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訂閱/取消 雜誌下載 學佛問題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2006.6.17 星期六 Vol. 249

入華嚴境界的條件-用真心待人處世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我們是凡夫,斷煩惱不是容易的事情,而拓開心量比斷煩惱來得容易。一定要學習推己及人,想到利益自己時,也同時想到要利益一切眾生,逐漸將觀念換過來。若能將觀念轉過來,念頭一起就想別人,然後再想自己,這就入了佛門。請看本期專欄

  煩惱在哪裡斷?在日常生活接觸一切人事物中去斷。每天在善緣、惡緣,順境、逆境中,先斷瞋恚,再斷貪愛。佛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只要心裡有絲毫不高興,就會「火燒功德林」,功德全都燒掉了。請看地藏經講記

  最新訊息2006年7月安徽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參訪團善果林祈福消災免難佛七通告中元普渡消災祈福三時繫念法會徵求開放版權照片圖檔三重淨宗學會徵求電腦文書人員一名淨空法師、悟道法師、蔡禮旭老師於衛星電視台講演時段通告(衛星電視台有網路直播)

  新增大陸主機下載,目前影音檔為6/7日前的,最新檔尚未放入。 若同修要下載影音檔,請勿用大量session下載mms,以免造成主機當機。下載請多用ftp方式。請多多配合!

  現提供蔡禮旭老師講演52-116、52-118各40集和52-143共12集VCD檔下載。若同修們想要哪一套淨空法師或是蔡老師講演的vcd檔案,也可以來信amtb@amtb.tw建議,我們會依據最多人數建議的,做為上網的先後順序。此是敝網站為廣大同修新提供的一項服務,但嚴禁燒錄販賣,僅供個人修學或與同修們結緣免費流通之用。若發現有下載燒錄後賣錢的情事,將取消vcd的提供。網站會公告即將上網的vcd,前一套會再保留數日,之後將會刪除,若要下載請儘早,因網站同時只能保留最多100片vcd檔案。

  近期網站新增內容最近新增文字/mp3/wmv檔最近新增約百種的電子檔案

  目前發現@themail.com、@pchome.com.tw、@sohu.com、@126.com、@263.com、@163.com、@eyou.com、@sina.com與@21cn.com的信箱,會被isp當作廣告信擋掉,以致於無法順利送達,若您是上列信箱,請使用其他Email信箱訂閱,以免收不到雜誌,謝謝!


  本期專欄:入華嚴境界的條件-用真心待人處世

  《華嚴經》是究竟圓滿的心地法門,顯示出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如果我們通過這部經的學習,將真心體用、現相、因果,了解一個大概,所得的受用確實是無量無邊。然後才知道,一一法中無有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之中,無一不是「大方廣佛華嚴」。能信、能解,福報就很大;能行、能證,就超凡入聖。這個「聖」不是小聖,是大聖,也就是證得究竟圓滿。

  這部經自始至終都是說一件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會上聽一次經,讀一段經文,若有體會,若能契入,都得圓滿的功德利益。所以,只要有緣接觸到,哪怕是一天、一個小時,都是無量劫善根、福德、因緣的圓滿成就。有緣自始至終學習圓滿,自古以來都很希有,因此短暫的接觸,福報都說之不盡。一定要真信、真解、真行,正如善導大師所說的「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才能與《華嚴》教義相應。要學習《華嚴經》,最好能夠很細心的去看《纂要》、《疏鈔》和《合論》,才能深解義趣。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改變心理,佛在經上教我們怎樣做,一定要認真把它做到。

  我們是凡夫,斷煩惱不是容易的事情,而拓開心量比斷煩惱來得容易。一定要學習推己及人,想到利益自己時,也同時想到要利益一切眾生,逐漸將觀念換過來。我們起心動念第一個想到自己,第二個念頭再想到別人就很不錯了。若能將觀念轉過來,念頭一起就想別人,然後再想自己,這就入了佛門。更進一步,只想別人沒有自己,就住佛之住、行佛之行,這才是名副其實的菩薩。無論你過怎樣的生活,無論從事任何行業,無一不是菩薩行,就是所謂「超凡入聖」,我們學習《華嚴》才真正有成就。自己成就就是正法久住,就是成就眾生。

  何以自己的成就,有如此殊勝的功德?因為自他不二,性相一如,所以這種成就其影響所及是盡虛空、遍法界,點點滴滴皆不可思議,在佛法裡稱為「稱性起修」。在相上修的、事上修的,就是圓滿與性德相應,點點滴滴皆是性德的流露。具有這樣的心態,才能入華嚴境界,這是我們學習必須具備的條件,有這個條件一定得利益。得益淺深、廣狹都在自己的發心,不在說法的人。所以,古德有言:「會說不如會聽」,說的人還沒開悟,聽的人已明心見性,這種例子自古至今很多,都是因為用心不同。說的人如果煩惱習氣沒斷,不能開悟;聽的人心地真誠清淨,往往一聽、一見就悟入。所以,有沒有相應、能否契入,都在你會不會用真心。會用真心的人,哪有不成就的?

  假使聽經聞法課誦禮佛的時候用真心,平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用妄心,行嗎?如此作法,你聽經、拜佛依舊是屬妄心。我們要明瞭,「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真心裡決定沒有夾雜。我們在經論裡體會到,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把妄心轉變成真心,這才叫學佛。妄心轉不過來,佛法的真實利益,我們這一生就不能得到。這一生也與過去生一樣,種一點善根而已,無法起現行。要在這一生中得真實的受用,一定要學會用真心。

  真心講得最簡單扼要的是菩提心,每一部經論裡,佛菩薩都勸勉大家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以真誠心為基礎,真誠心起作用是好善好德,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好善好德也不著好善好德之相,也不生好善好德之念,是法爾自然的,也就是對人、對事、對物,都慈悲、關懷、護念,大慈大悲幫助一切眾生。幫助的主要目標,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與外界一接觸,性德自然就流露,沒有通過作意,純粹是自然,經上講「法爾如是」;如果「作意」,就有這個意思,這就落在意識心裡。

  龍樹菩薩告訴我們,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不是數字,因為數字再大還是有限量,有限量不是真大,所以「十」是表法的,以此來表究竟的圓滿。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無處不是「大方廣」,無時不是「大方廣」。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契入華嚴境界,就是「佛華嚴」。佛華嚴是究竟圓滿覺者的生活,是佛與法身大士的生活,只有用真誠心、菩提心才能相應。這部經的因緣希有難逢,如開經偈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今天能遇到,一定要認真努力依教奉行。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3-0609)


  經論輯要:地藏經講記(26)

又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師子吼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念歸依。是人得遇無量諸佛。摩頂授記。

  「不可說」表數字之大。「師子吼」屬比喻立名,是比喻佛說法的威德。佛說法理事圓融,能令世間一切魔外辯才敬服,是故比喻作師子吼。「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聞佛名就想到佛說法的威德,是「一念歸依」。我們從一切邪知邪見回頭,依佛所說的正知正見就相應,方是真正佛弟子。「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不妄語,只要心行相應,就得諸佛如來加持,即是「摩頂授記」。心行與佛相應,豈有不得諸佛如來加持的道理!諸佛如來應化的目的是廣度有情,我們能發心廣度有情,佛當然加持。若起心動念只顧自己,佛想加持都加持不上。度眾生從何處開始?從《地藏經》開始最好,《地藏經》確實可以度末法九千年的眾生。(末法是一萬年,已經過去一千年了,還有九千年。)我們果然能深明因果,依教奉行,必得一切諸佛摩頂授記。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拘留孫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志心瞻禮。或復讚歎。是人於賢劫千佛會中為大梵王。得授上記。

  「拘留孫佛」。科註云:「此非賢劫第九,減至六萬歲時出世之佛。《準萬佛名經》,有無量七佛之名。」此解釋好。同名同號的佛菩薩很多,劫和世界也有同名的,此佛確定不是我們賢劫裡的拘留孫佛。拘留孫是「所應斷」之意,又翻譯為「作用莊嚴」。什麼應該要斷?煩惱應斷,生死應斷。佛的名號是從此而建立的,就是佛法常講的「斷德」。大乘法常說,見思、塵沙、無明是應當要斷的。斷見思,證小乘阿羅漢,出六道。再斷塵沙,破一品無明就出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還有四十一品無明,四十一品無明斷盡了,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其意就稱之為拘留孫。是故聽到此佛名號,就知道要認真斷煩惱。

  煩惱在哪裡斷?在日常生活接觸一切人事物中去斷。每天在善緣、惡緣,順境、逆境中,先斷瞋恚,再斷貪愛。佛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只要心裡有絲毫不高興,就會「火燒功德林」,功德全都燒掉了。外面任何力量不能毀壞我們的功德,是自己毀壞的。心被境界轉,過失在自己。外面惡緣、逆境現前,自己要樂於接受。佛教我們修行就是在其中練功夫,練到心不為外境所轉,自己在境界裡做得了主宰,功德就保住了。是故,忍辱波羅蜜能成就功德。

  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是積功累德。忍辱波羅蜜能使功德保持而不壞失。不能忍辱,布施、持戒的功德全部毀掉,只得福德。性情若不好,將來到阿修羅道去享福。阿修羅脾氣很大,嫉妒、瞋恚心很重。阿修羅的大福報都是在佛門裡修的,但是敵不過外面境界的誘惑,所以常生煩惱。我們一定要學佛菩薩,在一切境緣中修「如如不動」,修「不取於相」。《金剛經》的這兩句話,是大乘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修行的祕訣。外不著相、內不動心,與眾生和光同塵,成就自己的道業,也成就度化一切眾生。

  「志心瞻禮」,即是受持;若不受持,不能稱為志心瞻禮。志心是真心,真誠心瞻禮。「或復讚歎」,讚歎是利他,自行化他。「是人於賢劫千佛會中為大梵王」。大梵天王的福報大,因為他能斷惡修善。其實大梵天王也是真正的菩薩,他以大梵天王的身分幫助天人斷煩惱。天人的煩惱習氣沒有斷盡,是故出不了三界。「得授上記」,上記是成佛之記。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毘婆尸。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

  「毘婆尸」是梵語音譯,意為「勝觀」,勝是殊勝,觀是觀察。對一切諸法的真相,看得清楚、明白,就是勝觀;觀是觀念。《楞嚴經》的「捨識用根」,真正是名實相應的勝觀。我們凡夫用的是第六識,做不到捨識用根,也就是說做不到用「見性」見色。觀世音菩薩所修的法門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就是用根中之性,根中之性是真心。用見性見色,見到的是色性而不是色塵;用眼識見色,見到的是色塵,塵是染污。見到色性,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用「聞性」聞聲性,用「嗅性」嗅香性,用「嘗性」嘗味性,明心見性。我們凡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六種污染,明心見性之人六根接觸六塵是見性。見性之後,「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六根所接觸的都是真如本性,見性成佛。

  見性是圓教的初住菩薩,《楞嚴經》二十五位菩薩都是圓教初住菩薩。二十五位菩薩說明他們用什麼方法修行證果的。二十五是二十五大類,每類的數量很多。展開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歸納就是二十五圓通。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示現的身分是初住菩薩,在《法華經.普門品》示現的地位是等覺菩薩。

  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第一念是見性見。睜開眼睛看外面的境界,還沒有起心動念,還沒有分別、執著之時,是第一念。這一念是佛知佛見,是見性見。可是凡夫無法保持,第二念就起分別、執著落到意識裡。若能永遠保持第一念,豈不就成佛了!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眼睛睜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此時是見性見色性,見的是真實的,就是一真法界。第二念一起,妄想、分別、執著立刻就現前,把一真變現出無量無邊的法界。由此觀之,佛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與我們不同之處就在於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的境界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十方。

  大乘佛法的修行是修觀。止觀在佛門稱「大陀羅尼門」,是總綱領。不會修觀的,就教其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帶業往生。念念是清淨平等覺,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淨,沒有執著;平等,沒有分別;覺,沒有妄想。清淨、平等、覺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斷除,那就成佛了。佛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即是自己的自性。

  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迷邪的接觸,諸佛菩薩的接觸是大覺的接觸。此事佛說得清楚。佛菩薩無法幫助我們轉變,轉變要靠自己,所以修行在個人。佛菩薩再慈悲,也無法幫助我們轉變。我們自己肯轉變,佛菩薩看到歡喜;我們不肯轉變,佛菩薩也無可奈何。此即毘婆尸佛勝觀之意。

  科註引用《大莊嚴論》一首偈,「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利是利益,沒有病是真實的利益。世間人追求富貴,其實知足才是富。過去佛弟子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真正是第一富,知足!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善友。涅槃是「圓寂」,功德圓滿,清淨寂滅,是第一樂。「此乃受即不受,無受即受也。」「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明白道理,立即回頭,認真學習,「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勝妙樂決不是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之樂,勝妙樂是真樂。「受即不受,無受即受」,方是真正的勝妙樂,與因行的勝觀相應。「勝觀」方得「勝妙樂」。

又於過去。無量無數恆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畢竟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

  「寶勝如來」,寶是珍寶。世間人重視七寶,有了寶物,物質生活富裕而不缺乏。佛法有四寶:「常、樂、我、淨」。此是出世間的四寶,也是我們都希望得到的。而實際上應是三寶:「佛、法、僧」三寶,三寶裡才有常樂我淨。離開三寶,常樂我淨求不到。三寶,真正的深義,知道的人不多。許多人皈依三寶,是不是真的皈依了?沒有。僅僅做了一個儀式,沒有實質內容。三皈的體是自性,真正皈依是回歸自性。

  《壇經》云:「佛寶是自性覺,法寶是自性正,僧寶是自性淨。」我們受持三皈有沒有得到自性的覺、正、淨?如果得到了,是真的三皈。皈是回頭,從迷、邪、染回頭。依是依靠,依自性覺、正、淨。此一念回歸了,是真佛弟子。反之,則是「名字皈依」,有名無實。真正得受用,最低限度要做到「觀行皈依」。若修學不能契入觀行位,只在名字位上,很容易造罪業,墮三途。入觀行,功夫得力,可以得到人天福報,不會墮落三途。如果入「相似位」,那就有了成就,在菩薩道上就修行證果了。相似位就是十信位的菩薩,「分證」的三皈,則是圓教初住位以上。

  皈依的功德不可思議。佛說真正皈依,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來日夜保護。自性覺、正、淨才是三寶,此是佛法修行證果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入佛門的第一堂課,就是學習修行證果的總綱領。傳授三皈,就是讓我們朝著正確的方向和目標努力邁進,成就自己的道業。

  佛家要修行證果,第一要把「我」、「私」都捨棄掉。有我,一切都為我,執著有私的念頭,是用輪迴心造輪迴業。佛法是覺悟之法,有一念私欲夾在其中,即是迷惑顛倒之法,不是佛法。若將迷染之法看作佛法,修學焉能有成就!是故覺、正、淨是寶,是寶中最殊勝之寶。三寶都是屬於自性,不必外求。

  我們懂得自性覺正淨是自性三寶,然對於形象上的三寶要懂得尊重。為什麼?沒有形象的三寶,如何會知道自性三寶?必須要用形象的三寶時常啟發,讓我們時時回歸自性三寶,是故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們見到佛像、聞到佛名,立刻就回歸到自性覺。看到經書、看到法物,立刻就能回歸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形象,立刻就回歸到自性淨。所以,形象的功德無量無邊。形象即住持三寶,時刻在提醒我們。若無此形象,我們就很容易迷惑顛倒,繼續造業,繼續受苦報。

  「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聞名就是皈依回頭,生活行為能與自性覺正淨相應。縱然以往造作惡道的因,然惡道的緣斷了,所以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此句跟「常生人天,受勝妙樂」之意相同。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寶相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羅漢果。

  「寶相」,完全是從形相上來說的。說到相,就要想到性,因為相是性變現的。性是能變,相是所變。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聞佛名我們就應體會到佛的「寶相」。佛的寶相怎樣來的?修因所得的果報。身體健康長壽、容貌好醜都是果報。修什麼因得什麼果。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屬於果,其因在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中有說明,可以參考。

  譬如佛的廣長舌相是果,生生世世不妄語是因。若不修善因,相貌就不能圓滿。世間人也有一些好相福相,但不是寶相。寶相裡有真、善、美;福相裡只有美,沒有真、善。真正修行人沒有地位,也沒有財富,長得也不美,可其真有修持,接觸他就感覺得很舒適,此就是「寶相」。寶相如來是表種善因得善果。聽到此佛名,就想到斷惡修善,修行證果。

  一個人心清淨顯清淨相,心慈悲則顯慈悲相,心凶惡就顯凶惡相,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相貌就是自己心理情緒的表現。

  「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羅漢果。」科註說「今約藏教以對圓位」,藏教是小乘,圓教是圓滿的大乘。將二者斷證位次做一個比較,則七信位菩薩,三界見思任運斷盡,與藏教第四果阿羅漢齊。由此可知,此地講「得阿羅漢果」,不是真的小乘阿羅漢,而是大乘七信位的菩薩。是用小乘果位來比喻斷煩惱層次的。見思煩惱斷了,才得寶相莊嚴。

又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袈裟幢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袈裟幢如來」。科註云:「此約莊嚴標相,以彰佛德洪名。心地觀云,袈裟,即是如來寶幢之相。」何謂「袈裟」,袈裟是梵語,意思是雜色。出家人的衣是由各種顏色混合所染成,而非紅黃藍白黑五種正色衣,故稱袈裟。佛弟子不著正色,穿染色衣,就是這五種顏色混合在一起染成的袈裟。

  古時資源缺乏,布都是手工織的,得一件衣不容易。將在家人丟棄的破舊衣服拼湊成衣,布料、顏色不一樣,縫製後再染色,即是袈裟。由此可知,袈裟真正的意義是隨緣而不著相,衣食住行都隨緣,沒有挑剔。佛在世間,生活上衣食住行都無有分別、執著,隨順大眾的供養,以清淨平等心對待。「幢」是表高顯之意。

  現代,世間人對佛法產生很大的誤會。我們佛弟子應當盡心盡力宣揚佛法,讓社會大眾對於佛法的教化有正確的理解。此是佛弟子的本分工作,要把它做好。功德是「聞是佛名者,超一百劫生死之罪」,其中包含自行化他,無量功德。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大通山王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恆河沙佛。廣為說法。必成菩提。

  「山王」,是指每個世界、每個地區最高的一座山,並非固定指哪一座山。「大通」是形容山王。科註云:「大通是般若因,山王是報身果,四智究竟莊嚴也。」都是從表法上說的。

  佛經講須彌山四寶合成,用四寶比「四智」,四智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智合成的就是般若,「轉八識成四智」。四智是須彌山,是大、是通、是無障礙,成就的是四智菩提。四智菩提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山王是果報,比喻佛的報身。佛三身即是一身,一身即是三身。由此可知,「大通山王」如來之德號是講修因證果,修四智之因,證報身之果。因為報身佛是智慧成就的,法身是自性本具的。所以,「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就是「遇恆河沙佛,廣為說法」,與此義相應。

又於過去。有淨月佛。山王佛。智勝佛。淨名王佛。智成就佛。無上佛。妙聲佛。滿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說佛。

  地藏菩薩介紹了十尊佛之後,又說出九尊。其實,如是等佛,無量無邊,不可稱說。這是說明,「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稱念每尊佛的德號,都是不可思議,都有同樣的成就。世尊特別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的緣深。

  「淨月佛」,淨是清淨,月是月光,比喻佛的法身光明遍照。《華嚴經》說法身佛的名號稱毘盧遮那,意思是「遍一切處」。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法身,即是經論常講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若能體會到共同一法身,方知盡虛空遍法界確實是一個自己。此境界大乘法中稱圓滿大覺。確實明瞭虛空法界天地萬物就是自己的相分,法身是自己的本體。光明遍照就是智慧的遍照,就是識心作用的廣遍。入此境界,虛空法界,無處不現身,隨類現身。科註說「從真垂應」,真是法身,應是報身、應化身。真身不是物質,沒有形象。應化身有形象,報身也算是應身。從體起用,報身是自受用,也與地上菩薩共同受用。應化身是他受用,是為度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的眾生的。法身、報身、應化身是一而三,三而一。「此明三身一體」,淨月就比喻三身一體。

  「山王佛」,山王是形容佛報身如大山一樣,王是最大的,最大的山稱之為須彌山。讚佛偈云:「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白毫是眉毛中間的兩根毫毛旋轉在一起,有五座須彌山之大。身相有多大?我們地球在佛的法相莊嚴之中,恐怕只是一根毫毛而已。佛能現此大身,稱之為山王佛。此是對佛的讚歎,也顯示佛神通之殊勝。

  「智勝佛」,智是一切種智。佛法講智慧有三種。「一切智」,科註引用《大品般若》的論述,「薩婆若」就是一切智。一切智是二乘人的智慧,聲聞、緣覺所證得的。一切智,知空,萬法皆空。小乘人懂得其理,於是住空。此是一切法之理,不是事,理是空的。此空不是性空。萬事萬法之理是空的,一切法是因緣所生,了不可得。所以,二乘人心地很清淨,知道一切法的真相。「道種智是菩薩智」。道是說理論,種是種種事相。可見得菩薩比二乘境界高多了。二乘人理事不能圓融,理事有礙,當然事事就更有礙。菩薩的智慧高,理事能圓融,做到理事無礙,在「四無礙」中得到三個,「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此是道種智。「一切種智」,是四無礙全部圓滿證得,不僅是理事無礙,事事都無礙,是故稱一切種智。「一切」就是二乘人所證的「一切智」,「種智」就是菩薩所證的「道種智」,一切智跟道種智不二,能融合在一起就稱之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此智殊勝,故稱智勝佛。

  「淨名王佛」,淨是清淨,王比喻自在。佛經的「王」都有自在、自己能做主之意。淨名是清淨,煩惱斷、了生死,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經上說「五住二死淨盡」,是圓滿的清淨。五住是說煩惱,二死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從相上說的,比如我們的身體,從出生到死亡是一個階段,稱為分段生死。其實諸位細想,分段生死一年也是一個階段,前一年過去了,這一年等於死了,來年等於生。再往微細觀察,月月有生死,天天有生死,此屬於分段生死的現象。分段生死講到極處是剎那生滅,都是指相而言。

  變易生死不是從相上說,其實變易沒有生死。為何把變易稱為生死?變易有苦,生死亦是苦,是故比喻為生死。就《華嚴經》的法身大士而言,分段生死沒有了,像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無量壽,都得金剛不壞身,可其還有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從何處看出來?四土、三輩、九品,那就是變易。從下品轉變成中品,從中品轉變成上品,境界不斷向上提升,即是變易。華藏世界的法身大士沒有分段生死了,但還有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每提升一個位次就是一次變易。變易需自己用功修,修學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故把它比喻作生死。兩種生死都斷盡了,那是圓教究竟圓滿的佛果。只有淨名王佛才當得起如是名號。

  「智成就佛」的意思是利益眾生。「智成就」,智是智慧,「權實二智」。《般若經》說「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無知,不是說沒有智慧,而是智慧沒有起作用之意。對於萬事萬法的性、相、理、事、因、果,無一不知,無一不曉;面對境界如如不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此種境界稱為無知。無知起作用時,教化眾生,答覆眾生的疑難,展現出的是「無所不知」。是故,無所不知稱為權智,即是善巧方便,屬於智慧的應用。應用時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就是無知的表現。無知是自受用,無所不知是他受用。

  諸佛菩薩度化一切眾生,無論是現何身相,都是隨類化現。不但應化身是隨類化現,報身也是隨類化現。《華嚴經》的盧舍那佛、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報身都是隨類化現。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的報身隨著各個世界的差別,而為法身大士所現。若為方便土、同居土的凡夫們所現的,就是應化身。此是智成就如來。

  「無上佛」,「無上」是尊稱到極處。科註云:「有所斷者,名有上士。既無所斷,名無上矣。」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需要斷,所以說是上士,不能稱無上。到如來果地要斷的皆斷乾淨,方稱無上。無上也是對究竟佛果的尊稱。

  「妙聲佛」,是讚歎佛的音聲圓滿微妙,「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說法的音聲悅耳美妙,從心性自然流露,心地真誠,言詞就真誠。心地清淨,容貌、音聲就清淨。古人說「誠於中而形於外」,心好相才好。心不好,怎樣修飾也是枉然!

  佛說「相隨心轉」。不但相隨心轉,身體、容貌隨心轉,山河大地也隨心轉。心好相貌好有福,人有福相,地也有福。「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地也隨心轉。心邪惡,相也邪惡,所居住的環境也邪惡。現在地球病了,地球上的生態環境起了很大的變化。為什麼?人性反常。現代人心浮躁不安,一絲毫刺激都經不起,稍有不如意,瞋恨就起來了,即是反常。所以,心不好的人音聲、容貌不好,身體就多病,其居住的環境也不正常。用科學家的說法,其原理就是波動。邪知、邪見、邪行,其波動影響物質的世界,影響地球的變化,甚至於影響到地球在太空中的運行,影響它的軌道、速度,是故地球上就產生很大的變化。這種微妙的關係,科學家還沒發現,但佛經講得很明白,「相隨心轉,境隨心轉。」

  「滿月佛」、「月面佛」,月面與滿月意思相近,滿月是十五的月亮。讚佛偈云:「佛面清淨如滿月。」比喻佛的容貌圓滿,沒有欠缺。因為佛證得了圓滿的自性。《華嚴經》說的「圓滿、慈悲、智慧、般若、三昧、吉祥、福德、功德、皈依、讚歎」,無一不美好。生活、工作,待人、處事、接物,都是圓圓滿滿的真善美慧,才稱得上大圓滿。我們能否做到?能!從心地做起。將此十種圓滿,落實到心地就行。

  世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

  「現在」,指當時法會之時;「未來」,包括我們現在。「現在未來,一切眾生」,所有一切眾生都包括在其中。「若天若人,若男若女」,總括六道一切眾生。「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若有機緣遇到佛法,一生中念一句名號,功德就不可思議。《法華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一生中只念一聲南無佛,多生多劫之後,這句佛號起作用,就能遇佛修行證果。佛號種在阿賴耶識裡是金剛種子,何時遇緣起現行,因人因緣而異。雖說因緣不同,然好善好德之人容易遇到機緣。善與善相應,惡與惡交感。佛家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對於善根深厚之人,佛菩薩就常觀察、關懷。當其善根成熟之時,佛菩薩就來度化。

  念多佛名,善根就更深厚,將來得度的機緣就更多。在台灣,每逢農曆過年,每個寺院道場都拜萬佛懺。有沒有好處?當然有好處。然而,世尊特別勸勉我們,善根成熟的人要專念阿彌陀佛。拜萬佛懺是對剛剛接觸佛法,對佛法還一無所知,信根漂浮不定的人有好處,讓其多念幾聲佛號。已經有信仰,就要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的總名號,念一句阿彌陀佛,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名號都念到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地藏菩薩在此地苦口婆心,是對罪業極重、平常對佛法不能接受、毫無信仰的眾生講的。縱觀全經,地藏菩薩度此類眾生的目的都是生人天,不是度彼等成佛。為什麼?此類眾生距離成佛還有一大段距離,能從三惡道度到人天來受報,已經是很大的成就了。再在人天加功用行,勸其念佛專修淨土求願往生,功德就圓滿了。菩薩在此地勸勉我們,就像《楞嚴經》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菩薩教導一切天人大眾,是「當來,必定見佛」,我們念阿彌陀佛也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是眾生等。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

  一身的罪業,念幾尊佛的名號,就能不墮惡道了嗎?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地獄門前僧道多」。那些僧人難道他一生沒念過佛嗎?為什麼還墮地獄?不是與「終不墮惡道」相背了嗎?此地的關鍵就在「念」字。念是「今心」,今是現在,現在心中有佛。口念佛,心沒有佛,「喊破喉嚨也枉然」。心真有佛,就起作用了。真的「生時死時,自得大利」,決定不墮惡道,現前就得利益。

  念佛不是指口念,是心中真有佛。大勢至菩薩的「憶佛念佛」,亦是此意。「憶」是常想、常思惟;「念」就是掛念,常把佛掛在心上。想佛的相好、功德、存心。能向佛學習一分、兩分,都得大利益。佛的行誼表現在外就是六波羅蜜。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方是真正的念佛。是故,千萬不要誤會念佛。只有口念,而沒有心念是不行的。心還留戀娑婆世界,還有深重的情執,何能「自得大利」!

若有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銷滅。

  此是講臨終念佛的利益。「家中眷屬」,若有信佛的,要提醒臨終人念佛。病人聽到佛號要能覺悟、能懺悔,才能「除五無間罪」。若病人聽到佛號,沒有懺悔之意,其利益只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而已。若病人懂得佛法,臨終時有人提醒他,真正生懺悔心,斷惡修善(一念懺悔就是善),可「除五無間罪」。若懺悔力量強,可生到人天享福。理與事,我們要清楚明白,讀經才不至於疑惑。

  科註云:「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要須常不離佛。」「初心菩薩」是初發心的菩薩,通指大乘十信位以下的菩薩,從初信到十信。「未得無生忍」,是沒有得到無生法忍。此句其實是講別教三賢位的菩薩,別教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沒有得無生法忍,要常常親近佛陀。天台大師此番開示,就是勸勉我們一定要求生西方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我們才能不退轉,才能保住常精進。

  我們福薄,生在釋迦牟尼佛之後,生在彌勒佛未出世之前,見不到佛。幸而世間還有佛的弟子,有善知識可以親近。善知識也是可遇而不可求,有緣遇到了要常隨不離,這很重要。除非已經開悟,證得無生法忍,如永嘉大師那樣,方可離師。惠能大師其他的學生都親近能大師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有的親近一輩子,一直到大師圓寂。那也不是普通人,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離開是示現,有能力度化眾生,則教化眾生要緊。常不離師的,也是示現,勸我們要常常親近善知識,已經大徹大悟了還要親近,何況我們沒有見性之人!如果有度眾生的緣分,應當度眾;沒有度生的緣分,則不能離開老師,要在老師面前幫助初學。

  科註又引《大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具縛凡夫」,是煩惱沒斷,還有見思煩惱、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雖然有大慈悲心,發願要生在五濁惡世,救度苦難眾生,行不行?不行。「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度自己都度不了,豈有能力度人!有些出家人不發心求生淨土,發願來生還當法師,度眾生。我們細細觀察,名聞利養樣樣都放不下,來生能不能生到人道,還大有問題。

  「自是盡棄平生所學,專尋淨土教門。十餘年來,未嘗暫捨。」平生廣學多聞,此時真正覺悟、真正明白了,捨棄平生所學,專修淨土求願往生。

是五無間罪。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承斯臨命終時。他人為其稱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漸銷滅。

  科註云:「疑云,無間業重,何得一人稱一佛名,即得銷滅耶。」能夠滅罪,必須要將念頭轉過來才行,念頭不轉,僅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又云:「故華嚴經云,設聞如來名,及與所說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種。」利益在此。換言之,善知識提醒我們,我們自己要覺悟,跟著善知識一心稱念,方是真懺悔。臨終最後一念是佛,萬緣放下,一心稱念就能滅罪。為何一生造極重的罪業,臨終念阿彌陀佛還能往生?因為人死後投胎,是業力在主宰。眾生阿賴耶識裡有無量無邊的業習種子,哪個種子力量最強,強者先牽,牽著去投生。若此時,念阿彌陀佛的力量最強,當然就能往生極樂世界!若是貪圖世間的享受,放不下恩怨,就到惡道去了。

  人臨終以後,到哪一道去就決定在最後一念,此乃真正的大事。我們最後一念如何,確實沒有把握。是故,佛教導我們,要一生修善修福,積功累德,為的是臨終時有福報,不迷惑、不顛倒,神智清醒,有善知識幫助,那是大福報。若無福報,臨終時迷惑顛倒、神智不清,縱然遇到善知識也不行,迷惑顛倒決定墮惡道。我們必須要有高度的警覺,在現前認真努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此生才能得度。

何況眾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自稱自念」。念是今心,心裡真正有佛;稱是稱名,口念出來。稱與念相應就得利益,稱與念不相應,就是有口無心。稱念合一就是心口合一,「獲福無量,滅無量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關於念佛滅罪,我們要仔細體會佛在經中所說的義理,不可以粗心大意望文生義。世尊在本經前面,舉了婆羅門女、光目女兩個例子。她們的先人都是造作極重的罪業,墮落在地獄,承蒙孝順的女兒用念佛法門,幫助先亡從地獄超生。怎樣念佛才真有效果?要像婆羅門女、光目女那樣至心念佛才能起作用。

  婆羅門女、光目女是誠心誠意念佛迴向,救助其母親。若我們跟臨終的人並不熟悉,幫其助念,助念的心態也要把臨終的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以極真誠的心去念,才能存亡兩利。不僅臨終人得利益,我們自己也得利益。如果是敷衍了事,其利益僅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而已,現前的業報轉不過來。超度的佛事有沒有效果,要看主持超度的人有沒有真誠恭敬心,若真誠恭敬就有效果。助念亦復如是。若助念有口無心,無濟於事!若助念的人在助念中能得功夫成片、得一心不亂,臨終人就得大利益。

  「何況眾生,自稱自念」。我們要趁身體健康強壯之時,為自己修福,積功累德。眾生來到世間,是為「酬償業報」,生生世世「生死疲勞」,真正是可憐可憫可悲!覺悟之人懂得利用業報之身,行超凡入聖之事。徹底解決生死大事,此生才真正有意義、有價值。

  《地藏經》提倡的念佛法門,是最有效、最穩當、最快速、最方便,前提是要真念。一切時、一切處心中有佛,方為真念。心如佛心,佛心「無住生心」。「無住」是清淨,一塵不染。「生心」是大慈悲心,關懷、愛護、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生心與無住同時,無住不礙生心,生心不礙無住。此即是《華嚴經》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凡夫生心就妨礙無住,無住決定妨礙生心,二者不能圓融。我們要認真學習,真正做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續載中…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師開示:示修持方法

  凡修行人,當在自己家中修,不必定到林中修。若皆到林中修,何有此大屋可容,人多則林中繳用多,諸人奔走辛苦,家中諸事,或有顧不到處,所有居士林,淨業社,不過作一提倡之機關耳。每月或一次二次,禮佛人多難容,宜分男女日期。禮佛後講演佛經一二時,即令其回家。庶不至外人懷妒忌造謠言耳。至於修持法門,固無高下,禪律密淨,皆是了生死之大法。然末世眾生分上論,則非修淨土法門,決難現生了脫。以餘法門,皆仗自力。淨土法門,兼仗佛力。

  佛力自力,奚啻天淵懸殊。不知此義,妄效大力量人之修法,殊難得其實益。以故禪宗百丈禪師,謂修行以念佛為穩當。而祈禱病僧,化送亡僧,皆以往生為事。從知西方極樂世界,為一切上聖下凡,修佛道者之歸宿處也。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盡華藏世界海諸法身大士,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況末世眾生,根機陋劣者乎。禪宗功夫,雖到大徹大悟地位,以煩惑未斷,猶不能即生了脫。

  禪宗每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乃大徹大悟也。言見性成佛者,以親見自性天真之佛,名為成佛,乃理即佛與名字佛也。非福慧圓滿之究竟佛也。此人雖悟到極處,親見佛性,仍是凡夫,不是聖人。若能廣修六度,於一切境緣,對治煩惱習氣,令其清淨無餘,則可了生脫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佛世此種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則大徹大悟尚不易得,況煩惱淨盡者乎。密宗現身成佛,或云即生成佛,此與禪宗見性成佛之話相同,皆稱其工夫湛深之謂,不可認做真能現身成佛。須知現身成佛,唯釋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現,亦無現身成佛之事。無知之人,每每錯認,其失大矣。在家近事男女,以老實念佛為本。


  答疑解惑

問:西方哲學家說:「我思故我在」,這與《金剛經》中的念起相生而有我相,相當吻合。請問是否如此?

答:確實是這樣。這其中所以然的道理,佛經說得透徹。要無我必定要除念,所以《金剛經》自始至終就教我們要離相、離念。

問:法師說要去念,最好是能延長無念的那一段時間,以至無念而得如如真性見如來。請問如何有效的延長慧功?得此功夫之後,無處無無處尚有我執存在嗎?

答:這是一個大問題。無念我們有,但是時間太短,短到我們自己無法覺察。而要把無念延長是功夫,就是佛法講的禪定。但這非常困難,因為我們得的定是很粗的定,微細的深定得不到。所以,諸佛如來不得已給我們開了念佛法門,唯有求帶業往生。延長無念在理論上沒錯,事實上很難做到。定功淺深的層次很多,何時無我的念頭才真正能延續?要到第九層的定功。四禪八定都無法做到,到第九定才達到佛法一個初級的標準,也就是超越六道輪迴,達到阿羅漢、辟支佛所證的境界,在大乘法是圓教七信位菩薩所證。由此可知,這是很不容易達到的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依黃念祖老居士的講法,現代已經沒有這種根性之人。如果說得禪定,初禪、二禪也許還有人,但已經是鳳毛麟角,再提升定功,恐怕就不可能做到。

  雖然粗的我執沒有了,還有極其微細的我執。經上說我執破了,法執還在。誰執著法執?真的無我了,法執也不存在。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我們要問,誰的生相無明沒破?當然有個「我」;沒「我」,那生相無明談不上!由此可知,「我」這個細念真正斷乾淨就成佛了。

  粗細念從哪裡分?身見。把身當作我,這是很粗的我執。阿羅漢已不再執著身是我,是破這個我相。破「我見」也有淺深次第不同,阿羅漢破我見也只破幾分之幾而已。身見破了之後,著重在破所知障,從圓教初住菩薩就破所知障,一直到如來位,其間有四十二個階段,可見所知障也是有淺深不同。

問:在行動及反應之間有我,在概念與創造之間有我,在觀念與實在之間也有我。若離相,無我、無無我,請問我將存在否?將如何視事?

答:佛經的意思,你還沒有能會通。真正的無我是「我」跟「無我」不二,是真的無我;如果「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這個觀念就錯了。《金剛經》就是講不二法門,句句「即非」,下面就是「是名」。如果用這個句子來說,就是「有我即非有我,是名有我」。你把這個句子會通之後,就沒有問題了。到真正無我的時候,有個真我。一般人執著我,這個我是假我,不是真我。佛法講「常、樂、我、淨」是四淨德,這四個是真實的,但是凡夫的常、樂、我、淨都是妄想。

  永恆不變才是「常」。我們這個身體剎那生滅,念頭也是剎那生滅,是無常的。在凡夫位上的確無常、無我、無淨、無樂,清淨沒有,樂也沒有。離相、離念之後,「常樂我淨」是真的,統統都有,那才是真我。「我」的定義是什麼?在佛法裡有八個意思,其中兩個最主要的意思,第一是「主宰」,自己做得了主,這是我;做不了主,還談什麼我!譬如我們想年年十八,青春永駐,都沒有辦法做得了主。而佛與大菩薩做得了主,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在十法界示現什麼身,這才是做得了主。

  第二是「自在」。你沒有「主宰」、「自在」,哪來的「我」?凡夫執著的「我」是假的,是一個妄想。真正離開一切妄想、執著,真我就現前,真我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性起用,那是真的。

問:「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理體深奧。請問念佛功夫與何佛法界相應?

答:確實理體很深,因此相應也有淺深廣狹的不同。往深處講,與自性相應;淺處講是心口相應,口裡念佛,心裡想佛,這是最淺的。

問:念心與佛號相應,念心者念佛之心。二者相應時,念心即佛號,佛號即念心,如是功夫增進,則心即佛,佛即心,心佛不二,能念與所念合而為一,能所雙泯,功夫應已達事一心境界。請問此時之念佛,一念相應與佛何法界相應?

答:佛法講相應講得很多,有淺深廣狹不同。唯獨念佛法門講相應,與其他大小乘講的相應境界完全不相同,這是一個特別的法門。它是與西方極樂世界相應,與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相應,而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一真法界。三經講得很清楚,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得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能在一切諸佛剎土、十法界自在現身,這是得生淨土之後的能力,可見得這個相應在事相上講是無比的深廣。功夫成片也算是事一心不亂之淺者。如果比照《觀經》講的三輩九品,功夫成片是事一心的下三品。即使是事一心的下下品,即心口相應的功夫得力就決定往生,決定有把握生凡聖同居土。

  一些人念佛功夫不得力,就是心口不相應,口念佛,心還有妄想。古德告訴我們,念佛時心中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是初步的相應。如果每天能保持一段時間,養成一個習慣,就有很大的作用。相應的時間長短依個人情況而定,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工作非常繁忙的人,早晚可用十念法,一天至少要修九次。前清慈雲灌頂法師教給我們的十念法是早晚課,是一口氣叫一念,這一口氣當中,念的佛號多少不論,盡一口氣為一念,念十口氣,當然時間要長一點。原則還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務必在短時間當中求得相應,相應是真正的功夫,這個很重要。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學佛答問」21-270)


  淨空法師講經訊息

◎淨空老和尚於2006年5月14日起續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香港時間每晚4:30∼6:30,每星期五學佛答問,香港時間每晚4:30∼6:30。詳細時間請參考澳洲淨宗學院網站


  法寶流通

◎淨空法師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 淨空法師講演帶及法寶,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  amtbhk1@budaedu.org.hk

◎各地欲索取淨空法師電腦專用講經CD片(rm、mp3),請寫e-mail至:  sutra_china@mail.hongkong.com;詳細目錄及索取需知請至:  http://members.tripod.com/lotus118/newpage5.htmhttp://www.budaedu.org.hk/

◎若欲了解相關兒童讀經訊息,可至「大方廣網站」、「中華少兒讀經網站」。

◎德育故事及太上感應篇之動畫片,請至「妙音動畫」。


  信息交流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amtb@amtb.tw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amtb@amtb.tw

說明:所有問題的產生都源於聽經聞法不夠透徹,時間不夠長久,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聽經、讀經,所有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答案自在其中。「淨空法師專集網站」也陸續將淨空法師所回覆過的問題,刊在「年度問答」「分類問答」中,並加以分類整理,或者至網站的「全文檢索」去搜尋。所以,同修們有學佛上的問題時,請先參考此分類中的問題,或許您的問題已經有其他同修問過了,希望您從問答的分類中,能找到解決的方法。若無法找尋到解答,請再將問題傳到amtb@amtb.tw,我們會彙整同修們的來信,並敬呈 淨空法師。但回覆時間不定,需待淨空法師有時間時,開闢一個「學佛問答」時段,專為同修們解答,也會陸續刊登於「答疑解惑」一欄中。阿彌陀佛!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成立緣起:我們常常收到各地網路同修來信,皆言及雖有心學佛,卻不知從何學起,應如何聽經學習。又 淨空老和尚的講演有大小性相,各個宗派的經論典籍,法海深廣,初學者不知修學之次第,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以故學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終惰,退悔初心,實為可惜!今「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成立,正是針對上述緣由,將現有網路的文字(教材)與影音(講演畫面)合為一體,如同「網路電視台」,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於學佛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修學環境。網路學院一切課程之排列,皆是以 淨空老和尚為「澳洲淨宗學院」所訂之課程,從初級到高級,從專科到本科的修學次第,也是為實現「澳洲淨宗學院」將來能真正達到遠距教學的前哨站。今日社會是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揚妙法,闡釋正教,令佛法傳遞無遠弗屆,才將進一步利益更多學人,將般若文海遍及環宇,使一切有緣眾生得佛正法薰習之機會。若有心想修學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參觀訪問。

淨空法師英文網站」網址為http://www.chinkung.org/,此網站主要以配合 淨空法師的和平之旅,同時接引國外眾生認識佛教。提供 淨空法師多元文化理念及國際參訪等及時相關資訊,並以和平之旅為主軸,擺脫宗教色彩。敬請諸位同修將此網址廣為流通給外國同修,讓他們更有機緣認識佛教,功德無量!

淨空法師專集大陸鏡像站」網址為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記憶。大陸地區同修可以就近訪問這個網站,現已全面改為簡體版。若同修於瀏覽中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告知,請至amtb@amtb.tw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陀教育雜誌由華藏淨宗學會網路講記組恭製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1號2樓
電話 : (8862) 2754-7178
e-mail: amtb@amtb.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