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0.11.25  星期六  VOL.23


 

論語云: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孟子亦云: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都是說明了人應當要正直,正直乃是出世的上乘之道。

 

卷首語
編者絮語

 

「學佛心得」一欄本是專為同修們而開設的,可以讓同修們有個交換意見,及與大眾分享自己學佛的心路歷程。可是自開設以來,就一直斷斷續續,因此,今後若有同修投稿,我們還是會刊出,若是沒有同修投稿,我們將刊出一些往生實例。「往生實例」,大多是以最近幾年往生的實例為先,以增進同修們念佛的信心及動力。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23)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復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讚法。何等為八?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一切眾生特別是娑婆世界的眾生,「身語意」三業中,口業罪重,所以佛說口業說了四條:妄語、兩舌、惡口和綺語。第一、「妄語」,妄語是存心欺騙別人,這個罪很重。其次,有意無意的傳播妄語傷害別人,別人包括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世界。而結罪是以妄語的影響程度,影響愈大,受害的人愈多,罪就愈重;如果影響小,受害人少,罪就輕。因此,言語不能不謹慎,在發言之前一定要考慮到以後會產生什麼後果。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佛講有兩位比丘講經說法,弘法利生,法緣很殊勝。嫉妒的人以妄語、兩舌,使信眾對法師喪失信心,破壞弘法道場,這個果報在地獄。墮入地獄一千八百萬年,這是以人間年代來計算,但在地獄實際的感受是無量劫,真是「度日如年」。造業很容易,幾分鐘的造謠生事,果報如此之慘重!我們知道果報之慘重,就要小心自己的言行。

不妄語的功德,無比殊勝。佛在此地說:「得八種天所讚法」,『天』是天人,天人、天神讚歎你。哪八種?「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優缽華』翻成中文是青蓮花,就是口中常出香氣。對修行人來講,如果口裡出的氣味很難聞,這不是壞事,為什麼?警策自己,「我口業不清淨,應當努力修學」。與大眾相處,有時說話距離近,就聞到別人很不好的氣味,也不要嫌棄,知道這是他口業很重。所以,你能善護口業,一定得口常清淨,青蓮花香。

說話發出的氣味難聞,通常自己不覺得。早年「華藏圖書館」成立時,那時我講經滿二十年,有一位老居士,大概六十多歲,常來聽經。有一天他告訴我說:「法師,從前你口裡氣味很難聞,現在沒有了。」二十年了,我自己都不知道,也從未有人講過。所以,真正依照佛法修行,時間久了,一定會有轉變。可是經要天天讀、天天講,若離開經教,就會胡思亂想;離開佛陀教誨,對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的誘惑,決定抵擋不住,肯定墮落。我們等於是大風大浪中的一條破船,還能不沉沒,靠的就是佛法天天提醒、勉勵,在境界現前時,立刻想到佛陀教誨,才不至於淹沒。

我們知道,虛雲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一年洗一次澡,衣服都不換,領子上的油垢很厚,但聞起來很香。我們是三天不洗衣服就有臭味,而他的衣服出清香,清香就是青蓮花香,老和尚是三業清淨,感得這個果報。我們無法與他相比,這值得我們警惕、學習。修行要勘驗自己的功夫,知道自己的境界,修學就有信心,這樣能警策自己,勇猛精進,確實得好處。

古人講,我們四十歲以前,果報還受過去業報的影響;四十歲之後,這一生所造的業逐漸現前。過去生中造惡業不怕,只要真正覺悟、回頭,斷惡修善就好了。像《了凡四訓》中,袁了凡先生這樣的人,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中國過去乃至現代都很多。佛陀的教學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改造命運。斷惡修善是改造命運,破迷開悟是轉凡成聖。我們想改造自己的命運,就要好好的跟著佛學,佛對我們是慈悲到了極處,佛完全是義務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實教誨。

因此,心清淨,身就清淨,體質就清淨。能夠依教修行,十善業道可以改變體質、容貌,這是「相隨心轉」。口裡的氣味沒有了,轉變成清香,這是「不妄語」的第一個好處,也是勘驗自己不妄語的一個準則。經上講的「廣長舌相」,是三世不妄語的果報,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子。而釋迦牟尼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將臉蓋住,這是生生世世不妄語的果報,是三十二相之一。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古人常說:「人無信則不立」,中國古代對信用非常重視。五常:「仁、義、禮、智、信」,「常」是恆常,所以五常也稱為「常道」,即做人基本的道理。佛法對「信」也非常重視,淨土宗往生的三個條件「信、願、行」,這不僅是淨土宗,無論修學哪個宗派、法門,都不可缺少。尤其「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根源,能生功德,所以稱為「功德母」;母是能生的意思。可見信之重要!

現在人都使用信用卡,要是沒有信用,你在社會上就很難生存,所以對於如何維護自己的信用,外國人非常重視。他們重視信是為了利,而佛家講信是為了道。我們與人接觸,別人是不是用妄語對待我們,關係不大,我們受一次騙、兩次騙,就會學到教訓,不會上第三次當。最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打妄語,有沒有欺騙別人。可是在現前社會,妄語成了一種習慣。為什麼?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不能不打妄語。實際上,你的權益非常有限,縱然打妄語可以得到整個地球,還免不了生死輪迴,因為妄語決定不能超越三界,決定不能往生淨土,這個損失多大!這是不了解事實真相,往往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

現在人不懂得說話,也不能怪他,因為沒有人教他,正如《無量壽經》云:「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真正明白人要體諒現前社會一切眾生,他們是經上講的「可憐憫者」。而明理的人雖然不責備他,但是他不能不受果報,自己造的業因一定有果報,因緣果報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所以,言語不能不謹慎,縱然你是善心善意,也一定要明瞭,聽話的人能否體會到你的善心善意。有時你的善心善意,人家聽了之後產生誤會,說你是惡心惡意。所以,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談何容易!我們修學所以不能成就,說實在話是誤解、曲解如來真實義。佛的意思我們都會誤會、曲解了,日常生活當中,人與人往來,別人的意思我們也可能錯解,等到自己知道錯,已經來不及了。所以,言語不能不謹慎,不能不學習。

佛指導我們一個原則「誠實」,非常重要,誠實就是不妄語。說話要有分寸,一定要顧及現實周邊的狀況,讓人聽了不至於產生誤會。因此,誠實的言語,為世間人所信,為世間人所尊重。

「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因為別人相信你誠實、不妄語,往往引用你的言語、說法來作證,就像我們引用經典、古大德所說的為證。這是諸天所稱讚。

「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眾生因迷惑,而隨順煩惱、習氣,造作種種不善,所以得的果報不善,常生活在苦難之中。苦難不分貧富貴賤,有很多人地位很高,財富很多,但是生活非常痛苦。地位高了,朋友遠離;財富太多,時時刻刻提防別人,出門要請很多保鏢,行動不自由。真正的知心朋友沒有了,所遇見的人他都提防,變成孤單的人。所以,富貴人有富貴人的苦難,貧賤人有貧賤人的苦難。

苦難,唯有菩薩能幫助。菩薩於世間一無所求,「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因此能以愛語安慰他。『愛語』是愛護的言語,不一定是好聽的,對他有真實利益,打他、罵他都是愛護他,這是真正的愛心。如今大概只有父母對子女還有愛心、愛語,老師對學生都未必有,朋友之間更難。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倫理道德淪喪的悲慘世界,是一個大亂時代。在這個時代,還能聽聞佛法,發心修行,這是我們的幸運,也是自己有善根、福德,非常希有,因此我們一定要保護自己的這一念善心。

這個世間到底有沒有災難?你們自己看。如果你能通達社會的現象,就是古人所講的「審而明之」,吉凶禍福就瞭如指掌。人與人之間果然充實「仁、義、禮、智、信」,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就有福,即佛家講的福地、福城。反之,沒有仁慈、道義,無禮、無智、無信,這個社會必定有凶災。

綜觀歷史的興衰,天下大治,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社會所呈現的是一個怎樣的現象;天下大亂,社會動蕩不安,這時又是怎樣的現象。歷史是一面鏡子,拿這面鏡子照照現前社會,就能清楚這個世間到底有沒有災難。社會的治亂、吉凶禍福,根本是家庭,家庭是社會基本的組織。這個組織破壞了,社會永遠得不到安定。而家庭的核心是夫婦,從前夫婦是道義的結合,有「恩、義、情、愛」。如今這四個字沒有了,夫婦結合是「利」、「欲」,這是多麼可怕的現象!

所以,今天社會的結合,從基本家庭的組織到整個國家世界,就是利、欲。有幾人能看清其中的業因果報?又有幾人能回頭?佛家常講:「回頭是岸」,一人回頭,一人得度;兩人回頭,兩人得度。大家不知道回頭,我們自己要曉得回頭,才不辜負佛菩薩的教誨。

「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勝意樂』就是法喜充滿,儒家所說的「不亦說(悅)乎」,悅是勝意樂,是從內心而生的喜悅,像泉水一樣,非從外來。這是法喜,這是樂道,所以「三業清淨」就樂了。《無量壽經》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三業展開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統統做到了,就得勝意樂。經論常講:「常生歡喜心」,這個果報你真正得到。諸佛菩薩得到,祖師大德也得到,真正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依教奉行的人都能得到,我們只要肯幹也能得到。這種喜悅能消除一切煩惱、業習、天災人禍,這是三業清淨之德,可見言語非常重要。

「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一個不妄語的人,他的言論不會有過失。為什麼?他有智慧。常妄語是煩惱、習氣作主,所以錯誤不能避免。人誠實,沒有妄語,心地真誠清淨,不欺誑眾生,這個人常開智慧,言論當然就沒有過失。『心常歡喜』,就是佛法常說的「常生歡喜心」。這個喜悅是身心健康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古人常講:「人逢喜事精神爽」,如果人遇到悲傷、痛苦,身心健康就受很大的傷害。多愁的人決定多病,雜念多的人決定不健康,而健康的人一定是常生歡喜心。

「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一個人誠實、可靠,他所說的話,大家都相信,不懷疑。不但人不懷疑,諸天聽到都歡喜、尊敬,也會奉行。佛法講,天有二十八層,高級的天人五通(五種神通)的能力很強。六通之中,他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能知他人心中之所思)、宿命通和神足通(變化無礙),唯獨沒有漏盡通;「漏」是煩惱,因為他的煩惱沒有斷盡,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乾淨。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太重了,所以根本就不通。妄語是嚴重的煩惱,因此古來祖師大德勸人修行,「從不妄語始」。其他的煩惱容易斷,妄語不斷就肯定妄想、習氣一條都斷不了。不斷猶罷,天天還在增長,真的是不進則退,這樣修行怎麼會有成就?

「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這就是講無礙辯才。無礙辯才不是學來的,它是屬於果報,這個果報是從智慧來的。我們一定要明瞭,煩惱輕,智慧增長;煩惱重,智慧就少。因此,我們要想開智慧,就不能不斷煩惱。「智慧殊勝」,就辯才無礙,當然「無能制伏」。『無能』是哪些人?煩惱、習氣沒有斷的人,他沒有能力跟你辯論。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度外道,就是以佛的智慧能力,無礙的辯才,將之降伏。當時著名的外道有九十六種之多,說外道不是毀謗,不是貶低。「外道」的定義,是心外求法。所以,我們要細心檢點、反省,自己是不是心外求法?若是心外求法,也是外道,稱作「門內外」,佛門裡的外道。雖然學佛、皈依、受戒了,還是心外求法;換言之,對經教的義理沒有深入了解,念念還受外境影響,這都叫做外道,所以外道的意思很廣。

與外道相對的是「內學」,佛法從哪裡學起?從內學起,「內」是心性。換言之,內是能現能變,外是所現所變;能現能變是真的,所現所變是假的,你在假的那一面去求,何時才能見道?「見道」就是見到心性,宗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才入門,「入大乘之門」,但距離登堂入室,還相當遙遠。《華嚴經》講,入門就是圓教初住菩薩;換言之,圓教十信位的菩薩還沒有入門,但是接近了,向著這個大門的方向。佛家講位次,入門才算拿到學位,所以初住菩薩以上才有位次。

由此可知,佛法是向內求,內求諸己,不求諸人。實在講,內證的方法好,直接穩當,不迂迴,這是佛法的殊勝。我們往往不懂佛的意思,不明瞭佛教導方法之所以然,於是有意無意中,思想、言行與佛所教的恰恰相反,這是我們不能證果,不能入門的真正原因。如果我們懂得佛的意思,知道他的善巧方便,如理如法修學,一生當中契入境界,不是難事。

佛教我們不妄語,我們做到了嗎?沒有做到。什麼原因?「我」沒有忘記,總有個「我」,這個關不能突破。《般若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為什麼還要堅固執著「我」?諸佛菩薩敢講真話,因為他「無我」;凡夫起心動念頭一個就有利害,所以明知故犯。明知故犯是愚痴、無明,損失太大了,將明心見性損失了。所以,真正知道利害得失,肯定會隨順佛陀教誨。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這是如來果地上得的相好。如來的真實語,是從不妄語這個業因得來的。如果從相上講,即得如來廣長舌相。

佛教我們的是真實善法,其果報非常殊勝。若違背善法,所招感的必定是災難。如今我們放眼社會,細心觀察,大家都在造作十惡業,甚至是在競爭,誰將十惡業做得廣大,便是英雄,被社會所讚歎;反之,修十善業者,則被視之為無能、窩囊。我們的所作所為,究竟是與十善相應,還是與十惡相應,一定要認真思量。人生苦短,死了以後,會換到另一個不同維次的空間,這就是常言的來生。可是講來生,現在人很難相信,要是他相信有來生,起心動念便會謹慎。然而事實如是,你相信有,不相信還是有。美國有些雜誌、報紙常常刊登這方面的訊息,有些同修將之蒐集起來,翻成中文給我看。現在這些輪迴的例子更多,應當要多蒐集、多發表、多流通,讓大家曉得決定有來生,這是事實。

若細心觀察也不難體會,我們每天晚上會作夢,夢中的空間維次與現實不一樣,生命會捨掉,夢境不會捨掉。為什麼?夢境跟我們的身體不相干,它會存在。佛法講的夢境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起現行,我們只要細心觀察,佛所講的十法界就能體會到。 

  

返回
 


楊枝淨水
生財之道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因果與布施】

無論古今中外,一切眾生對財富、智慧、健康、長壽,無不羨慕、追求。佛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世間最難的是了生死出三界、明心見性、成佛作祖,這都能求到。而富貴、健康、長壽,以佛法的眼光來看,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沒有求不到的道理。我們所希求的是果報,果必有因、必有緣,因緣具足,果報就現前。佛教導我們修因結緣,果報才能現前。佛說的句句都是真話、至理名言,果能依教奉行,真正是有求必應。

世間有些大富大貴的人,「富」是財富,「貴」是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往往身體不健康、壽命不長,這是非常遺憾的事。而一些生活在非常貧窮落後的地區,吃不飽,穿不暖,但是他健康長壽,能活到九十歲,甚至一百多歲。這些道理我們要知道。

所以,我們想求福報、求財富,其實自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財富、無量德能;雖然自性具足,如果你不見性,它便不起現行、不起作用,你享受不到。因此,不見性的人要修福,才能得到享受。你想得財富,一定要修財布施。你想得財很自在,一定要很歡喜的布施,主動的布施,不是別人勸你,也不是勉強去布施。別人勸你,勉強布施,你還是能得到果報,只是得來很困難。例如有很多人是做工、做生意發財的,但非常辛苦;而有些人發財發得很自在、很輕鬆,好像自然就來了,這是因為他布施時很歡喜、主動,得福報就很容易、很自在。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要修因,才能得果報。因有過去生修的,有這一生修的;過去生我們沒有修,這一生我們如果肯修,認真、努力的修,福報不必等來生,這一生就現前,因為你修積的福報太大,這一生就得受用。

我初學佛時是二十六歲,朱鏡宙老居士和章嘉大師為我講很多這些道理。朱老居士大概七十一歲左右,他讀的書多,看的事也多,經驗非常豐富,他為我講了很多故事。所以,我知道我過去生大概修了一點法布施,有一點聰明智慧;過去生沒有修財布施,因此物質生活非常艱苦;也沒有修無畏布施,所以許多人為我算命都說我短命,沒有福報。我很清楚,也很相信。在我家族史上,我的祖父四十五歲去世,我的伯父和我的父親也是四十五歲去世,可能我們家裡都是短命的,所以我也沒有想能活超過四十五歲。因此,學佛知道有六道輪迴的時候,希望以後能好死,有個好去處,其他什麼都不想。

我這一生沒有福報,我現在的福報是這一生修的。我學佛第五年,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師勸我學講經,我歡喜接受,講經屬於法布施。我在民國六十年開始印送經書,印的是《安士全書》、《八十華嚴》。從那時起,我就學印光法師,所有人給我的供養,都拿去印經布施結緣,因此法緣殊勝,三種果報都現前了。而且愈來愈殊勝,愈殊勝布施愈多。因此,若要財富源源不斷而來,就要源源不斷而去,有去才有來,不去就不來。與水的流動一樣,如果不流出去,堵死了,就再也沒有了。所以,布施才能真正得到福報。

我們道場的經書很多,布施經書是財、法、無畏三種布施皆具足。印經書要錢,這是財布施;經本內容是法,這是法布施;別人讀了書,明白、覺悟了,離開一切恐怖憂惱,這是無畏布施。所以,印送經書,是財、法、無畏圓滿的布施。

我們要想與一切眾生共存共榮,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一定要修三種布施。財不要儲蓄,儲蓄是死水,錢財會貶值;如果銀行倒閉了,錢就沒有了。「財為五家共有」,決定靠不住,唯有福報靠得住。所以,你有財要修福,要知道財布施。財布施並不是說財布施完了,就沒有了,其實布施是在種因、是在耕耘。害怕錢布施就沒有了,這是對佛說的話猶豫不決,不能相信,不能奉行,相信自己的知見,往往到後來,一生都不能自保。特別是這兩年東南亞經濟風暴,許多家財千萬以上的富人,失掉了財產,就自殺了。自殺也不能解決問題,果報都在三途,非常可悲!

這都是我們切身的問題,有因必有果;因殊勝,果報一定殊勝。若不知修因,以自己的聰明、技巧奪取,還是自己命裡所有的。存這種心、用這些手段都是造罪業,把福報都折損了,這是愚痴,沒有智慧。換言之,你不奪取別人的,福報現前的時候,你還是自然得到。

【看破、放下】

章嘉大師教我修布施。第一次見面時,我向他請教:「我知道佛法非常殊勝,應當要學習,但是不知道從何處下手?如何能快速成就?」他老人家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到現在我才真正明瞭,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是掌握這個原則:「看破、放下」。你能放下一分,你就能看破一分,再看破一分,你又多放下一分;看破、放下相輔相成,永遠沒有止盡。大乘法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就是看破、放下的多少。菩薩地位愈高,放下愈多,看破愈深廣,如此而已。直到如來果地,徹底看破,徹底放下,他們的生活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一個小區域,這多麼自在!

世尊示現在古印度是比丘相,所謂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若是在天上,應以天王身得度者,他就現天王身。我們知道法雲地菩薩,在色界天示現的身相是摩醯首羅天王,他是十地菩薩。唯有圓教初住菩薩能自在現身,因為他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與《普門品》所說的一樣,能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他自己沒有身相。沒有身相才能現一切身相,執著這個身相是我,就不能現第二個相。

不但菩薩無我,小乘須陀洹就無我。《金剛經》說,須陀洹已經不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們今天有執著,所以不能證須陀洹的果位。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其斷證功夫與須陀洹一樣;換言之,初信位的菩薩四相破了,不再執著四相;若還執著四相,就是沒有證得初信位。如同我們念書,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就是五十一個年級,初信是一年級,一年級的條件是要破四相。所以若還有「我」、「我所有」的執著,就不能超越六道三途。

【隨緣不攀緣】

釋迦牟尼佛示現榜樣給我們看: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所謂樹下一宿,每棵樹下只住一晚,第二天就遷居到別棵樹下。若是這棵大樹很蔭涼,喜歡它,天天住在那裡,便會起貪心、執著;每天換地方,悠游自在,對世出世間法沒有絲毫貪戀,多麼自在!有貪戀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絲毫沒有貪戀,就充滿了智慧,把妄想、分別、執著都變成智慧。這是佛的教導,佛是一位真正會享受究竟圓滿福報的人,我們看不出來,不知道他的自在、幸福。

福報不求別的,生活所需不缺乏,有個房子能遮避風雨,就是大福報。我剛出家的時候,有一個想法,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出家人,組成一個僧團。找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我們一人住一個小帳篷,圍在一起,當中建一個大帳篷做佛堂。每天去外面講經說法,弘法利生,晚上住帳篷,吃飯托缽,過這種日子。這個妄想恐怕不能實現了。

彌陀村也是我的一個想法,一九八三年我在舊金山一所老人公寓講經時,打的一個妄念,沒有想到李木源居士聽了之後真幹。而我們還是隨緣不攀緣,能做成很歡喜,做不成也很歡喜。一生修福而不享福,不享福是真正的享福,後福無窮;享福就是造罪業、是折福。

縱然樣樣如意,也要記住一個原則:「隨緣而不攀緣」。隨緣,你就得大自在、得大解脫。佛法講的法身、般若、解脫,解脫就是自由自在。稍有攀緣就不自在,你的生活有壓力,精神有壓力。壓力是從攀緣而來,隨緣就不會有壓力。隨緣是樣樣都好,無一不生歡喜心,你才真正得解脫。若一定要這樣、要那樣,就很苦惱。假使你的福報大,想要的都能得到,那還好;若是心裡想要的得不到,就是自找苦吃。

我們要細心研究經典,觀察佛菩薩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做為我們的榜樣,認真努力學習,在這一生中決定有求必應。「有求必應」這四個字,是章嘉大師教導我的,我一生依教奉行,受益無盡,對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 

 

返回

 

蓮語珠璣
印光大師開示

 

若論念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三法具足,決定往生。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況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三世不易之常談,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親證實益耳。信願行三,十要中皆悉詳示。而第一要,彌陀要解五重玄義中,第三明宗,發揮三法,最為精詳。其後節節段段皆有指示,宜細參閱。此不備書。【書一】二二

 

返回

 

名人本色
香港亞視訪問淨空法師

 

編者按:淨空法師於200065日,接受香港亞洲電視台「名人本色」的邀請,至西貢出外景錄製該節目,並於2000611日播出。主持人是香港金牌司儀何守信先生,專訪中以活潑生動的方式,多方面探討問題。從放生活動的意義,談到淨空法師出家的因緣,新加坡九大宗教的團結互助,乃至家庭教育、社會現象、佛法修行等,無所不談。淨空法師高智慧的對答,及發人深省的言談,確實句句引人入勝。當時以訪問方式進行,編者為方便閱讀,將內容略作整理,取訪談之重點,以饗讀者。此段專訪,已製成影音專輯,歡迎至各淨宗學會索取。 

主持人:一九七七年的時候,您在西貢舉辦放生活動,請問為什麼要放生?

法師:當時這個放生活動是「佛教青年協會」主辦的,他們請我到香港講經,我就跟他們一同到這裡來參加活動。在佛教裡,放生是一種慈悲的表現。因為我們愛護一切眾生,對動物當然也愛護;連小動物都不傷害,就更不會去傷害社會,傷害一切大眾。

主持人:請問當年您為什麼要出家?

法師: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將佛教的道理告訴我,他說:「世界上最好的哲學是佛經哲學,學佛是人生的最高享受。」我被他這兩句話打動了,所以才認真研究學習。

主持人:可是我看電影中,有很多人因為犯罪,窮凶極惡,還有些人因為失戀,所以才要出家。

法師:如是出家,發心不純,不能解脫。一定要明白佛法的道理,佛法是教育、教學,教導我們如何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才能做到最圓滿。

主持人:聽您這樣說,佛教似乎給人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而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現在香港污染很嚴重,到處都是塵埃,我們應該如何生活才不會惹塵埃?

法師:你心裡不要去染著,心就清淨,一切都清淨。

主持人:有句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怎麼講?

法師:這句話是錯誤的,誤導眾生。佛法的教學,是要捨己為人。釋迦牟尼佛就是犧牲自己,為社會、為大眾而教學。他是王子出身,本來可以過很舒服的日子,為什麼要捨棄王位,天天跟大家講經說法?因為講經說法是勸大家如何做人,如何過日子,如何工作,如何將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

主持人:一直以來,不同的宗教給人的感覺都是不相往來,但是「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在您的領導下,向其他宗教如天主教、回教、道教等,伸出援助之手,與其他種族及宗教和諧共處。在千禧年的初夕,新加坡九大宗教還聯合主辦了一個通宵祈禱迎千禧的活動,這是宗教界的盛事。您在新加坡主張宗教應該聯合,您還為其他的宗教損獻,請問您是怎樣的想法,想達到什麼目的?

法師:佛教給我們「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用現在話說,就是幫助,解決他的問題,解決他的苦難。基督教也是眾生,天主教也是眾生,印度教也是眾生,我們都要幫助。我們幫他是應該的,這是佛教導我們做的,所以不分國家、民族、宗教,一律要平等幫助。今天有許多宗教、族群的衝突,發生流血戰爭,這是很可悲的現象。若宗教能團結,和睦相處,就可以減少很多災難。所以,我們勸導別的宗教,也要把自己宗教的框架突破,我們要大團結,我們希求整個世界和平,社會安定,人民幸福。所有宗教的根本都是「仁慈博愛」。回教的《古蘭經》,每一段經文前面都有一句:「阿拉是仁慈的」;基督教、天主教的《聖經》說:「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所以,上帝愛的是世人,不是只愛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他是平等的,沒有私心的。如果上帝有私心,只愛他的信徒,不愛別人,這個上帝就不值得我們尊敬了。

主持人:中國儒家有兩位學者,孟子主張人性本善,他的學生荀子提出人性本惡,請問您如何看法?

法師:他們的老師,孔老夫子不這麼說法。他說:「性相近,習相遠」,習是習慣;本性都是一樣的,因習慣不同才有差別。孟子、荀子所講的是習慣、習性,習性有善惡,本性沒有善惡。受過好的教育,就是孟子所講的人性本善;沒有受過教育,就是荀子所講的人性本惡。

主持人:請問您如何看待現在的社會狀況?

法師:社會的結構,基礎是家庭,家庭的基礎是夫妻,如果夫妻不和,離婚率高,社會就危險了。譬如我們的身體,家庭就像是身體的一部分,夫妻是一個細胞,如果細胞壞了,會影響整個社會。所以,中國古代的教育,最重視家庭教育,其次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男女在沒有結婚之前,專門看對方的好處,看得很歡喜;結婚之後,專門看對方的壞處、缺點,麻煩就來了。如果能永遠保持不看對方的缺點,只看對方的好處,這個家庭就很圓滿。自己的缺點也很多,何必要怪別人?這就是觀念上的問題。婚姻是道義的結合,不是普通感情的結合,感情結合很容易破裂。道義結合對家庭來講是傳宗接代,對社會而言,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所以這個使命責任多大!

主持人:您很重視家庭,而家庭是男女的婚姻,但是出家人是獨身,如何能有家庭生活?

法師:我們是犧牲個人的家庭,幫助千千萬萬人的家庭,這個有意義、有價值。我們全心全意投入到這個偉大的教育工作裡,為整個社會服務,為全世界人類服務。

主持人:您出家至今已有四十幾年,這時你看得很清楚,你是自我犧牲。請問在您二、三十歲時,如何看待感情問題?

法師:當時在抗戰期間,我十幾歲的時候,在大後方念書,我徒步走了十幾個省,我看到人間種種的疾苦現象,給我的影響非常之深。我就想到,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是為什麼,我們應當要幫助這些苦難的人。這是我沒有學佛之前就有的意念。

主持人:請問您對鬼神有何看法?世界上有沒有鬼神?

法師:這件事用現代科學家的話來講,就是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現在科學講,有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從理論上講,是無數度的空間,而現在科學證實確實有十一度空間的存在,只是現在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能突破,如果能突破空間,那我們的眼界就寬了。

主持人:佛家喜歡打坐練功,是否佛門非常需要打坐練功?

法師:現在社會大眾對這件事情誤會的很多,其實打坐不是盤腿面壁,即使看電視、看電影也都是打坐。《六祖壇經》說:「外不著相謂之禪,內不動心謂之坐」。所以,禪坐是什麼意思?不著相、不動心。你看電影、電視,就是在練習不著相、不動心。我們現前的花花世界跟電影一樣,人生如夢,如果你對世界上的一切活動,也不著相、不動心,你的禪定就修成功了。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說,佛子弟去研究、去修身,其實不用計較打坐的形式。

法師:對,打坐練功就在生活上,譬如我們吃飯,對菜不要挑剔,不分別、不計較,就是在修禪定。如果好吃多吃一點,不好吃就少吃一點,你就著相了。法輪功講練功是假的,它不是佛法。佛法的修學,不管是哪個宗派、哪個法門,一定有其依據的經典,法輪功沒有經典,而且佛門裡面沒有練氣功的。

主持人:佛家弟子在寺廟裡喜歡敲木魚,這是什麼意思?

法師:敲木魚的用意是警覺自己,提醒自己,因為不敲的時候,念多了就想睡著。

主持人:佛教有沒有說前世、來生?西方有些人用催眠術,令人回憶起一些過去的事,請問您如何解釋其因果現象?

法師:「因果」是世間所有一切理論的現象,演變過程的一個總結。佛法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譬如說植物,它有種子,種子是因,種下去之後慢慢就會長成樹,樹就是果;樹結果,樹又變成因,所以因會變成果,果會變成因。佛法不講求一定要知道過去、未來,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樣斷煩惱、開智慧。你智慧開了以後,這些事情就明白通達了。

主持人:佛教說:「種善因得善果」,如果你種善因,來世便會好一些;如果你前世做了什麼事,現在有報應。這個出發點是好的。

法師:這裡面有很高深的道理,種善因當然得善果,我們天天做好事,天天幫助別人,人家看到我們都生歡喜心。 

主持人結語:淨空法師放得下的是自己,擔得起的是世界,他有承擔天下的氣概,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從年輕至今都沒有放棄過。

 

返回

 

學佛心得
回憶入香光室主人了然和尚                       無名

 

一九四七年,我因業緣遷居蘇州。俗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諸親好友都來相會,盡地主之誼,導遊園林後,有意邀往靈巖山觀光,以種善根、結佛緣。我所在工廠接待賓客,亦常如此。故靈巖山寺的「東閣」,我一度曾作常客。那時,靈巖寺有三位行證俱優的僧人,大家習慣稱呼住持妙真和尚為「妙和尚」,首座了然和尚為「了首座」,東關房德森和尚為「德師父」。妙和尚事務忙,無閑多談。德師父曾在上海覺園法寶館授我皈依三寶及五戒,禮應扣關請安。德師父慈心婆口,見面總要把印祖「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深信因果,老實念佛,求生西方」的道理反複細講。然後命我往西關房參拜被他尊為親教師的了首座。親友和賓客有願跟我到關房去的,也受到了法益。當了首座出現在關房窗口時,大家不約而同的肅然起敬,因為了首座身材魁武,氣度軒昂,目光炯炯有神,語如鐘聲,有威懾力。

每次叩關相見,我都要請師出示其「燈降舍利」給大家觀瞻以種福。這是他著《念佛三昧出世寶王論》時,供獻佛前懇求證明,從燈灰落下獲得的舍利,均堅硬圓轉,力捻不碎,光彩煜煜,如水晶珠,共積存二十粒,實是希有殊勝之珍寶!

了首座的關房,題名「佛海泉、珍桃園、不退關房」。蕪湖心光蓮社社長顏智超居士曾皈依印公,參加靈巖山寺精進佛七時,得了首座攝入關房。親見關房內院岩石上有一低窪如盆的「佛海泉」,不涸不溢,供他終年受用。關房內種有幾株桃樹,結桃累累,生氣盎然,色香具足,非人間凡品,故名「珍桃園」。顏居士認為,由於了首座修證有勝境,故有此依報莊嚴。可惜我去時人多,未便叩入關內親睹。至於「不退關房」,要待報盡論定。

了首座於一九一三年廿四歲時出家,獨居七星岩山頂,參禪得悟,遂於一九二二年偕德師父參訪普陀,親近印光大師。大師勸其息參,改為持名,真信切願求生淨土。因其行持得力,至一九四五年在蘇州靈巖山寺關房內屢感燈華下降舍利。

太倉徐慧覺居士每年參叩靈巖,詣關請師開示。一九四五年蒙師攝入關房,拜讀師所著《念佛三昧出世寶王論》,及在靈巖念佛堂聆聽演講開示,以為句句皆從念佛心中流出,可引進後學,獲利無窮,乃集資刊印流通。以其論文及開示,發揮《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精義,故題其書名為《入香光室》。徐慧覺序稱:「娑婆苦海之中,又復添一慈航,普載念佛行人,同到樂邦彼岸」。

了首座在《念佛三昧出世寶王論》中自述:從印公教令,放下參禪,專心念佛。每日看讀淨土經論,並持彌陀聖號。自覺對淨土法門之事理、權實,漸能領會透徹;唯散心之行,恐難感佛來迎。因是發心閉關,欲求一心不亂。初則依舊妄想遷流,後在念佛心中默占偈云:「念念入佛果覺,心心住佛正定,專念彌陀聖號,臨終感佛來迎」。假此觀念,甚覺有效。因是隨筆記錄,成此《念佛三昧出世寶王論》。論中有說:「但正念佛時,口稱佛名,心悟實相(當知實相即是洪名,洪名即是實相)。」有問:「實相無門,由何證入?」答:「欲悟實相妙理,當先借想居海中,海水包含,本未出離,毋用更入。只要念念反觀……安居正定。從此息心念佛,更莫奔流。設復奔流,攝之令還;久久觀念純熟,不覺契入如來實相,安居如來三昧正定。……此正所謂以佛果地之覺,徹我因地之心(果徹因源,因該果海)。可名上品資糧。……具足信願,定得蒙佛接引,往生樂邦,以上對上根之士說法。」以下對中下根之士:「總而言之……但能生信發願,誠懇持名;縱然愚夫愚婦,可令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念念心存至誠,能使背塵合覺;久久純熟,不覺真妄相契,根塵互融;唯有佛號念念相續,句句相連,頗與如來真實妙理,密密相通,暗暗相合……同上渡頭船,同登彼岸也。」

按:蘇州靈巖山寺是全國一等淨土道場,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親手締造,立有靈巖念誦儀規和打七規矩,常年功課與打七同。印公在靈巖山坐化生西,舍利證信。坐化前語真達和尚與諸侍疾人云:「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印公的最後開示,至關重要。民國三十年二月十五日大師生西百日,舉行荼毗,獲舍利無數。國內外佛教團體,及地方公共團體均派代表參加,有請回供養,廣為法化,受益無盡。然則了首座此論,得非畫蛇添足乎?非也,是欲扶正救偏,使偏賴他力者在自力上加功用行,不失最後一著往生也。

回憶我在一九四七年於了首座關房數次聞法,意欲照此修持;承妙和尚慈悲,允我在蘇州城內報國寺印祖關房內,安一張單,晚上住在該處。念佛前先默念:「念念入佛果海,心心住佛正定……」觀想西方極樂世界,在我一念心中,我今五蘊色身在阿彌陀佛慈光攝護之中,如入溫泉大池洗浴,通身浸入水中;提起阿彌陀佛聖號,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還歸於心,念念相續,自然雜念不起,心不散亂。但我業障深重,當時正在創建出口油廠,不能常住報國寺,遂致荒廢。在家人多為惡因緣纏繞,世事如鉤鎖連環,相繼不斷。比及解放,兼任蕪湖面粉廠廠長,世俗之事應付不暇,朝晚十念也難以為繼了。

一九五一年轉入國營,任工程技術工作。以為可以恢復定時修學,誰知一點閑暇也沒有了。在業務上,本行業要不斷提高,同行業要互相支援,其他行業也要無私援助。日夜操心於改革創新,三十五年積習,深植八識田中。於今退休十載,常現夢際,驅之不去,甚覺苦惱!至於歷次運動,有時踏在地,有時捧上天,用佛法觀照,如今皆空無留跡。唯於了首座、德師父不能忘懷!

一九九二年上海佛學書局重印《入香光室》。從中知道了首座於一九七七年逝世,此前歷經社會主義改造和十年動亂,堅守「不退」,可作「報盡論定」。《淨土聖賢錄第四卌》:「了首座於文革後,由靈巖移居天平山果園養老。一九七六年春季,其弟子迎至蘇州城內調理病體。先住鐘樓新村,後遷謝衙前弟子家中。一九七七年七月六日,因中暑身有寒熱,不語不食,等入三昧。九日晨六時,忽出聲念佛,並開目四矚,命弟子助念。連笑數次,正念分明,安詳往生。往生前數日得一夢,見昔日關房前桃樹,結一大桃成熟。醒後語人:「既然果熟,我當往生。」即預囑三事……。往生之日,眾聞異香滿室,拭身更衣,肢體柔軟。數小時後,某居士頂禮,見其笑容宛然。下午又有某比丘尼跪榻前持念聖號,瞥見雙目微啟,啟後復閉。末後光明,如此微妙,往生極樂必矣。遺體於十一日荼毗,其煙裊裊上升,向西飄去。撿得舍利花甚多,青黃白色俱有。其灰用糖和麵,於西園放生池施給水族。部分由果園組織保存,將安葬於天平山。世壽八十九,僧臘六十五。

又得一九八八年淨空法師在台北倡印的《大乘無量壽經》(小本)附錄「佛說無量壽經普願人人受持序」,系德森法師於一九六二年(八十歲)時在靈巖山寺關中敬述。序末有偈,婆心苦口,警策世人,今移錄如下:

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西方急急早修持,生死無常不可期,

窗外日光彈指過,為人能有幾多時?

人命無常呼吸間,眼觀紅日落西山;

寶山歷盡空回首,一失人身萬劫難。

一句彌陀最方便,不費工夫不費錢;

但教一念無間斷,何愁難到寶王前。  

 

返回

 

多元文化論壇
唯有教育才能達成世界和平                   淨空法師講述

  

我們參加澳洲的「多元文化論壇」,看到許多不同的宗教領袖,在一起交談,討論如何才能使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不少宗教家們都有這個共同的願望,但是信心不足,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這個態度相當客觀。自從地球上有人類以來,哪一天有過真正的和平?人類有歷史至今,能夠考證的也不過六、七千年。中國歷史的記載,也只有四、五千年,可以考察的還不到三千年。在這麼長的歲月中,所見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爭執。所以,要想達到全面的安定和平,談何容易!可是我們的願望能不能落實?答案是肯定的。學佛的人有信心,明白這個道理。

《華嚴經》上,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比我們這個世界不知道要大多少億萬倍,那個地方落實了。由此可知,諸佛淨土可以落實,我們這個地區應該也能落實。而現在為什麼不能落實?真正問題何在?在方法。我們仔細觀察,諸佛淨土之所以能落實,原因在「教化」,正是《禮記》所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天經地義的真理。歷史上許多興旺的家族,綿延幾百年,家道不衰,就是靠良好的教育。這一點我們決定不能疏忽。

孔老夫子的教化,代代相傳,一直到今天,他的家道仍不衰,所謂是「家學的淵源」。宋朝范仲淹先生的後人,至今將近九百年,也仍然不衰,也是靠家學。「家學」,是上一輩對下一輩認真的教導,上一輩表演給下一輩看,心正、言正、行正。子孫看在眼裡,天天在這個環境中薰修,自然培養他的德行,所以他們一家和睦,所謂是「家和萬事興」。再看佛門古代道場,歷代祖師代代相傳,也是靠教學。

釋迦牟尼佛的理想、願望,用現在話說是「世界大同」。世尊在世時,印度社會非常複雜,不同的階級、不同的宗教信仰,彼此都能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同創造安定和平、繁榮興旺的居住環境。釋迦牟尼佛用什麼方法做到?用教學。他知道用政治是達不到的,所以他放棄政治,從事於義務社會教育工作。他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就是做這個工作。我們研究佛經,要有宏觀的眼光,若拘束在宗教的框架之中,就無法了解釋迦牟尼佛,也不能了解佛經所說的真實義。所以,教育是世出世間聖賢所重視的,正是諺語所說:「英雄所見,大略相同」。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要想促進世界和平,社會安定,教育是唯一的方法。我們以真誠、平等、清淨的愛心,無私、無條件的布施,借著高科技,來幫助一切眾生,就不難做到。

世尊那個時代,科學技術尚未發明,教化靠言語、音聲的傳達,很難全面普及。那時,國家沒有形成,所謂是部落時代,中國亦如是。中國從堯、舜、禹、湯,一直到周朝、春秋、戰國,都沒有統一。史書記載,大國方圓百里;小國是二、三十里,就像現在的小鄉鎮,小鄉鎮的酋長就是諸侯。周朝有八百多諸侯,就是八百多個國家,疆域大約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與現在中國的版圖來比,是很小的一部分。當時印度的情況,與中國一樣。而釋迦牟尼佛是迦毘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迦毘羅衛國就像現在一個很小的縣。所以,教化一個國家,就好像教化一個鄉鎮,面積、人口並不多。

秦統一中國之後,八百諸侯變成一家,才設有郡、縣,將這些小國合起來成一個縣,幾個縣再設一個郡,郡就相當於現在的省,這時國家的形象逐漸出現了。地域大了,教學當然就困難。真正熱心教學而無私的老師少,因為世間畢竟覺悟的人少,迷惑的人多。覺悟的人要教導迷惑的人,幫助他們破迷開悟,沒有科學技術的設施,自然感到困難。特別在中國這個地區,面積廣大,平原不多,丘陵地帶佔全國面積約四分之三,加上交通不便,所以鄉村與鄉村之間,彼此語言有隔閡。我少年時候,在福建住了六年。福建是個丘陵地帶,城裡人跟城外人說話就不一樣,雖相差二、三十里,語言就不相同,所以福建有幾十種語言,這是交通不便造成的。有許多人一生當中,生活的範圍就是這個小圈圈,與鄰近的縣市,真的是「老死不相往來」。

現在交通便捷,資訊發達,旅遊全球是很容易的事。過去各個族群很少接觸,所接觸的都是國家的使節,人民很少接觸。而現在不是國家與國家的接觸,是人民與人民的接觸。人民與人民的互相了解,了解得愈清楚,誤會、磨擦、矛盾就愈少,就更能接近和平安定的目標。所以,我勸勉各個宗教領袖,發大慈悲心,具大智慧,以宗教教學,以宏觀的心量,以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理想,解釋經典,教化信眾。我相信世界和平、社會安定繁榮,是做得到的,這不僅是一個理想,是可以落實的事實。我們期望全世界每個宗教家,中國人所謂的「志士仁人」,佛法所說的菩薩、善知識,來引導眾生、教化眾生。

「多元文化論壇」使每一個宗教的領袖,常常在一起交換意見,化解一切矛盾,這個功能非常之大。以佛法來說,這是一樁大功德。我對澳洲政府這種促進種族和諧的做法,深感佩服與讚揚,並且衷心的擁護。我期望澳洲能辦一個多元文化大學,或在大學裡增設多元文化學院,或是多元文化學系,來培養一些志士仁人,專心做團結全世界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事業。我的建議得到了很好的回響。

這種教學能消除世間的天災人禍,這在佛經裡有非常詳盡的說明。人禍可以抑制,天災也可以消除,這才真正能使一切眾生,得到真正的和平幸福美滿,中國人講的「止於至善」。這是教育,特別是佛陀教育、宗教教育理想的目標,希望有志之士共同提倡、共同促進、共同努力。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業力可畏

 

我初學佛時,朱鏡宙老居士給我講了一個故事,那時我才二十幾歲,他老人家七十歲,所講的都是真實事情,這些事在他的著作裡也有記載。他說在民國初年,有一位財主,在清朝時候做的官也不小,住在上海租界裡。他有四個姨太太,加上自己的元配夫人,共有五個太太。清朝亡了之後,他就住在租界念佛,做些慈善事業,每個人都稱他作善人。過了幾年他死了,死了之後,四姨太太非常想念他,去找能通靈的人,希望把他找來問問他的狀況。正好有一個法國人通靈,能把過世的人找回來,跟自己的家親眷屬談話,也就是附在人身上談話。

這個通靈的人收費很高,一次要一千塊銀元,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一般人是付不起的。付了錢之後,過了三天還沒有消息,四姨太太就找他:「你是不是騙我」?法國人說:「我絕對不是騙你,我確實去找,找了三天都找不到。」然後他說:「你們親戚朋友當中,如果有過世的,我再幫你找一個,證明我不是騙你,我收費只收一半。」正好他們家的大兒子過世也沒多久,大兒媳婦就說:「好,你去幫我找我先生」。不到幾個小時找到了,他附在人身上,聲音確實是她的大兒子,一點都沒錯。就問他死了以後的狀況,他跟家裡人談了。然後又問他:「你父親到哪裡去了?怎麼找不到?」他說:「父親墮地獄了。」家裡人很吃驚,他一生行善、積德,做好事,天天拜佛念經,怎麼會墮地獄?

大兒子說,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北方有災難,朝廷命他父親去賑災,他父親將賑災的錢挪用了一大部分,所以災民得不到賑款,死了很多人,因此而墮地獄。他說現在在上海,還有幾個人知道這件事情。於是四姨太太就去找他先生的老朋友,做過欽差大臣的,也參與賑災的,發現確有此事。但是究竟他有沒有吞沒災款,就不得而知了。後來他自己於心有愧,將吞沒的那些錢拿去做好事,布施、修橋、鋪路,天天拜佛誦經,但還是抵不了罪過,還是要墮地獄。

所以,那個法國人的本事,是餓鬼道的他能找到,地獄道的就沒有辦法了。這跟《地藏經》講的很像,《地藏經》說,地獄只有兩種人可以去,一種是菩薩到地獄度眾生,另一種就是有地獄罪業的人;除這兩種人之外,其他人決定見不到地獄。

朱老居士一生親自遇到的這些事情很多,他講業因果報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妄的。我們懂得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起心動念自己要知道約束,不要認為起個惡念沒有罪,你就完全想錯了。大小乘的結罪,經典講得很明白,小乘論事不論心,起心動念不犯戒,不是沒有罪,還是有罪,但是不算犯戒;大乘起心動念就犯戒,不但有罪又犯戒。這些我們都要明瞭。

節錄自《華嚴經》第362卷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想住在新加坡的「彌陀村」,念佛三年,如何才能去?

答:這要問「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林長。「居士林」是一個十方道場,任何人來參學、念佛都歡迎。但新加坡地方太小,人口眾多,所以對人口限制很嚴格,因此國外的同修受新加坡政府的限制。我們希望將來緣成熟了,在中國也建「彌陀村」。

問:宋朝的楊傑臨終說了一首偈,「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戀,太虛空者,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將錯就錯」是什麼意思?

答:楊傑在《淨土聖賢錄》中有記載,這首偈是對修淨土信心不具足的人說的。淨土法門是三世諸佛所提倡,自古至今有多少人修學往生了,如果是錯了,那自古以來這麼多人都錯了,我錯一次又有何妨;如果是不錯,那我就中獎了,就是這個意思。

問:我學佛以來,身體狀態一直都很穩定,可是這一、兩年,出現不規律的發燒。最近情況加重,清晨起床,全身無力,到午後才能好轉,念佛修學不如以前。請問:是不是修學功夫不得力,還是不得當?是不是業障很重,或者有其他原因?

答:這種情形,最好先讓醫生做一個檢查,了解身體的狀況。這當然與修學的方法、業障都有關聯。病痛來源不外乎三大類,第一是飲食起居調理不當,引起生理的病態。凡是屬於生理的病態,醫藥可以對治。第二是冤業病,冤親債主附體,醫生看不好,藥物也沒用處。就像《慈悲三昧水懺》記載的悟達國師得人面瘡一樣,這不屬於生理病。凡是這一類的病,就要調解。自己也可以發願跟他和解,或請一些有德行、有修持的法師,或者在家居士,為他講開示、誦經迴向。若對方接受,病就好了。第三是業障病,這是自己過去、今生造作許多惡業感招的果報,這種病既不是生理,也不是冤親債主,很麻煩!但只要「至心懺悔,改過自新,斷惡修善」,還是有救。由此可知,什麼樣的病都有方法對治,自己一定要懂得方法,如理如法,自然能解決。念佛一定要求佛菩薩加持,世尊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當我們有急難時,專心持誦觀世音菩薩名號,求菩薩慈悲加持,往往有不可思議的效果。

問:靜坐念佛時,忽然聽到聲音,心裡受到驚嚇,非常害怕。長期下去,是不是容易著魔?怎樣才能消除這個魔障?

答:《楞嚴經》上,世尊教導我們,魔境現前,完全不要去理會,把精神意志集中在佛號上,或者集中在讀經上,魔就不得其便。如果魔來嚇你,你就害怕,他就收到效果了;反之,他來嚇你,你不害怕,他無法得逞,只好離開了。所以,不必畏懼,一心念佛,魔境自然就消失。

往年我在美國舊金山,有一位同修遇到魔障,那是一般人無法承受的。魔現前的時候,樣子非常醜陋,氣味非常難聞,晚上半夜十二點就會出現,愈靠愈近。他看到魔來了,就大聲念阿彌陀佛,佛號一句接著一句不間斷,魔距離他大概三尺遠。當他不念佛了,魔就靠近,所以他一直念到天亮,魔就走了。過兩天,魔又來了,還告訴他,他住的房子是鬼屋,他前世是他的冤親債主,現在來討命。別人勸他搬家,他不搬,他說:「這是好事情,如果不是他,我就不會用功念佛。他天天來找我,我佛號一句接一句,絲毫不敢鬆懈,他幫了我很大的忙。」這位同修的確非常勇敢,很值得讚歎。菩提道上,冤親債主變現的魔障是決定不能避免,最重要的是我們念頭要正,心地善良,決定沒有害人之心,沒有惡劣的行為。這樣魔障不但能減少,或許再也不會遇到。

問:我對佛非常尊敬,但在佛像前照相,因照相技術不佳,結果佛像沒有照全,請問應如何解決?是否有罪?如何消罪?

答:這沒有太大的關係。對佛尊敬不是在口上說的,也不是在禮節上,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上再恭敬,不依教奉行,還是不尊敬。敬佛就一定要把佛的教訓落實,才是真正的尊敬。佛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做到了,就是尊敬;沒有做到,就是不尊敬。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諸佛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我們統統要尊敬。得罪一個眾生,就是得罪一尊未來佛;輕慢一個眾生,就是輕慢一尊未來佛。所以,要以尊敬佛的心,敬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才是「禮敬諸佛」。

人與人相見都有禮貌,人與一切鬼神見面也要有禮貌。為什麼?一切眾生包括鬼神在其中,他也有佛性,他將來也會作佛,怎麼可以輕慢?我們今天在新加坡與九大宗教往來,每個宗教都供奉他們所崇敬的神聖,我們走到他們的教堂、寺廟,見到他們所供奉的神明,也要致敬。縱然不頂禮三拜,至少也要恭敬的三問訊。學佛的人遇到土地公廟、神廟,最低限度也要恭敬的一問訊,跟見到人打招呼一樣。見人我們都合掌稱「阿彌陀佛」、「你今天好嗎?」遇到土地公也不例外。人對鬼神要有禮貌,我們對他好,他對我們也好;我們對他沒有禮貌,他有時也會來找麻煩。所以,要懂得這些道理,恭敬是對一切人事物的。

問:我在國有單位工作,經常有同事向我要一些單位裡的東西,以便家用。不給,好像又不合乎情理;給了,確實犯了盜戒。遇到類似情形,應該怎麼處理?

答:一定要如理如法,決定不犯盜戒。如果他向你要,你上面還有主管,你就跟主管報告,主管答應了,你不犯盜戒;主管沒有答應,你隨便拿去做人情,你就犯盜戒。學佛最重要的是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榜樣,不可以因為人情而破戒;因人情破戒,將來還是要墮落。你把這些道理事實向他講明白,他就不會再向你要了。我們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環境,這一定要懂得修因,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修善因決定得善果,絕不貪圖眼前的小利。

問:每天誦《無量壽經》,十齋日加誦《地藏經》,是否夾雜?

答:為了消業障,為了化解冤親債主,在十齋日專門為他們誦《地藏經》,這是可以的。

問:受菩薩戒多年,有時破戒,是否有補救的措施?

答:破戒一定要懺悔。真實有效果的懺悔,是「後不再造」。過去造了,以後不再造,這是真實的懺悔,很有效果。

問:請法師開示農曆七月份的意義?

答:這是民間的風俗習慣。在佛法裡,農曆七月有一個特別的意義,就是每年的七月是結夏安居。世尊在世時,弘法利生活動的區域,大多在印度恆河流域。而印度的夏天是雨季,每天都會下雨,僧團托缽相當不方便。所以,在這三個月(九十天)中,出家人不出去托缽,可以接受居士們的供養。除這三個月之外,弟子們平常都在各地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在每年夏安居的時候回來,親近世尊,接受再教育,進行集訓。像美國許多公司的職員,從經理到員工,每年一定有兩次至三次的再教育,接受更新的科學技術。如果他不接受再教育,就會被淘汰。因此,佛法夏安居的這三個月是屬於再教育,把各地弘法利生的同學召集回來,使他們每年都有機會親近老師,提升境界。

 

返回

 

淨空法師弘法動態
淨空法師十二月香港弘法  

 

講題: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善財童子參學報告
地點:尖沙咀街坊福利會-香港九龍彌敦道136號A

◎ 講經日期:4~7(週一~週四) 4天,7:30pm~9:30pm

 

◎ 念佛會時間:2日~8日 9:00am~9:00pm  

 

備註:

若當日講經,念佛時間為9:00am~5:30pm

最後一天7:30pm~9:30pm舉行大回向  

 

詢問處: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香港尖沙嘴漢口道39-41號怡達中心11樓

     Tel:(852)2314-7099 Fax:(852)2314-1929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辑

 

在大陸現有淨空法師講經VCD流通:

「了凡四訓」(電影版)、「佛法教學目的是讓人成聖成賢」、「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住真實慧」、「佛學答問」、「妙音居士往生見聞記」、「佛陀教育修學簡介」、「人生最大的一件事」

欲索取之同修請直接與馬居士聯絡,E-mail: mahaishe@pub.jieyang.net.cn

聯絡地址:廣東省普寧市流沙鎮白沙隴路46/11號 馬海生收  郵編:515300

聯絡電話:(0663) 224-7472;手提電話:013502663552

傳真號碼:(0663)225-6214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