念,姊在念佛聲中安詳去世。其子女又持續助念達九小時,才進行洗換。姊臨終前因高燒不退,醫院使用電動冰枕降縕,斷氣後,其女為使低溫保存遺體,仍讓電動冰枕繼續開動達九小時。姊平時曾對幼子說過:凡往生的人,去世後,頭必定微暖。幼子本來準備用手測試,以便證實母親是否往生。但考慮母親的頭一直置於冰枕之上,頭頂必無微暖的可能,於是決定不再測試。不料,當女兒用手指為母親梳理頭髮時,無意間突然感覺到母親的頭頂有暖氣沖動,不禁驚叫:「怎麼頭頂的血管還在跳?」於是,在場的子侄七人都逐一用手去摸頭頂和腳心,發現腳心(去世後一直用毛巾被蓋住)早已冰涼如鐵,而頭頂卻明顯感到暖和。姊的兩位女婿均是學自然科學的知識分子,也親自用手測試,都肯定頭頂和腳心有明顯溫差。這一意外發現,使子女深為驚歎,確信母親已經如願往生,因此信心倍增,均發心以慈親為榜樣,誠心學佛,繼承遺願,多做自利利他的事業。親友中見聞者,亦深受啟發。肺心病患者,死亡時相當纏綿,十分痛苦。而姊臨終時卻神態安祥,去世後面露微笑,皮膚潤澤,宛若生前,使在場的醫護人員深感驚異。

姊享年八十二歲。遺體在殯儀館冷藏七日,於九月十一日送雙流縣應天寺火化,裝龕時肢體柔軟,面容安詳。火化時,自動前來助念的居士及親友達一百餘人。

 

返回

 

多元文化論壇
千禧年心靈改革座談會(6)

 

第六單元:達成多元文化理想的徑路

男主持人:以多元文化來說,相互了解、促進溝通、幫助不同的人們通過管道取得資源,這是非常重要的。請徐議員談談您的看法。

徐議員:關鍵在於教育,在這個認知之下,我們應該記住兩個重點,就是「持續」和「毅力」。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希望透過成功的教育,讓移民者除了賺錢養家之外,將會找到時間及資源來服務社區,這就是所謂的參與。

最後一個重點,就是「實際」。其實,這種彼此間的阻力和拒絕,只不過是人性而已。譬如說,我是上海人,當我在五十年前初次踏上香港的領土時,香港人仍存在著對上海人的反感與拒絕。反之,如果你到上海去,你不會說上海話,你告訴別人你是廣東人,或是香港人,雖然我們都是中國人,但他們仍會問你來自哪一省,所以這只是人性而已。而我們不能完全消除這種心態,所以實際上應該去接受。也許你來自不同的文化,我現在不了解你,但透過時間,透過持續及毅力,可以彼此學習、了解,而後我們就能彼此欣賞。

男主持人:大學是主要的教育機構,那是設計學生應學什麼、接受何種教育,希望他們成長後能有包容心,能面面俱到。請問:鈴木博士您身為大學校長,您是如何促進及幫助來自不同族群的學生,在有限的資源下取得平等的使用?

鈴木博士:在五、六年前,我親身經歷過一件事。當我正在告訴一群教職員,有關於多種性,及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並聲明應該讓我們全體教職員多元化,更需要僱用來自不同團體的職員時,會中有一位職員舉手發言說:「鈴木校長,您的這番話讓我很困惑,長久以來,我一直在幫助來自不同族群的學生,而您似乎是說,我將不用再扮演幫助這些學生的角色,您需要的是少數族群的職員,來幫助、指導少數族群的學生。」我說:「我並不是這個意思。」而後我跟他分享一個故事。在我之前服務的機構,有一個很大的顧問團,將近有三十位專任指導老師,但是並沒有一位亞裔指導老師。他們說:「亞裔學生很少來這裡,所以我們認為他們沒有什麼問題。」之後我一直對他們施加壓力,最後他們終於僱用了一位亞裔指導老師。而這位老師在三個月內,被過量的亞裔學生圍繞詢問,到年底,她的工作負荷量就超過了,每晚都要工作到八、九點。最後,她去找顧問團的主任說:「我不能這樣下去,你們得多僱用一位亞裔指導老師,不然就容許我交叉訓練其他的指導人員。」他們決定讓她交叉訓練其他人。她告訴他們,亞裔學生應有的問題,以及她是如何疏導,因此在亞裔學生方面,她減輕了不少負擔。

我告訴他這個故事的寓意,第一、透過職員的多元化,即使是少數人,中心就有能力顯著的改進服務,及服務更廣大層面的學生。第二、能為全體職員帶來許多額外的專門知識。同樣的,因引進更多不同族群的教員,事實上彼此的合作,能夠更有效率服務更大層面的學生群,以及提升我們教育品質的優點。所以,我一直努力追求一個包含一切的政策。因此,當我們在說多種化時,並不表示其他人被排除在外,實際上我們是試著把他們拉進來,我認為這是推展和諧的關鍵之一。

男主持人:在我們中心也有這種情況,人們認為亞洲學生以及亞裔美籍的學生,他們的成績總是拿A,所以他們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我們一觸及學校和家庭時,就會感到他們有驚人的需求。因此,在不同的委員會增加不同種族的代表,及透過多種性的教員,幫助不同背景的人說出自己的心聲,這是一件好事。

淨空法師之前已經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就是平等與清淨。請問:除了佛法對平等的定義之外,我們如何將其應用在我們的社會,以及如何達到平等的目標?

淨空法師:佛法所說的完全是社會迫切需要的,所以真正深入了解佛法之後,才知道佛法是生活教育。佛法教我們,如何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字字句句都講的是現實,決定沒有脫離生活去談玄學。前些年,我訪問北京的師範大師,他們的校訓是:「學為人師,身為世範」。我跟校長說:「這八個字,就是佛所說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整個大乘佛法精神之所在。」

佛法教我們什麼?大家都熟悉的六個原則,佛經稱之為「六波羅蜜」,波羅蜜是圓滿,即六種圓滿。第一、「布施」,布施用現在話說,就是為人民、為社會、為世界服務。第二、「持戒」,就是守法,不但要遵守法律,還要遵守每個族群、每個國家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所謂「入境隨俗」。第三、「忍辱」,這是耐心。沒有耐心就不能成就,要有長遠的耐心,才能為大家服務。第四、「精進」,就是永遠不斷的追求進步。第五、「禪定」,禪定是自己心有主宰,不會受外面境界動搖、誘惑。第六、「智慧」,對於人生宇宙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佛教學生一定要做到的六個原則,這六個原則真能做到,什麼問題都能做得很圓滿。

「和平」兩個字,我們加以簡單的註解:大家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和平才能落實。如果單講和睦相處,裡面存在不平等,和平是假相,不是真實的,一定要平等對待。

女主持人:鈴木博士做為一個倡導者,建議學校教員多種化,以反應現前社會的狀況,請問身為一個獨立個體,當我們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時,關於多元文化方面,應如何教育自己。

徐議員:我先講一個自己的故事,回溯到1989年,我有一個朋友競選學校的董事會,全部的亞裔美籍人士感到很興奮,都集聚到一個委員會議中心,談論著策略與戰術,突然間一個不會說半句中文的第三代亞裔美籍人,說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說:「你確定我們將會被主流社會接受嗎?」這番陳述真的把我嚇到了。當時我告訴我自己,我不想我的孫子,在二、三十年以後,坐在那裡說,社會會接受我們嗎?因此,從那天起,我下了一個結論,唯一的方法就是「參與」。我說的參與,並不是說每個人都要競選市議員,而只是很簡單的,譬如加入學生家長教師聯誼會。

鈴木博士:我在美國成長的經驗,強烈的影響了我個人的參與。許多人都知道,日裔美籍在戰爭期間,被監禁在美國沙漠的集中營。而我在其中的一個集中營,走過前三年的學校生活,這直接影響了我往後的人生,使我全心投入非裔美籍帶頭的人權運動。當時我非常投入非裔美籍的社區,那是1960年代的事情。當我在社區工作時,一些非裔美籍人問我,為什麼我不在自己的社區工作。我想到這些,我覺得他們是對的,我們需要使亞裔美籍的社區參與人權促進,這件事使我全心全力投入亞裔美籍的社區中。

我很高興看到像徐議員這樣的人競選公職,因為在現今整體社會中,亞裔人士在領導地位的人數非常少。而我只是全國四年機構中,四個亞裔校長之一。在任何部門,如政治、公司行號等,都嚴重的缺乏在領導地位的亞裔代表。所以,我們在加州州立理工大學,開始經營一個發展領導力研習會,目的是為了亞洲人及高等學府,鼓勵他們走向較高行政人員的職位。我認為需要提供更多這種類型的研習會,讓更多亞裔人士走進領導階層的地位。我們不應該忘記,和許多團體有相互利益的存在,我們對非裔美籍人士的大恩大德無限感激,他們是這個國家真正人權運動的開創者。所以,我是從多元文化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我希望能夠繼續促進這個看法。

淨空法師:在中國古老的教育哲學裡,《禮記•學記篇》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說建立一個政權,統治百姓,教學第一。教育是防範人犯罪,犯了罪以後再加以處分,那是司法。如何教人不犯罪,如何能相親相愛,這是人文教育。

今天社會這麼亂,不能說教育不發達,也不能說教育不普及,這個原因到底何在?過分著重於科技工商的教學,疏忽了做人的道理。人與人是什麼關係,人與自然環境是什麼關係,人與天地鬼神是什麼關係,把這個疏忽了,所以問題產生了。不知道人與人的關係,就產生人與人的衝突;不知道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就會破壞自然生態,所以地球生病了;不知道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宗教就互相衝突。中國古老的教育,重點就是這三樁事情。這三樁事情解決了、暢通了,人才能真正達到幸福美滿,真正知道人與人之間,應該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互相尊重,互助合作。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雖然有戰爭,但從未在別人的國土上發動戰爭,也沒有侵略過別人的歷史記錄,只有內部改朝換代,所以這是一個和平的種族。這就是這種文化及教育的力量,所造成的成績。

今天中國演變成這樣,是中國人自己把老祖宗的教學理念與方法丟棄了,我們喪失民族自信心,所以才遭這樣的災難。今天全世界如果要想恢復秩序,正如七十年代英國哲學家湯恩比博士所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還是要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這是一個真正有智慧有見地的人,才能說出這句話來。所以,只要我們再實施、奉行老祖宗的教誨,就能解決問題。

女主持人:請各位做個簡短的結論。

徐議員:如果你同意我今天所說的:參與是解決多元種族衝突的最底線,我勸你今天就做吧!如果你能為學生家長教師聯誼會服務、市議會服務,或做任何事情,今天就做吧!你必須勸服你自己、勸服別人,你是這社區的一部分,事實上只有一個社區,而且我們都是這社區的一員。

鈴木博士:今天我們所討論的問題,對未來社會非常重要,希望這個節目能帶動更多團體來討論這個問題。

淨空法師:徐議員講的話非常正確,我們要積極參與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族群種種的活動,去了解、認識他,然後就會熱愛他。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弱肉強食 兵劫之源

 

我生長在農村,農村裡面吃肉一個月只有兩次,初一和十五,大家買一點肉來祭神、祭祖先,但是量很少。祭完了之後,大家才吃,不是天天有肉吃。現在是每一餐都有肉食,這怎麼得了!儒家雖然不禁止,但也不是教你天天殺生肉食。佛家曉得這個道理,肉食是冤冤相報。何以世間有殘酷的戰爭?經上說是「刀兵劫」,刀兵劫是怨恨累積而成的。怨恨從哪裡來的?吃眾生肉。牠不是甘心情願給你吃,真的是弱肉強食,所以牠心裡的怨恨,永遠不能消除。因此,要世間沒有刀兵劫,除非眾生不吃肉。

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在六道裡是流轉的,於是就產生報應,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敢再吃眾生肉了,希望我們跟一切眾生的冤仇能夠化解。我們認真努力修學,將一切功德迴向給眾生,這是懺悔、贖罪。

節錄自《太上感應篇》第160卷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作惡之人入阿鼻地獄,永無出期,那麼這個世界上的眾生是不是愈來愈少?

答:世界上的眾生多少,是屬於共業所感。與我們沒有共業的,絕對不會到這個世間來。這麼多眾生從哪裡來的?其他世界移民過來的。我們念佛往生,豈不是從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移民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嗎?六道輪迴範圍很大,六道就是佛家講的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裡的星球太多了,人互相往來,生活空間很大,不是這麼窄小。而且墮阿鼻地獄不是永無出期,只是時間很長,要經過許多大劫、百千大劫,罪報完了才能出來,所以他是有出頭之日的。

問:何以往生極樂世界有九品之分,這不是不平等嗎?

答:這是因為你念佛的功夫不一樣,因不平等,果報怎麼會平等?這個我們在講經中常常說明。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就是執著,對於一切諸法的執著),這個人證阿羅漢果;如果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分別也斷了,就證菩薩果位;如果連妄想也斷了,就成佛了。

一個只斷了執著,還有分別、妄想的人,如何跟佛平等?就像在學校念書,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怎麼跟大學四年級的學生平等?何時才是真平等?成佛就真平等了。所有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盡,就是真平等;如果妄想、分別、執著還沒有斷盡,每一個人的妄想、分別、執著都不一樣,就無法平等。

但是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非常特殊、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是佛在經上為我們介紹的。我們今天有能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雖然生凡聖同居土,但是能見到實報土的菩薩、方便土的羅漢,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境界顯示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但是統統在一起。

比如說,一般的學校,一年級有一年級的教室,二年級有二年級的教室;小學是小學校,中學是中學校,都不在一起上課。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講堂很奇怪,這個講堂裡面,前一排是幼稚園的學生,第二排是小學生,第三排是中學生,第四排是大學生,都在一個課堂裡上課,這就平等。所以,四土九品都在一起,這是十方諸佛世界所沒有的,因此諸佛稱讚。

我們在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這個世界裡有菩薩、阿羅漢居住,但我們見不到。古書裡記載,唐朝法照禪師去朝五台山時,見到文殊菩薩的道場大聖竹林寺,這是特別的緣分,不是每個人都能見到的。《慈悲三昧水懺》中,悟達國師得了人面瘡,去求迦諾迦尊者幫助。尊者是阿羅漢,住在四川,他跟他有特別緣分,所以能見到。我們這個世界是凡聖同居土,凡夫見不到聖人,聖人也不跟凡夫往來。而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凡人與聖人融成一片,在一起生活、學習,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

問:何謂「是非」?

答:在佛法裡面,絕對的標準,與性德相應的稱作「是」,與性德相違背的稱作「非」。如果我們以現前法律做標準,一切合法的是「是」,犯法的是「非」。以我們道場來說,道場有章程、規矩,守規矩的是「是」,不守規矩的是「非」。因此,是、非的標準,一定要看在何時何時,對什麼事情而言。

問:如果把別人布施給我的財物,再布施給其他人,是不是我的布施?

答:是的。人家布施供養你的,你接受了,再輾轉布施供養別人,這是你的布施,當然你也替布施的人輾轉布施,這個輾轉的功德無量無邊。

問:為人助念,可否念四字名號?

答:助念的時候,四字是標準的念法。人在病重時,念佛愈簡單愈好,六字太多了,四字最好。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裡有一段記載,有人問他:「您如何教別人念佛?」蓮池大師說:「我教別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別人再問他:「您自己如何念佛?」他說:「我念『阿彌陀佛』。」「何以教別人念六字,自己念四字?」他說:「我這一生不想再搞六道輪迴了,決心求生淨土,所以只念四個字。《彌陀經》上講的「執持名號」,名號只有四個字,這是遵守如來教誡。而別人未必真的發心求往生,所以加個「南無」,「南無」是恭敬、皈依的意思,這跟阿彌陀佛結個緣。」因此,替人助念是緊要關頭,什麼客套都不要了,就老老實實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自利利他。

問:往生被能不能燒?

答:《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燒也好,不燒也好。

問:嚴格的守戒是否執著?

答:凡是嚴格守戒的人都不會執著,只有不懂戒律的人會執著。守戒對於每一條戒都要了解,明瞭佛制戒的因緣、用意何在,你才曉得應該如何修學,如何持戒。持戒戒行裡面,一定有開遮持犯,所以每一條戒都是活潑的,條條戒都有開緣,開戒不是犯戒。戒當開的時候不開,錯了;不能開緣,你隨便開那叫破戒。

所以,不懂得的人看到有人不如法,會覺得奇怪。譬如我剛學佛還未出家時,常到寺廟聽經。當年在台北,我最常去的是善導寺與華嚴蓮社,華嚴蓮社是南亭法師在講經。南亭法師的師父是智光老法師,當年七十多歲了。我那時跟寺院很熟,有時去作義工,就在那邊吃飯。智光老和尚對待我們很親切,我們常常陪他吃飯。他每一餐吃飯都有一杯酒,我們就覺得奇怪:五戒講不飲酒,何以老和尚每一餐都喝一杯酒。我們也不敢問,這個問題始終想不通。

以後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講經時,我就將這個問題提出來。李老師說:「這是開戒不是破戒。年歲老的人身體弱,血液循環慢,酒能幫助血液循環,這是藥用。」我們才恍然大悟。所以,有病的時候需要用酒,特別是中藥裡面用酒做藥引,這是開緣。酒這一條戒的開緣很多,我們要懂得,要通權達變,然後才知道如何持法,這就沒有執著了。佛是很通情達理的,對於一切眾生面面顧到,不會無緣無故限制人,所以佛法是活活潑潑的。

問:我現在念佛,不愛講話,許多客氣隨緣的話都不會說,也不想多說,但這與許多眾生的緣分結得很少,請問這是不是不慈悲?還是少智慧?

答:這個問題在個人發心。如果覺得自己現在業障重,智慧少,專心念佛,求定求慧,這是好事情。暫時不與眾生結緣,但是把所修行的功德念念都迴向眾生,就與眾生都結緣了,不一定要與眾生講話才是結緣。講話結的緣,有時是結惡緣,不見得結善緣;將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這是純善的法緣。到自己功夫成就,智慧開了,再來廣度眾生。我們把修行分成這幾個階段,這是很如法的。

問:如何把業報身轉變成願力身?

答:我們的願力超過業力,就轉過來了。業力身的根本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有我,一切都為我,這是業力。如何轉?從今之後,起心動念再不想「我」,一切都想眾生,為社會、為眾生,決定不為自己,就把業力轉變成願力。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代林長李木源居士,他就是這麼轉過來的。他得了癌症,醫生說他只有三個月的壽命,那是他的業力。而他發心,這個身體還留在世間,要為別人服務,為佛教、為眾生服務,絕對不為自己,這就是願力超過業力,所以他現在這個身是「乘願再來身」。如果還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業力就轉不過來;決定沒有自己,捨己為人,為佛法、為眾生,就轉過來了。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

 

在大陸現有淨空法師講經VCD流通:

「了凡四訓」(電影版)、「佛法教學目的是讓人成聖成賢」、「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住真實慧」、「佛學答問」、「妙音居士往生見聞記」、「佛陀教育修學簡介」、「人生最大的一件事」,並有念佛機。

欲索取之同修請直接與馬居士聯絡,E-mail: mahaishe@pub.jieyang.net.cn

聯絡地址:廣東省普寧市流沙鎮白沙隴路46/11號 馬海生收  郵編:515300

聯絡電話:(0663) 224-7472;手提電話:013502663552

傳真號碼:(0663)225-6214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