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訂閱/取消 雜誌下載 學佛問題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2005.7.13 星期三 Vol. 222

修行重了生死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佛法常說,「人命無常,國土危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又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這一類警惕之語,世尊苦口婆心時刻在提醒我們,無非是要我們認清事實真相,掌握此希有難逢的機緣,在這一生將大事了了。請看本期專欄

  我們很幸運,這一生能得人身,能聞正法,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如何在這一生中修行成就,完全靠自己的信心,及深解義趣。若不能深入理解,信心、願心就不能堅固,遇到邪行邪說,就容易動搖心行。請看太上感應篇

  最新訊息墮胎之可怕,決不可墮胎淨空法師、悟道法師、蔡禮旭老師於衛星電視台講演時段通告(衛星電視台有網路直播)善果林祈福消災佛七通告暑期教師種子培訓營熱烈報名中禮請義工

  新增大陸主機下載,目前影音檔為6/27日前的,最新檔尚未放入。 若同修要下載影音檔,請勿用大量session下載mms,以免造成主機當機。下載請多用ftp方式。請多多配合!

  現提供蔡禮旭老師講演52-115共40集vcd檔下載。若同修們想要哪一套淨空法師或是蔡老師講演的vcd檔案,也可以來信amtb@amtb.org.tw建議,我們會依據最多人數建議的,做為上網的先後順序。此是敝網站為廣大同修新提供的一項服務,但嚴禁燒錄販賣,僅供個人修學或與同修們結緣免費流通之用。若發現有下載燒錄後賣錢的情事,將取消vcd的提供。網站會公告即將上網的vcd,前一套會再保留數日,之後將會刪除,若要下載請儘早,因網站同時只能保留最多100片vcd檔案。

  近期網站新增內容最近新增文字/mp3/wmv檔最近新增約百種的電子檔案


  本期專欄:修行重了生死

  佛法常說,「人命無常,國土危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又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這一類警惕之語,世尊苦口婆心時刻在提醒我們,無非是要我們認清事實真相,掌握此希有難逢的機緣,在這一生將大事了了。《法華經》云:「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是大事?生死事大,這件事可以說除了世尊之外,無人能辦。世間不乏聰明才智之士,他們有能力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但無法超越三界,了生脫死。所以,世尊出現於世,幫助眾生解決這件大事。

  了脫輪迴,超越十法界,作佛作祖,人人可以辦得到,問題就在自己肯不肯辦。正如儒家所講:「人人皆可為堯舜。」堯舜是中國的大聖大賢,人人都可以做到。佛法也是如此,人人皆可作佛、作菩薩,問題在你願不願意做,這是真正關鍵之所在。如果你願意做,你就做成;你不願意做,諸佛如來也幫不上忙。如何做到?孔老夫子說:「克念作聖。」佛講得更清楚,念是妄念;換言之,你能克服妄念,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薩。

  在佛法裡講,妄想、分別、執著皆是妄念。微細的妄念,稱作無明、妄想;粗重的妄念,稱為執著。妄,就不是真的。《起信論》云「真心本有」,本有決定可以恢復;「妄心本無」,本無當然能斷除、放下。而我們是應當斷的不斷,應當放下的不肯放下,這就沒法子了。佛千言萬語,重複教誨,就是在提醒我們要覺悟,幫助我們認清事實真相,希望我們在這一生中,脫離生死苦海,圓成佛道。這是一切諸佛的本願,除此之外,佛一無所求。

  世尊教導弟子,要選擇在阿蘭若處修行,才能成就道業。「阿蘭若」是梵語,意思就是寂靜處。古代修行的道場,都建立在深山人跡罕到之處。因為凡夫沒有不受環境影響的,能夠不受環境影響,就不是凡夫了。因此,選擇修行環境很重要!

  說真實話,現代人修人天福報容易,要想了生死、出三界太難了。現在外界環境對我們的誘惑,比古人增長不只千倍萬倍,再加上自己的煩惱習氣深重,禁不起誘惑,要想成就確實很難。縱然在深山修行,因為交通便捷,也已變成觀光點,遊客絡繹不絕。我第一次訪問北京雍和宮時,住持告訴我:「每天平均有五千人來參觀,星期假日有兩萬人。」所有出家人都要出來接待,精疲力倦,有時間就趕緊休息一下,連修行的時間都沒有。這是現代的道場,我們要認識清楚。

  同學們能學教,講經弘法,也是人天福報。但假如戒律持不好,這個福報就到畜生道、餓鬼道去享。若在此環境中,能克服自己的妄念,你的功夫遠遠超過古人。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清楚。

  佛法常講「境隨心轉」、「心想事成」,真正把了生死當作這一生中第一件大事,佛菩薩一定會幫助我們,為我們做增上緣。「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關鍵還是在自己,所謂是感應道交,自己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的理論、方法與事實,我們要清楚,而且還要介紹給別人。對社會廣大群眾來說,他們未必有了生死的念頭,但是對於求人天福報,求現前福報,很有興趣。我們有智慧、有能力,應當幫助一切人的希求。佛度眾生,應機說法,我們要有觀機的能力,也要有應機的能力。

  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是為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若說為自己,就是希求在這一生中,了生死、成佛道。要了生死、成佛道,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就必須放下。放下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放下心中的妄想,恢復自性清淨心,這才是放下的真諦,決不能錯解如來真實義。在事上要隨緣,有緣就幫助眾生,無緣絕不攀緣。緣成熟了,盡心盡力為眾生服務,就是布施供養。外財、內財都要施;內財就是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勞力為一切眾生服務。

  緣不成熟時,絕不強求,但一定要有度眾生的大願,也就是說一定要有為眾生服務的願。此地眾生能接受,就是緣成熟了,我們先服務;沒成熟的地方,待緣成熟再說。一定要盡心盡力,福慧雙修。佛菩薩見到我們真有此心意,也許會幫我們建道場,成就道業。

  如何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生死心切,期望在這一生中了生死、出三界,就能感應佛菩薩來幫助。唯有生死心切,緣成熟了,佛菩薩才會照顧,正是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而真正為了生死、出三界,下定決心成就自己、成就佛法、利益眾生,同參道友不必多。世尊當年示現成道之後,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六個人組成一個僧團,就能成就了。

  我們在澳洲柏斯見到一個小乘僧團,只有十幾位法師,有澳洲人、泰國人、越南人、法國人、英國人,來自許多不同的國家地區,在一起修行。此道場使我想到「認真辦道」這句話,所以他們的精神令我佩服不已。他們自己開山、修路、造房子,一人一間小木屋做為寮房,蓋一間大房子做佛堂,完全自己動手,沒有雇工人。山上有水、有電,沒有電話、報紙、雜誌,與外面世界完全隔絕,真的是日日天下太平,天天社會安定。

  我們自己要努力,求感應一定要真為了生死,否則這一生就空過了。享福之時,免不了造業,造業決定墮三途。因此,真正有智慧之人,不求人天福報,決定求往生。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4-0309)


  經論輯要:太上感應篇(64)

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欲過度。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姦利。壓良為賤。謾驀愚人。

  此段講「不仁恕之惡」。

  「施與後悔。」《彙編》云:「施與而後悔者,究其初,畢竟非真心樂善,不過一時高興,求名倖福耳。發源處已錯,烏得不後悔。若真心施與,人我皆空者,決不至此。是以為善者,不可不致辨於一念之萌也。」

  布施後悔的這種現象很普遍,究其原因,不是真心布施,而是出於勉強,礙於面子,或者別人的勸請,一時不得不出手,施後就後悔。如此有無果報?凡是布施,必定有果報。縱然是勉強、後悔,果報也不爽。譬如有些人賺錢很順利,有些人賺錢很辛苦,這是什麼原因?當初布施時,爽快歡喜,後來得財富時也不費力氣;如果當初是經別人勸請,很勉強的布施又後悔,得財富時就很辛苦、很艱難,但他仍可得到。因此,我們要真心布施,歡歡喜喜的布施,絕不後悔,將來享福時就一切順利。

  果報有時節因緣,有些人的福報是少年現前,父母是增上緣;到中年自己主持家務,就一敗塗地;晚年則潦倒不堪了。福報在少年時就享盡了,又不知培福之人,晚景淒涼。有些人中年大福,若能明理,懂得惜福、培福,晚年還勉強能維持普通人的生活。如果在發達時不知修福,揮霍福報,吃喝嫖賭,不務正業,四、五十歲光景很好,到六、七十歲時,福報已耗光,晚年淒涼!由此可知,晚年享福,才是真正的福報。年輕時有精神、體力,吃一點苦,反而能激發向上之心。中年福報現前,多幫助社會,幫助世間苦難的人,將自己的福報與他人分享,晚年就有享不盡的福報。所以,不要在青壯年時享福,要到老年再來享。

  布施如不計回報,福報更大;若有希求心,得福較小,施與得相等。為什麼?有心布施,則念頭是界限,所以福報是有限的;無心布施,沒有念頭,心量等虛空遍法界,福德就不可思量。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勤修三種布施,每日三餐免費供養大眾,還外加兩道點心,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供應。無論學佛的或不學佛的都供養,所以吃飯的人數每日有千人以上。而且是愈施愈多,米、菜吃不完,還有多餘的可供養老人院、孤兒院。法布施做得更多,出版的書籍、錄影帶、光碟都免費贈送。

  所以,勸人布施時,一定要把布施的道理講清楚,讓他生歡喜心,自願布施,不可勉強布施,不可持誘惑的心態。誘惑心態是盜心,以這種心態勸人布施,是造罪業!確有某些宗教的信徒,以這種心態勸人信教,勸人施財,而他們的經典、教義並不是這樣教的。這些信徒已經違背了他們自己宗教的經典、教義,為什麼這樣做?不外乎向神明邀功,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假借不還。」借物不還,屬於偷盜。凡是未徵得物主同意而將財物據為己有,都屬於偷盜。偷盜他人的財物,果報是缺乏財用,物質生活貧乏;而盜法,果報是愚痴。

  《彙編》云:「凡借人物,須加愛護。向人借物,非不得已,不須借也。借而用畢,隨即歸還。」借人物品要倍加愛護,絕不能損壞;向人借物,實在是不得已才借,能夠不借最好不要借;用完之後,要趕快歸還。平素要養成良好的德行,我們肯幫助別人,別人也肯幫助我們。我們愛護別人物品,別人也會愛護我們的物品。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分外營求。」「分外」指本分之外,過分營求。此句指不擇手段巧取豪奪,爭名逐利。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如果命中沒有財富,無論用什麼方式、手段,都是白費心機。如果命中有財富,無須用什麼方式、手段,很容易就能得到。明白這個道理,富貴者安於富貴,貧賤者安於貧賤,社會就不會亂。現代人不懂這個道理,以為社會的動亂是貧富不均造成的,而貧富不均只是現象而非根源。社會財富不均是事實,能否做到均等?不可能,因為每個人往昔種的因不一樣,所受的果報當然不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豈能讓瓜、豆和合,變成同樣的物質?

  貧者由於自己在過去生中沒有種善因,所以現在才會過貧窮的日子,自己應該承受,安於貧苦,歡喜修福,不做損人利己的事。富貴者是自己過去世所修之善因,今生方得富貴,希望繼續歡喜布施,救濟窮困,福報才會綿長不絕!如是人人心善、意善、行善,各適其適,社會必然安定、和諧。

  佛法教學的宗旨是離苦得樂,不僅是得來生、後世之樂,而是現在以及永恆之樂。

  「力上施設。」「力」指能力所及的,不留餘地去營謀。這種心態與作為都會折福。人生在世,百年彈指即過,何必用這麼短暫的時間去造作罪業。仁人君子事事忍讓、退讓,所獲的福報無有窮盡。凡事不讓人是薄福之相,不必與之計較。

  「淫欲過度。」《彙編》註的很多,可見相當重要。《彙編》云:「邪緣外合,滅德喪心,太上固已垂戒於前矣。至於夫婦正色,尤須有節。若云正色非淫,豈免縱欲殺身之禍。」

  愛欲是六道輪迴的根本,「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此語圓滿的概括了淨宗法門的「欣」與「厭」,十分重要。厭離娑婆,厭離六道輪迴,首先就要把愛欲斷掉。如果只是事相上斷掉了,而念頭上仍未斷也不行。只要有這種念頭,就無法出離六道輪迴。專念阿彌陀佛,別無二念之人,才得生淨土!

  「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這些事在現代社會常常見到,我們自己要細心反省,有沒有犯這個過失。外表偽裝的和顏愛語,可以欺騙世人,卻欺騙不了真正有道行、有學問的人,更欺騙不了神明。

  「穢食餧人」可以引伸很廣。凡是以不能使用的物品布施供養,都是罪過。

  我們如何辨別「左道」?與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相應的是正法,相悖的是旁門左道。

  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現代社會上,似是而非之法充斥世間,若無智慧揀別,輕易聽信,就會斷送這一生學佛的殊勝因緣。

  受左道迷惑者,皆是信心不堅定。善導大師教導我們,要聽佛的話。佛的話在哪裡?在經典中。無論什麼人所講,只要與佛語不相應,就不能聽。即使他證果有大神通,也不可聽。即使是菩薩、地上菩薩、等覺菩薩所講的,如果與佛經不相應,也不可以聽。如果是佛來講,佛佛道同,佛所講的與經典必定相同;如果不同,他是假佛。

  社會上有些人自稱是某某佛、某某菩薩再來。我看到一封信,有人自稱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古代有先例,再來人一旦說明了自己的真實身分,立刻就要入般涅槃。當今這些人說了之後,並不「走」,還想和我見面,還要到處宣傳搞名聞利養。所以,我們不能被他現的一點神通所迷惑,妖魔鬼怪都會現神通,因此佛門接引眾生忌諱神通感應。如果用神通感應,佛與魔就很難區別了。佛用「身、語、意」三業教學度眾,我們據此辨別才不會受騙。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魔王波旬曾對佛講,在佛的末法時期,人們沒有智慧、福報,根性下劣,他會派他的魔子魔孫出家,混進佛門,披上袈裟,偽裝成很有修行的樣子,從佛門內部破壞佛法。佛聽了這些話,流眼淚!古人所謂:「譬如獅子蟲,還噬獅子肉。」

  所以,一個人現出家相,未必是佛的代表。如何判定?要看他的心行,仔細觀察他說的是什麼?他做的是什麼?再與經典對照,相應不相應?如果相應,他是佛弟子;如果不相應,他是魔弟子。

  魔王外道很會偽裝,很會誘惑人,所以上當的人很多。他們的徒眾也很多,財力、物力非常雄厚。我們弘揚正法的四眾弟子,遠遠比不上他們。他們會偽裝,我們不會偽裝;他們用手段,我們不用手段。我們遵從佛的教誨,隨緣而不攀緣。他們是攀緣,絕不隨緣。

  我們學佛,一入佛門就接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果聽信邪師,就是皈依了邪師,而脫離了三寶,就不是三寶弟子,而是妖魔鬼怪的弟子。

  《彙編》云:「佛教三歸曰。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其至要緊者,中間之佛法也。佛在世時,即以此法,教度眾生。佛滅度後,即垂此法,以度眾生。佛說法,僧傳法。若不歸僧,從何聞法。若不得法,仗何修行。然依佛法自修,依佛法教人,以了生死證菩提為懷者,是僧。」

  這一段我們要記住,佛滅度之後,三歸的中心是法寶,而法賴僧弘,必須歸依僧,方能得聞佛法。僧所傳之法,必定是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證菩提,超凡入聖之無上妙法。若所傳之法非以此為目的,即非真傳佛法之僧。這也是教我們辨別真妄之原則。

  超凡入聖,必須破塵沙、斷無明,然六道凡夫超凡入聖,談何容易!所以,在末法九千年中,教化眾生要「放下萬緣,求生淨土」,這就是僧。印光大師所做的示現,即是教人斷惡修善,破迷開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佛門的僧。如果有絲毫求名聞利養,貪圖享受,不尊敬別人的心,非真僧。真正的僧決定是禮敬諸佛;輕慢別人的,不是真正的僧。

  淨宗同修依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依教奉行,自行化他,就與佛法僧三寶相應。出家的同學,不能離開《淨宗守則》,《淨宗守則》是一面鏡子,要天天照,看自己像不像僧?如果不像,自己就是魔子魔孫,裨販如來。

  李炳南老師教導我們,要警覺「門內外」,即佛門之內的外道。佛門之外的外道,容易識別;佛門之內的外道,不易識別。他也在修淨宗,也和大家一起念佛,為什麼是外道?因為他的心念與眾不同,在道場中爭權奪利、製造派別、毀辱他人,心懷貪、瞋、痴三毒等。我們要仔細思惟、反省,自己是不是門內外道?

  「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姦利。」《彙編》云:「四句,皆小人貪利之事也。尺度升秤之類,所以平物價,一人情。世人或二樣,大入小出,重入輕出。其設心,只要便宜耳。孰知得半分便宜,卻損一分福德。況益我損人,必有天殃雷火之焚,未必非為此也。或有主人不知,而司出入之子弟臧獲潛為之,其罪終歸家主,不可不察也。」又云:「近來市肆貿易之物,幾至偽多於真矣。此亦世道人心之變也。凡食飲之需,藥品之用,金帛器物等類,稍有欺□,則喪心害人,莫此為甚。至於使用假銀,其惡更甚,天誅尤速。」

  現代的社會,這些事情太多太多了,不勝枚舉。以偽亂真,偽造證件騙人,甚至賣假藥品。有一年,我在美國的中藥店買了兩粒片仔黃,回來一看,其中一粒是假的。在香港,同修也告訴我:「不是內行買不到真貨。」世風壞到如此地步,真是觸目驚心!

  所以,李炳南老居士在往生的前一天,對身邊的同學們說:「世界已經亂了,諸佛菩薩、神仙降臨都救不了,唯一的出路,就是念佛求生淨土。」

  古人詩曰:「越奸越巧越貧窮,奸巧原來天不容。富貴若從奸巧得,世間呆漢吸西風。」如今似乎愈奸愈巧的人愈富貴,作奸犯科的人洋洋得意;許多積德修善的人,反而落得貧苦不堪。為何有這種現象?那些作奸犯科的人,是過去生中曾修積大福報,今生雖然奸巧而折福,但他還有餘福。現在的富貴是在享他的餘福,絕不是作奸犯科所得的福報。如果不作奸犯科,安分守己,他的福報會更大。積德修善的人現在還很貧窮,是因為過去生中沒有修福;今生他若不修福,他的生活會比現況更艱難。

  現代人不但不讀佛書,連聖賢書都不讀,甚至連好話都聽不進去。見到有人勸善,他趕緊走開,躲得遠遠的;如果教他作奸犯科,他歡喜接受;親近惡知識,遠離善知識,他的福報享不久,正如古人所謂「石火電光」。如果福報很大,勉強夠他這一輩子享用;如果福報不夠大,他到中年、晚年就衰敗了。在社會上,許多人四、五十歲就衰敗了,公司倒閉,債務累累,到處躲避,這是最明顯的。

  世間芸芸眾生,哪個不是隨順煩惱?哪個不是自私自利?有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彷彿自私自利才是真理。對於這些似是而非的謬論,我們要有智慧辨別。我們凡做一件事,先想一想:「能否對得起天地良心?能對得起芸芸眾生嗎?」如果自己覺悟到這是不善的,趕緊制止,決不能再做。決定要把惡習改過來,念念為社會,念念為眾生。

  「壓良為賤,謾驀愚人。」現在社會一般大眾對於造作惡業習以為常,絲毫警覺的念頭都沒有,幾乎把造作惡業當作正常,偶爾行善會令大眾感覺得奇怪。諺語所謂:「好馬被人騎,好人被人欺。」好人受人欺負,被世人瞧不起,於是大家不願意做好人。

  即使在佛門,想做個好人,憑良心做事,依教修行,也難免受人欺負。諺語說「同行相忌」,所以障礙重重,只有祈求佛菩薩保佑。有機緣就做些好事,沒有機緣就老實念佛。反之,如果去學作惡,學作惡人,也去佔別人的便宜,死後就要受三途地獄的苦報了。

  「謾驀愚人」是以自己的小聰明、小智慧,陰謀巧計欺騙眾生,令愚人上當、利用。

  愚人是指沒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善惡、是非的人。即使大學畢業,甚至有博士學位,若無法辨別真妄、邪正、善惡、是非,依然是愚人。那些邪師邪教用種種方法欺騙他們,他們沒有能力辨別,以邪作正,跟隨邪師,誹謗正法,欺壓真正的修行人。他們還以為自己是真修,自己得神明保佑,其實是邪鬼惡神在保佑他。他們人眾勢大,財力雄厚,信徒很多,分店遍及世界。末法時代,「法弱魔強」,魔的氣焰高漲,佛弟子可憐,真正修行人可憐。這些愚人欺壓善良,罪過非常重,也必定受惡報。他們愚昧不知道上當了,所以不可能跳出魔掌。

  我們很幸運,這一生能得人身,能聞正法,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如何在這一生中修行成就,完全靠自己的信心,及深解義趣。若不能深入理解,信心、願心就不能堅固,遇到邪行邪說,就容易動搖心行。所以,佛教我們要「廣學多聞」、「深解義趣」。如果能「深」解,智慧開了,就有能力看破妖魔鬼怪的伎倆,就不會為之所動。

貪婪無厭。咒詛求直。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輕慢先靈。違逆上命。作為無益。懷挾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愛。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

  「貪婪無厭,咒詛求直。」《彙編》云:「以口取物曰婪,言人之貪,如口之食物,無有厭止,無有窮極。」老子曰:「罪莫大於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彙編》云:「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世人貪求數盈,終歸耗散,固不必言,且又落下一場禍孽,更難了耳。」

  這段我們要多讀細思,再仔細觀察現前的社會,就能了解古聖先賢確實具足真實智慧。今日之下,貪而無厭者,比比皆是,這正是罪根禍端。

  民國初年的丁福保居士,對儒、佛皆有相當深的造詣。他四十歲就看透人生真相,他跟朋友說:「我在世間猶如旅客,一切家庭、財產、事業都是夢幻泡影。」對世間沒有絲毫執著、留戀,心地清淨,智慧開了,專心於佛法。 

  人有來世,但何時是來世?這一剎那何時到來?沒有人知道,也許在幾十年之後,也許在三、五年之後,也許在三、五天之後,也許就在眼前,眉睫之間!

  「咒詛」就是賭咒,在台灣很風行。選舉時,就會有人在神前賭咒、斬雞頭,這是造孽。不賭咒,罪過就已經很重了,再賭咒求神明來包庇他,掩飾他的罪過,豈有此理!「聰明正直」稱為神,神明會接受他的賄賂嗎?神明會包庇他嗎?接受他的賄賂,包庇他、戲弄他的,不是神明,而是妖魔鬼怪。我們如果以真誠善心,就能感得諸佛菩薩;若自私自利,惡心惡行,只能感得妖魔鬼怪。《易經》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善與善感應,惡與惡感應。賭咒,這是侮辱正神,巴結妖魔鬼怪。

  「嗜酒悖亂。」五戒中,「殺、盜、淫、妄」是性罪,不論有沒有受戒,行為本身就有罪。「酒」屬於遮罪,如果未受戒,飲酒就沒有罪。為什麼如此重視酒戒?因為酒能亂性,使人的理智不能作主,因此而犯犯殺、盜、淫、妄。佛法戒酒,是為防範「殺、盜、淫、妄」的重罪。清淨比丘應當滴酒不沾。

  戒律中,酒的開緣也最大、最廣。飲用藥酒治病,不犯戒;烹調用料酒,不犯戒。戒律是靈活的,不是僵化的,每一條戒律都有「開、遮、持、犯」。

  佛為什麼制定這條戒?它的作用究竟是什麼?持戒的利益何在?犯戒的損失是什麼?世尊的教誨,合情、合理、合法,絕非不通人情。佛注重我們身心的健康,幫助我們斷煩惱,開智慧,成就道業。我們要生恭敬心、感恩心,遵守佛的教誡。

  而飲酒如果成為嗜好,甚至嗜酒如命,不但出世法不能成就,連世間法也不能成就。

  「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這一段開始講倫理方面的問題。

  何謂「忠良」?何謂「柔順」?「忠」,不偏不邪謂之忠。佛法講中道第一義,儒家講中庸,不可有絲毫的偏邪。何謂偏邪?順境生歡喜,逆境生瞋恚,即是偏邪。一心是中,二心就偏了。因此,要離妄想、分別、執著,才是中;有妄想、分別、執著,心就不中。「良」是善良。忠,落實在形相上是善良。「柔」是柔和。「順」是隨順性德,或隨順世出世間聖賢的教誨。世出世間聖賢的存心、行事,都隨順自性。如孔老夫子有五德,即「溫、良、恭、儉、讓」,就是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忠、良、柔、順都在五德之中。

  《彙編》說:唐朝張公藝九世同居,只靠一個「忍」字。《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美德之中,忍為第一。忍,能成一切善法,能遮(止住)一切惡法。六波羅蜜中,忍是核心,精進、禪定、般若是從忍辱波羅蜜中生起的。能布施,能持戒,而不能忍辱,只能得三界有漏的福報。

  家庭是國家、社會的基礎,非自己之私事,而是與大眾息息相關的。一家人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再擴展到親戚、朋友,乃至社會國家。

  現在教人競爭,從小孩起就向父母爭,兄弟相爭,在學校向老師爭,長大入社會,他只有一個觀念就是競爭。孟子講:「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舉世之人都想競爭,不擇手段去競爭,這個世界還會有前途嗎?爭到最後必定同歸於盡。

  治理現代社會,首要是「息爭」,這是對症下藥。我們要以自己的忍讓,為社會大眾做好榜樣。有些同修在學佛之前,家庭平安和諧;學佛之後,家中反而常常吵架,這把佛的意思解錯了。「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一人學佛,全家和樂,這才如法,豈能讓一家人生煩惱!

  一個道場的大眾一團和氣,必定興旺;做生意的也要「和氣生財」;一個家庭,也是「家和萬事興」。一位修行人做出榜樣,必定能感化一家人。只要真誠、慈悲、智慧,任何人都能感化。如果不能感化他人,必定在這三方面做得不夠圓滿。

  因此,男人要做到忠良,女人要做到柔順。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忍讓,絕不能忿爭。

  「不和其室,不敬其夫。」這一段講夫婦。夫婦是人倫的根本,中國幾千年來古聖先賢的教育,都把這個問題作為核心。夫婦同住在一個房間,圈子最小,房間之外才是家,上有父母,下有兒女,平輩有兄弟、姊妹。家的外面是社會,有領導與被領導,有朋友、同學。這是五倫的社會。如果核心不好,夫婦不和,家庭還能和睦嗎?社會還能安定嗎?國家還能太平嗎?因此,社會吉凶禍福的根源在家室。

  「新加坡淨宗學會」的總務李居士結婚,我題了八個字:「治平初基,大道之始。」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在家庭。大道,是成佛之道,轉凡成聖之道,都由家庭開始。

  夫婦是世出世法的根基,婚姻是大事。中國古禮中,為何婚禮如此隆重、繁瑣?表示婚姻既是兩個人一生的大事,也是整個人類的大事。家庭的興衰、社會的安危、國家的興亡、世界的和平與動亂,根基在夫婦。現代的社會,此根基被動搖了,豈能不亂!古人所謂「家不家,國不國」,家不像家,國就不像國了。家,如何才像家?夫妻和睦。縱然夫妻有矛盾、歧見,也要互相忍讓。

  古代很少聽到離婚,輕率的離婚會造成社會大亂。如果有兒女,兒女或得不到父愛,或得不到母愛,性情就會產生變化,悖亂的惡因由此種下去。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感染了會影響全身,家庭破壞了會影響社會。

  《彙編》云:「夫婦和而後家道昌。」同理,一個團體上下和睦就能興旺。世界各地的佛弟子到新加坡來參學,看到居士林這麼多人,上上下下一團和氣,沒有爭論,都非常羨慕。這是如何做到的?有兩個因素:第一、領導人大公無私,若領導人有私心,就會弊病叢生;第二、道場天天講經,如果不講經、不聽經修學,就會打妄想,各人的妄想不同就會爭論,就有矛盾、衝突。

  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小孩從出生到六、七歲,接受父母的教育,這是根基。入學之後,老師從這個根基上栽培他。如今的教育,正是缺乏家庭教育的根基,所以無法教育德才兼備的好學生。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對沒有受過良好家教的人,佛也度不了他。中國古代,特別著重倫理德行和言談舉止的教育。父母、尊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為家中的兒童做出好榜樣。小孩每天眼睛看的,耳朵聽的,在心中紮根,一生都不會改變,所謂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養兒防老」是私心。養育兒女,要認真教導他,使他將來長大成人,為社會服務,為眾生造福。有這樣的心願,並且認真切實做到是大賢。印祖說,世界的安危,女人做大半的主宰。家有賢妻,才有賢良的丈夫;家有良母,才有忠孝的子孫。賢良的丈夫、孝子忠臣,必定為社會、為眾生造福。大聖大賢、諸佛菩薩都是母親教出來的,所以賢妻良母是社會之寶、國家之寶、眾生之寶。不僅佛法、儒家也有類似的講法,正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家庭主婦每天做家事,也是行菩薩道。家人就是度化的對象,家庭就是道場。道場不一定要有寺院的形式,任何場所都是菩薩道場。工作場所也是道場,老闆、同事、客戶就是度化的對象。六波羅蜜要落實在生活中,落實在工作中。

  《華嚴》的宗旨是教我們一生作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做出好榜樣,教導我們無論現前是什麼身分,無論從事何種行業,無論選擇何種生活方式,都要在自己的本位上修行證果,圓成佛道。無須改變身分,無須改變行業,也無須改變宗教信仰。修行證果是無障礙法,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在家居士學佛,如果不顧一切而獨自跑到深山洞窟中去念佛,家也不要了,事業也不要了,工作也不做了,就是做了壞榜樣。社會大眾看到他的行為,必定無法接受,會認為「佛法是邪門歪道」,所以他是在破壞佛法。這個要知道!

  「每好矜誇,常行妒忌。」《彙編》云:「老子曰,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大禹不矜不伐,愚夫愚婦,皆謂一能勝予;而鑿龍門,排伊闕,地平天成,功被萬世。周公不驕不吝,勞謙下士;而東征破斧,卒安周室。故曰,真正大聖大賢,都從戰戰兢兢,臨深履薄處做將出來。」這也是日常生活當中常犯的毛病,我們自己有沒有?不可能沒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若真能將這些毛病消除,德行就有根底;若心擺不平,德行就沒根、沒本。無論是求學修道,都會造成嚴重的障礙。總而言之,這是教導我們謙虛、恭敬,唯有謙敬才能真正有成就。

  又云:「妒忌者男女俱有。男子見人功名則妒,見人富貴則妒。」見到他人地位接近自己,才能勝過自己,嫉妒心就生起來了。「局量褊淺所使」,心量太小,不能容人。真正修學有根基、得受用的人,不但沒有嫉妒、沒有傲慢,而且處處謙虛,隨喜功德。他看到才幹比自己高的人,必定讓賢。為什麼?人民得福,社會得福。如果為眾生、為社會、為人民著想,就會讓賢。讓賢是大功德、大成就。別人比自己做得更好、更有成就,就是自己的更大成就。反之,自己不如人,卻偏偏要佔據權位,貽害眾生,其果報在地獄。而佛教我們修「隨喜功德」,就能對治嫉妒。

  古代鮑叔牙讓賢於管仲,管仲的成就就是鮑叔牙的成就。在佛門,印宗與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很好的榜樣。當時,印宗是高僧大德,弘化南方,徒眾甚多。初遇六祖,他知道六祖的德行、修持都高於自己,於是為六祖剃度之後,再拜六祖為師,請六祖主持南方的弘化。弘化的功德到底是六祖的成就,還是印宗大師的成就?從形式上看,是六祖的成就;從實質上看,是印宗大師的成就,至少印宗的功德絕不亞於六祖。印宗真乃大德,非常人所能為。

  現代社會無論世法、佛法,在位者總是踞於權位,至死不讓,這是絕大的錯誤。一個修行人在四十歲以前,是認真努力學習的階段;四十歲到六十歲應當修福,擔任執事為大眾服務;六十歲以後要以修行為主,將職務讓出來,放下一切行政事務,專心修行,辦生死大事,至多講經教學而已。這樣可以使僧團領導層、行政層的人員,永遠年輕化。中國古代退休在七十歲,所謂「七十致仕」。修道人應當六十歲退休,七十歲就太晚了。

  「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這是講家庭之惡。家庭是人倫社會的根本,家出問題了,社會就不安定,世界也就失去了和平。

  《彙編》云:「待妻宜和而敬,待子宜嚴而正。不以禮待妻,則失唱隨之義。」

  「道、德、仁、義、禮」,這是道德的標準。道失去之後有德,德失去之後有仁,仁失去之後有義,義失去還有禮,禮若再失去了,就會天下大亂!現代社會的亂象,動盪不安,天災人禍,愈來愈頻繁,愈來愈嚴重,其根由即在於此。

  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一個新政權,在五年之內一定要「制禮作樂」。「禮」是行為的準則,要讓官民都懂得並遵守。「樂」可調人心,人是凡夫,難免情緒不穩定,就用音樂來調整情緒。禮與樂都是教學。中國古代的種種藝術,如戲劇、歌舞、音樂、美術等,都是高度藝術的教學。

  又云:「不以道教子,則傷天地之恩。不義不慈,總曰無行。今之待妻者,不刻薄寡恩,則狎昵無度。待子者,非姑息太過,必苛責太甚。己實無行,何以責妻、子乎?」這正是現前功利社會的現象與真實寫照。自己行為不端,如何能把妻子、兒女教育好?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緣分,緣有善緣、惡緣。有對聯曰:「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人生之真相一語道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而已。

  「失禮於舅姑」,舅是公,姑是婆。《彙編》云:「婦事舅姑,一如子事父母。」當今,兒子尚且不懂得孝順父母,媳婦怎麼會懂得孝順公婆?父子不相容,母女不相容,婆媳不和,人與人之間完全是利害關係。有利時彼此利用,無利時反目成仇。

  中國幾千年傳統的倫理道德,今天已蕩然無存,正如古人所說「父不父,子不子,家不家,國不國」。我們生於這樣的亂世,幸聞佛法明白道理,要能依教奉行,將自己的心行與經典對照;經中的教誨,不能做到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須為世人做好榜樣才行。

  「輕慢先靈,違逆上命。」「輕」是輕視,沒有放在眼裡;「慢」是傲慢、無禮。

  《彙編》云:「先靈,祖先之靈也。凡殯殮無禮,居喪無制,安葬不速,齋祭不誠,拜掃不勤,祠廟不整,香火斷續,皆輕慢也。夫水源木本,豈敢或忘。若於此有失,吾不知其可也。」

  祭祀祖先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核心,輕慢先靈是大不孝。祭禮也稱為吉禮,祭祀祖先是孝道,是人倫的根本。如果人們把祖先都忘了,用輕慢之心對待先靈,社會就會發生嚴重的問題。為什麼當今兒女不聽父母的話,學生不聽老師的話,根源就在「輕慢先靈」。

  西方人沒有孝道的觀念,對中國人祭祖大惑不解,認為祖先死了幾百年、幾千年,他又不知道你,你和他連面都沒見過,祭他幹什麼?可是中國人飲水思源,我們有根、有本。這個根本是遠古的祖先,幾千年、幾萬年一脈相承而來,所以非常重視。譬如一棵樹,人就像一片樹葉,這片葉子從何而來?是樹梢生的,梢是從枝生長出來的,枝是從幹生長出來的,幹是從本生長出來的,本是從根生長出來的。經由尋根我們才知道,整棵大樹是一個整體。

  大乘佛法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與自己是同一法身,即同一棵大樹。我們這個身體如同是大樹上的一片葉子而已。這一片葉和整個大樹是一體,不是二體。「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切眾生與自己是同一條根,同一個本。「根」即佛法所講的「心」,「本」是佛法講的「識」。《華嚴經》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要「徹法底源」,方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解人與人、人與一切眾生是什麼樣的關係。

  到底有沒有先靈?學佛人、修道人相信確有先靈。朱鏡宙老居士講,章太炎先生在世時,曾經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他在陰間,曾見到隋唐時代的韓愈、柳宗元等,他們現在仍在鬼道。鬼的壽命長,鬼道的一天是人間的一個月,他們的壽命一般是一千歲,這是以鬼道的時間來計算,所以是真有!若是子孫不孝,先靈非常難過;若是大逆不道的子孫,一定會受到先靈的懲罰。

  世法、佛法都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孝親就是不忘祖宗恩德,一個不忘祖宗恩德的人,怎會輕慢先靈?依中國古代五禮之首的「祭禮」,就是教人祭祖先、愛祖先。對千百年前的祖先都敬愛,對現前的父母豈有不孝順的道理?孝道建立在祭祀的基礎之上,祭禮就是長輩為後代做出孝順的榜樣。長輩自己的父母、祖父母都已經過世了,長輩如何孝順父母,晚輩沒有看到,經由祭祀讓晚輩間接看到。這樣教孝效果好,孔子說「民德歸厚」,有助於社會風俗的淳厚。社會安和樂利,人民才有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現前的效果,深遠的利益則無盡。

  修行要從修「敬」開始,對老人、對父母、對尊長,絕不能有輕慢的念頭。淨業三福,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孝親圓滿了,尊師也圓滿了。釋迦牟尼佛如此教學,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如此教學。孝親擴展來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將孝養父母的心念、行為,擴展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是普賢菩薩行。若對任何一個眾生還有分別、執著,就不是普賢行。因此,對一切眾生都要尊重、恭敬,不可無禮。

  「違逆上命」是指不服從領導。現代社會上,被領導者不服從領導,兒女不服從父母,學生不服從師長,員工不服從老闆,種種的現象非常普遍。依古人講,這都是「亂臣賊子」的行徑。

  為什麼下不服上?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上」有居上位之道,如果能明其「道」,行其「德」,以德服人,「下」必定能敬之以禮。現在道沒有人講了,德也沒有人行了,天下大亂,所以是父不父、子不子、家不家、國不國。

  現在明道行義也實在不容易,必須非常有耐心。而學佛的人雖多,但大多只知念經、祈福,對於經論的大道並不明瞭。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力又很強,能不受誘惑的人太少了。佛教我們「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不受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誘惑的心。

  儒家學問的層次,最低的是「明禮」,古聖先賢的教誨都能做到,但這還是有著相;比禮高一層的是「行義」,「義」指義務,為眾生服務,只盡義務不享權利,不求回饋;再提升是「行仁」,「仁」是真正有愛心、恭敬心;再提升是「行德」;最高的層次是「行道」。以佛法講,法身大士行道,四聖法界行德,天人行仁,人間能行義、守禮,就會天下太平、社會安定,人民就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諸佛菩薩、大聖大賢示現在世間,內心行大道,外表現出仁、義、禮。

  我們學佛人絕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也不要為自己家庭的利益著想,要念念為員工的利益著想,念念為社會大眾的利益著想。老闆為員工服務,員工為社會服務,社會為國家服務,國家為世界服務。這就是菩薩道,這就是佛法。佛法要落實在現實生活中,絕不僅是談玄說妙。我們為大眾的利益服務,如果其中還摻雜著自己的利益,就是凡夫而不是菩薩,依舊是迷而不覺,染而不淨。

  「作為無益,懷挾外心。」《彙編》云:「世間萬事,轉頭即空。」我生逢亂世,漂泊半生,對「轉眼即空」的體會非常深刻。我從九歲離開家鄉,再也沒有回去過,幾十年間,住了幾十個城市、地區,深感自己來到世間是作客、旅遊。佛說「不可得」、「無所有」,我體會得很深!

  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能帶得去的要做;帶不去的不要做。」財產帶不去,妻子、兒女帶不去,物質受用也帶不去。唯有服務眾生,積德累功是帶得去的。

  積德累功從哪裡做起?從發菩提心做起。什麼是菩提心?《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就是佛法講的菩提心。

  古代的明君良相仁慈博愛,念念為人民解除困苦艱難,幫助人民安居樂業,後人稱之為「古聖先王」。他們行王道,以倫理道德教化眾生,確實做到了「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行為堪為社會大眾之榜樣,累積無量無邊的功德。

  如袁了凡先生做縣長時,他知道民間疾苦,想盡方法使稅賦合理。他的收入相當豐厚,生活卻非常節儉。做棉衣時,他的太太用普通的棉絮,而不用絲綿,因為做一件絲綿袍的錢,可以做六、七件普通的棉袍,所以一個人的享受可以分給六、七個人。因此,他的福報不是自己獨享,而是分給大家共享。

  《彙編》云:「臣欺君,子逆親,妻背夫,兄弟相賊,朋友相傾,皆外心所使也。然不待形於事為,即有極微萌動,人不知而鬼神已誅其心矣。」

  當今社會上,造作這些罪業的人比比皆是。如今愈是會騙的人,愈能取得高官、高地位,他居於高位又騙全體人民,騙苦難眾生。眼前雖然作威作福,但是所造作的罪業是阿鼻地獄的罪業,轉眼之間就入阿鼻地獄了,萬劫不得超生,人迷惑真是糊塗到所以然處!

  「挾懷外心」,《彙編》引宋朝秦檜陷害岳飛之事例,以警世人,應作為有益,修身正己,省過去非。

  「自咒咒他,偏憎偏愛。」《彙編》云:「此句是咒詛而無直可求者。凡怒而自咒,又兼咒他人者是也。」自己受了委屈,無法辯白就發誓、賭咒,這種事古今中外都常見。

  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種心想不好,怎麼能得到好的果報?真正有學問、有德行、有修持的人都明瞭,念頭要清淨、善良,心態、言詞要柔和,如此才能感應善的果報。而保持心平氣和,身體可以健康長壽。

  為什麼我們常常心不平?心不平的根何在?在妄想、分別、執著。如果真正明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心就平了。譬如別人恭維我、讚歎我,這是虛幻的;別人誹謗我、侮辱我、陷害我,這也是虛幻的,何必分別有個「我」,執著有個「我」!這都屬於妄想、分別、執著,覺悟了得失的念頭就放下了,則不犯此過失。

  人生在世,為什麼不快快樂樂的生活?自咒咒他,實在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我們要聽善不聽惡,記善不記惡,保持心中唯善無惡;一生的行為只有善行,沒有惡行,這是自己得福,自己得利。

  「偏」是偏心、偏頗;「憎」是瞋恨、討厭。愛、憎皆因偏見而生,如喜歡一個人,或討厭一個人,心就不平,就有偏私。《彙編》云:「偏憎偏愛,所指甚廣。凡君之於臣,父之於子,夫之於妻妾,主之於僕隸,皆有之。」古今中外都有偏憎偏愛,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因為沒有平等心。若心有偏見,縱然有大利益,發得很快,敗得也很快。

  《紅樓夢》中的劉姥姥,是一位有道義的人。賈家敗亡時,原先那些趨炎附勢的人都避而不見,反而劉姥姥這樣一個鄉下人、老實人前去探訪。

  所以,在社會上有地位,有德望的人,如果心地不公平,他周邊的人必是他偏愛的人。這些人就是將來導致他失敗的因緣,因為這些人是為了私利而來,這就是佛法講的「怨憎會」。這些人多是冤家對頭,等著機會來報復他。因此,我們要學習諸佛菩薩、古聖先賢,無論對善人、惡人,都用真誠、平等心,絕不偏憎偏愛。

  「越井越灶,跳食跳人。」「越」是跨越。在中國民間,用井水供奉佛菩薩,供奉神明,也供眾生食用,所以對井應當有恭敬心。走路時遇到井要繞過去,不可跨過去,跨過去就是不敬。跨越灶的情形比較少,有的小灶也能從上面跨越。這些都是不敬。

  世出世間聖賢教化眾生,都把「恭敬」作為第一課,可見其重要。《禮記》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如果沒有恭敬心,什麼事都不能成就。對人要恭敬,對事要恭敬,對物也要恭敬。

  一個人如果把恭敬心疏忽了,不但道業不能成就,世間事業也必定一無所成。上司對下屬恭敬,下屬才會為他盡心辦事。他如果常常擺架子,對下屬命令、喝斥,他的福報必定不久。為什麼?在他有權勢時,人們畏懼他,不能不服從。一旦他衰敗,就不會再有人理他了。尤其是現代社會,人們沒有道義觀念,這是自取失敗。

  人與人之間的結合要靠恩義,耍威風的人必是薄福之人,福報厚重的人事必躬親,必須指派屬下時,態度也非常溫和、謙虛。老一輩人的習慣,長官對部屬稱「兄」,長官交代部屬去辦事,都寫「請某某兄辦」。辦事的人感恩,一定盡忠負責,把事情辦好。如果動不動用權勢壓人,部屬心中不服,辦事就會敷衍。古聖先賢的教化,就是教人如何處事、待人、接物,如何把人際關係搞好。人際關係好,世出世法都容易成就。

  「跳食跳人」都有罪過。中國的習慣,吃飯是共席,多人共餐,一盤菜擺上來,只取靠近自己邊上的菜,不能取遠處的,尤其不能取中間的。對食物不能挑撿,對自己喜歡的也不能多吃。現在,這些禮節已經沒有人講究了。

  「跳人」,是對人的輕慢。依佛法,一切眾生平等,諸佛菩薩視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大菩薩們修普賢行,普賢行就是平等行。權教菩薩、聲聞、緣覺也修平等,但尚未達到真正的平等,因為他們的妄想未斷,就不能達到真平等。

  「越井越灶,跳食跳人」都是「失敬」,「敬心、敬意、敬德」都失去了。不要以為這些是小事,小不敬,大的災難就會來了。所以,修行要從這些微細之處修起!

  「損子墮胎,行多隱僻。」「墮胎」是殺人,而且是殺子女,罪過極重。現代人往往疏忽了,不知道冤冤相報,後果嚴重!

  子女到你家來投胎,不外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他是報恩來的,你把他殺了,恩將仇報變成仇人;如果他是來報怨的,怨就結得更深了,以後的痛苦無法想像;如果他是來還債的,舊債未還反結新仇;如果他是來討債的,舊債未償,又增仇殺血債,後果不堪設想。世人不知因果通三世,一時所造的罪業,會招來生生世世的後患。

  《彙編》云:「隱僻,非止一事,如奸盜邪淫等類,凡不可與天知,不可對人言者皆是也。」「隱僻」指所作所為見不得人者皆是,包括範圍甚廣。「舉頭三尺有神明」,即使能瞞過世間的愚人,也無法瞞過有德行、有智慧的人,何況瞞天地神明?即使隱瞞得再好,終生不暴露,最終也逃不過天罰。

  「隱僻」都是損人利己之事,「損人利己」是隨順世人的說法,其實損人必定不利己,而是害己,害自己墮三途、墮地獄。眼前得到蠅頭小利,猶如刀頭舐蜜,後患無窮。後患之害,超過當前的利益億萬倍!

  世尊教導我們發露懺悔,向大眾道歉,絕不隱瞞。二千年初,羅馬教宗公開向全世界懺悔,求上帝赦免天主教徒過去所犯的罪過,尤其是對其他宗教的傷害。這很難得!中國古人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教宗這項舉措是功德無量,他教導世人:做錯事要懺悔,要面對大眾懺悔。

  普賢十願中有「懺除業障」。懺悔過失,要向大眾宣布,接受大眾責備,罪業就報掉了,重罪輕報。如果把惡事隱瞞起來,惡愈積愈厚,將來的果報不堪設想。反之,做了好事,不要讓人知道,要積陰德,陰德的果報厚。好事都宣揚出去讓人知道,大家恭維、讚歎,善果就報光了!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有了過失,一定要讓大眾知道,接受大眾的責備;做了善事不要教人知道,積陰德,德愈積愈厚,果報好,前途必定一片光明。

  從「貪婪無厭,咒詛求直」,到「損子墮胎,行多隱僻」,是講「家庭之惡」。如果這些惡行不改,就不是佛弟子,念佛也不能往生極樂。我們發願求生淨土,就一定要治好自己的家,從自己的家庭修起。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師開示:真正念佛人得諸佛護念

  學道之人,凡遇種種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會,逆來順受。則縱遇危險等事,當時也不至嚇得喪志失措。已過則事過情遷,便如昨夢,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汝既欲修行,當知一切境緣,悉由宿業所感。又須知至誠念佛,則可轉業。吾人不做傷天損德事,怕什麼東西。念佛之人,善神護佑,惡鬼遠離,怕什麼東西。汝若常怕,則著怕魔。便有無量劫來之怨家,乘汝之怕心,來恐嚇汝,令汝喪心病狂,用報宿怨。且勿謂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體正念歸于怕中,其氣分與佛相隔,與魔相通。非佛不靈,由汝心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


  快樂修行人:勸孝歌

  幼兒或詈我•我心覺喜歡•父母嗔怒我•我心轉不甘•一喜歡•一不甘•待兒待親何相懸•勸君今後逢親怒•也將親比幼兒看。

  兒曹出千言•君聽常不厭•父母一開口•便道多管閒•非管閒•親掛牽•皓首白頭多諳練•勸君敬奉老人言•莫道乳口蜜蜜甜。

  看君晨入市•買餅又買糕•少聞供父母•多說哄兒曹•親未膳•兒先飽•愛護心腸何顛倒•勸君多把糕餅錢•供養白頭為時少。

  幼兒尿屎穢•君心無厭惡•老親涕唾垂•反有憎嫌意•日流汗•夜不眠•多年劬勞撫汝成•勸君莫嫌老垂涎•記取當年養育恩。

  市上檢藥物•只買肥兒丸•老親雖病弱•不買還少丹•兒固瘦•親亦孱•醫兒何可在親先•勸君多買老山參•供奉白髮挽殘年。

  富貴養親易•親常有不安•貧苦養兒難•兒不受飢寒•一個人•兩條心•為子總是勝為父•勸君養親如養兒•凡事莫推家不富。

  養親祇兩人•不與兄弟爭•養兒雖十餘•君皆獨自任•兒飢寒•常呵護•雙親凍餓不過問•勸君莫把責任推•父母養爾誰幫襯。

  親有十分慈•君不念其恩•兒有一分孝•君便揚其名•待親暗•待兒明•誰識高堂養子心•勸君漫道兒曹孝•兒曹樣子在君身。


  答疑解惑

問:「東西佛誠實語,南北佛誠實語,上下佛誠實語,為我護念見此佛。」請問此首偈如何解釋?

答:前三句是《彌陀經》上講的六方佛;「此佛」指的是阿彌陀佛。由此可知,淨土法門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勸導我們修學,實在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都勸人念佛求生淨土。從此地,我們也能體會到淨土法門的殊勝。《無量壽經》上,世尊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釋迦牟尼佛的讚歎,即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的讚歎。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就足以堅定我們的信願。

  蕅益大師說,念佛人能否往生極樂世界,完全在信願之有無。「有無」二字是關鍵,往往我們自以為有信、有願,但最後不能往生,原因都是自以為有信、願,事實上沒有。
「有無」的意思很深廣,千萬不能產生誤會。「有」是真有,許多人念佛,有是若有若無,不是真有;要緊的是真有,才能起作用。真正相信,真正有願,這才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在於念佛功夫之淺深。這個「念」不是口頭上念,而是我們常講的「心裡頭的掛念」,就是你對於阿彌陀佛,心裡想念的程度有淺深不同。

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問君買餅點何心?」請問此首偈如何解釋?

答:這是禪宗的公案。「三心不可得」出自《金剛經》,心是妄心、妄想。

問:深信因果之道,請問是否為學佛之門?

答:世出世間法都不離因果的定律。世法裡面,古往今來是一個因果的循環,種善因得善果是一定之理。佛法還是講因果,《法華經》的「一乘因果」,《華嚴經》的「五周因果」,淨土經論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若能明白這些道理,才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這個原理就是佛在《華嚴經》上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來源,是一念自性所現的,自性是我們的真心。佛說十法界的現象,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就是解釋「唯識所變」。所以,心裡常想佛,就是造成佛之因,佛的境界、佛的果報當然會現前,這是定律、真理。天天想貪瞋痴慢、是非人我,是造六道三途的業因,六道三途的境界自然就現前。世間人不了解這個道理,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隨順煩惱造業。我們的煩惱習氣很重,周邊又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在誘惑;若根塵接觸能不受誘惑,這不是凡人能做到的。

  中國古代的修行人、出家人,居住的道場是男女眾分開的,最近的距離是三里以外(三里即現在的一公里半)。因為雖然出家了,還是凡夫,男女常接近容易動感情,容易生煩惱,好心出家最後墮落三途,就是大錯特錯。半個世紀以前,社會的風俗比現在淳樸,社會誘惑的層面沒有現在這麼大,誘惑的程度也沒有現在這麼深,那時的人心是安定的,現在社會的人心是漂浮的。以前人有樂受,現在人是苦受,身心都不安穩,生活在憂慮、恐懼之中,五欲六塵無非是麻醉而已。所以,現代的五欲六塵之樂,性質就像吸毒、打嗎啡。

  這種現象如何造成的?經濟、科技發達產生的副作用,所以經濟與科技不是好事情,不是善因。中國古聖先賢教我們節儉、樸實,尤其道家主張「返璞歸真」,佛家教導我們要捨棄五欲六塵,放下名聞利養,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在今日社會修行,自己要保持高度警覺,步步都是火坑,步步都是阿鼻地獄,能不墮落太難了。佛勸導我們,不但不可以墮落,還勸導我們要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這才真正得到究竟的果報。我們能否做到?答案是肯定的,問題就在於自己肯不肯做。

  如何做法?依照佛陀的教誨。利根、鈍根之人容易成就,諺語所謂「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利根是上智,鈍根是下愚,這兩種人好度,沒有疑惑、夾雜,也能做到不間斷。念佛有成就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屬於這兩類人。而中等根性之人難度,半信半疑,一遇到境界的誘惑,自己不能把持,所以很容易墮落。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的教導,就是為了當中這個階層的人,我們就屬於此階層。我們要想得度,唯一的方法要緊跟著佛菩薩,一步都不能離開。佛菩薩在哪裡?經典就是佛菩薩。我們從早到晚,所思所想不離經典的教誨,所說所做不離經典的教訓,這樣才能在這個時代保住自己。

  所以,學佛要深信因果,《觀無量壽佛經》的淨業三福第三福說:「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發菩提心是發覺悟之心,不再迷惑。諸位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在學佛,為何無量劫的修行,還落得今天這種地步?原因就是不覺,智慧抵不過煩惱,定功壓不住習氣,遇到惡緣依舊還要造業,甚至於明知故犯。總算我們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這一生得人身,又遇到這個殊勝的法門,我們這一生會不會空過,就在於自己能否抓住這個機會,捨棄名聞利養。

  有一位同修請我寫一個寺院的招牌,我看了笑笑!建寺院、建道場是不是好事?未必是好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我們要認真向他學習。世尊一生不建寺廟,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心地清淨,什麼事都沒有。建了一個道場,事就來了,心如何能得清淨?如何能離開是非人我?所以,什麼人可以建寺院?只有諸佛菩薩這些再來人,確實不受外界誘惑了就可以;我們還會受外界誘惑,這件事情不能做,對我們而言,這不是好事情。

  古來祖師大德修行是建茅篷,我也是主張建茅篷,不主張建寺院。茅篷建多大?自己夠住就行了,丟掉容易,一點牽掛都沒有。沒有絲毫貪戀之心,往生才不會有障礙。對於世間法有一絲毫貪戀之心,這一生往生的機會又錯過了,這多可惜!這一生錯過了,下一次再遇到,又不知道要經過多少劫,不可能每一生都遇到,我們應該要警惕。「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是決定往生的條件。

問:請問念佛是口念、心念,是念自、還是念他?

答: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講得很清楚,口念、心念、念自、念他、念事、念理、念因、念果,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具足,不要在當中又分自分他。

問:請問何時才是實相念佛?

答: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念佛就是實相念佛;沒有到極樂世界以前,都不是實相念佛。實相是見性,明心見性之後,念佛都稱作「實相念佛」;沒有明心見性之前,只是事念、理念,即現在講的持名念、觀像念、觀想念。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想做到實相念佛很不容易。證得「實相」,即是《華嚴經》講的法身大士,已經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為何還沒往生?那是慈悲心乘願再來廣度眾生,已不是生死凡夫,而是屬於再來人。他們的念佛是實相念佛,持名也是實相,觀像也是實相,觀想也是實相;換言之,沒有見性,就與實相不相干。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4-0416)


  淨空法師講經訊息

◎淨空法師於香港時間2005年7月2起續講《大方廣佛華嚴經》,7月2-15日香港時間每晚6:00PM-8:00PM,7月16日起香港時間每晚4:00PM-6:00PM。網上現場直播,詳細時間請參考澳洲淨宗學院網站


  法寶流通

◎淨空法師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 淨空法師講演帶及法寶,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  amtbhk1@budaedu.org.hk

◎各地欲索取淨空法師電腦專用講經CD片(rm、mp3),請寫e-mail至:  sutra_china@mail.hongkong.com;詳細目錄及索取需知請至:  http://members.tripod.com/lotus118/newpage5.htmhttp://www.budaedu.org.hk/

◎若欲了解相關兒童讀經訊息,可至「大方廣網站」、「中華少兒讀經網站」。

◎德育故事及太上感應篇之動畫片,請至「妙音動畫」。


  信息交流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amtb@amtb.org.tw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amtb@amtb.org.tw

說明:所有問題的產生都源於聽經聞法不夠透徹,時間不夠長久,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聽經、讀經,所有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答案自在其中。「淨空法師專集網站」也陸續將淨空法師所回覆過的問題,刊在「年度問答」「分類問答」中,並加以分類整理,或者至網站的「全文檢索」去搜尋。所以,同修們有學佛上的問題時,請先參考此分類中的問題,或許您的問題已經有其他同修問過了,希望您從問答的分類中,能找到解決的方法。若無法找尋到解答,請再將問題傳到amtb@amtb.org.tw,我們會彙整同修們的來信,並敬呈 淨空法師。但回覆時間不定,需待淨空法師有時間時,開闢一個「學佛問答」時段,專為同修們解答,也會陸續刊登於「答疑解惑」一欄中。阿彌陀佛!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成立緣起:我們常常收到各地網路同修來信,皆言及雖有心學佛,卻不知從何學起,應如何聽經學習。又 淨空老和尚的講演有大小性相,各個宗派的經論典籍,法海深廣,初學者不知修學之次第,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以故學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終惰,退悔初心,實為可惜!今「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成立,正是針對上述緣由,將現有網路的文字(教材)與影音(講演畫面)合為一體,如同「網路電視台」,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於學佛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修學環境。網路學院一切課程之排列,皆是以 淨空老和尚為「澳洲淨宗學院」所訂之課程,從初級到高級,從專科到本科的修學次第,也是為實現「澳洲淨宗學院」將來能真正達到遠距教學的前哨站。今日社會是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揚妙法,闡釋正教,令佛法傳遞無遠弗屆,才將進一步利益更多學人,將般若文海遍及環宇,使一切有緣眾生得佛正法薰習之機會。若有心想修學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參觀訪問。

淨空法師英文網站」網址為http://www.chinkung.org/,此網站主要以配合 淨空法師的和平之旅,同時接引國外眾生認識佛教。提供 淨空法師多元文化理念及國際參訪等及時相關資訊,並以和平之旅為主軸,擺脫宗教色彩。敬請諸位同修將此網址廣為流通給外國同修,讓他們更有機緣認識佛教,功德無量!

淨空法師專集大陸鏡像站」網址為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記憶。大陸地區同修可以就近訪問這個網站,現已全面改為簡體版。若同修於瀏覽中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告知,請至amtb@amtb.org.tw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陀教育雜誌由華藏淨宗學會網路講記組恭製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1號2樓
電話 : (8862) 2754-7178
e-mail: amtb@amtb.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