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訂閱/取消 雜誌下載 學佛問題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2005.6.30 星期四 Vol. 220

觀機的重要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觀機是一門大學問,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與大眾接觸時,細心觀察其程度、愛好、現前生活所需,及他能接受什麼,這些都要透徹理解。請看本期專欄

  世間芸芸眾生,各人際遇不同。有人一生過得很幸福,家庭美滿,事業順利;有人一生都不如意,災禍綿延不斷,困苦不堪。同樣是人,何以差別如此之大?因各人所造的業因不同故。請看太上感應篇

  最新訊息淨空法師、悟道法師、蔡禮旭老師於衛星電視台講演時段通告(衛星電視台有網路直播)善果林祈福消災佛七通告暑期教師種子培訓營熱烈報名中禮請義工

  新增大陸主機下載,目前影音檔為6/27日前的,最新檔尚未放入。 若同修要下載影音檔,請勿用大量session下載mms,以免造成主機當機。下載請多用ftp方式。請多多配合!

  現提供蔡禮旭老師講演52-115共40集vcd檔下載。若同修們想要哪一套淨空法師或是蔡老師講演的vcd檔案,也可以來信amtb@amtb.org.tw建議,我們會依據最多人數建議的,做為上網的先後順序。此是敝網站為廣大同修新提供的一項服務,但嚴禁燒錄販賣,僅供個人修學或與同修們結緣免費流通之用。若發現有下載燒錄後賣錢的情事,將取消vcd的提供。網站會公告即將上網的vcd,前一套會再保留數日,之後將會刪除,若要下載請儘早,因網站同時只能保留最多100片vcd檔案。

  近期網站新增內容最近新增文字/mp3/wmv檔最近新增約百種的電子檔案


  本期專欄:觀機的重要

【觀機的重要】

  觀機是一門大學問,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與大眾接觸時,細心觀察其程度、愛好、現前生活所需,及他能接受什麼,這些都要透徹理解。經論有其原理原則,只要不違背中心原則,可以長說、短說、深說、淺說,用種種不同的方式說,這是佛法殊勝之處,當然這也要靠自己的修學功夫。換言之,佛經的字字句句,猶如文章的題目,題目雖然相同,可是所做的內容各不相同,但都不離題。經是活的,佛不僅對佛弟子的說法是活潑的,而且對一切不同的族類、宗教,也有不同的說法。說法雖然不同,但是總方向、總目標決定是相同,那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我聽說有幾位同修在外面說法,他的講演大綱、內容都很好,可是聽眾聽了之後迷迷糊糊,幾乎連信心都喪失了。這就是契理不契機。如同燒飯做菜,菜燒得很好,但是不合吃飯人的口味。講經說法能盡合一切聽眾的口味,是觀機的功夫。譬如我們訪問印度教時,他們也對我們做了深入的了解,知道我們吃素,特別找了兩家素菜館的廚師,為我們準備午餐,讓我們訪問時能歡歡喜喜。這就是懂得觀機。

  年輕法師到外面習講,要記住我們是去講經,不是去講開示;講經固然不容易,講開示更難。開示是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是真實的東西。若自己沒有深厚的修學基礎,及相當的理論,很難收到效果,而且聽眾得不到任何利益。經典是老師所說的,我聽老師所講的,再介紹給人,就容易得多。所以,講開示不如講一段經文,經文是佛說的,縱然我們講的,他不能理解,多念幾遍也能種善根,這個利益就不可思議,這是真正將佛法介紹給大眾。

  佛教初傳入中國時,由西域來的摩騰、竺法蘭,他們為中國人介紹佛法,不是講開示,而是講經。講經也不是全講,而是在眾經中選擇最適合中國人的來講。《佛說四十二章經》是翻譯出的第一部經典,這是從眾多經典中,摘錄出四十二段,成為四十二章,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也為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因此,我們到任何地方介紹佛法,要根據當地的情形,觀察眾生的根機,選擇一、兩段經文來講,比較容易收到效果。

  尤其學習講經的同學,將來要面向全世界,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所謂是多元化的弘法。我們要將佛法落實在這個社會,落實在所有的人群,理固然不能違背,更要切實掌握機緣,方能行之有效,努力才不至於唐捐。

【習講的方法】

  同學們在此地練習講經,每位同學都有責任要認真聽講,仔細觀察,互助合作,幫助同學改過、進步。其標準就是《實用講演術》與《內典講座之研究》,不僅要熟悉,還要在生活中純熟運用。也就是說:講台藝術不僅在講台上學習,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我們每天接觸大眾,與人講話,就要學習運用講演術。這樣,使我們的講台藝術與日常生活融成一體,才能真正成就。將生活納入學習範圍,每天二十四小時學習,利根的人,兩、三個月就能成就;鈍根的人,一、兩年也會純熟。事在人為,自己一定要認真學習,精進努力。

  學習的關鍵在於用心,所以佛在一切經裡,時時刻刻勸大眾發菩提心。「發」就是用,「菩提心」是真心、覺悟心。若用此心,就是智慧能力差一點,也能成就;反之,能力再強,方法再善巧,成就還是很有限;若還有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最後還是不免墮落。這樣的例子,不僅古書有記載,我們冷靜觀察現前弘法利生的四眾同修,也能明白一二。他死的時候是否很自在、很瀟灑?一生用種種方式可以欺騙眾生,最後怎麼走欺騙不了人,我們不能不警覺。知道自己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修學佛法才算有成就。

【往生實例】

  近十幾年來,新加坡、馬來西亞,我親眼所見的,念佛往生的人不少。譬如「觀音救苦會」的林醫生,他得的是癌症,雖然自己得病,還替別人看病,這種精神毅力令人敬佩。病重的時候,李木源居士去看他,他說:「我最後一個願望是希望能見到淨空法師,但是我現在不能走路。」我說:「好!我去看他。」我送他一串念珠,送他一張阿彌陀佛像,掛在床前讓他能見到,並勸他好好念佛,一切放下。他非常歡喜,大概過了三、四天就走了。

  李木源居士去送他,他臨終最後一句話,告訴大家:「我看不到你們,我看到一片金光。」他見到了金色光明的世界,念阿彌陀佛走了,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知道,阿彌陀佛接引是先放光照耀,往生者先見到佛光,然後再看到佛來接引。他能走得那樣瀟灑、自在,那樣清楚、明白,就是萬緣放下,對世出世間法無絲毫留戀牽掛。這個身體在世間,念念為眾生服務,念念為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沒有一念為自己,所以能得大自在。

【隨緣自在】

  我也常跟身邊的同修們閒談,說:「我這一生很幸運遇到佛法,為佛法工作了四十年,有這麼一點小成績,我很滿足了,我的事可以說做完了。」往年黃念祖老居士勸我多次,他說:「法師,你不要到處走了,也不要講經說法,這個事情你做得夠了,現在你最重要的是培養人才和寫書。」培養人才是續佛慧命,佛法不至於到我這裡終止了。但是這兩件事都要有緣分,緣不成熟,想做也沒法子。我一無所有,想培養人才,辦培訓班要有場所,還需要有人協助。我一生所以能過得自在,就是隨緣不攀緣,遵守佛的教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因緣不具足,絕不勉強,自找麻煩。

  到新加坡之後,緣成熟了,得李木源居士的協助,才開始了培訓弘法人才的工作。李居士發心純真,領導有方,居士林、淨宗學會道場,人人讚歎,大家異口同音讚歎「這是世界第一道場」。

  李居士很了解我,他要不是如理如法的做,想留我在新加坡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做得非常積極、認真。這是我們的好榜樣,這個道場足以為現代道場的楷模,希望每個道場都認真學習。我們特別歡迎所有道場的負責人到此地來訪問,我們會提供管理道場、修學弘法的經驗,幫助大家。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4-0307)


  經論輯要:太上感應篇(62)

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

  此講「顯橫之惡」。「顯」是明顯,「橫」指以暴力欺負別人。

  「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彙編》云:「事出無心,偶被破壞,已為損德。況為財寶而致破人之家乎?」此罪過就非常嚴重了。又云:「或明倚勢力,或陰用計謀。然明虐者,國法無逃。而陰謀者,或得漏網,為罪更甚。其甚如何?曰:視人間計贓論罪之法或倍蓰之耳。」蓰是五倍。倍蓰,形容很多倍。縱然能逃過法律的制裁,終究逃不過神明的懲罰,也逃不過因果報應。若能想到地獄之果報,縱有再大的利益擺在眼前,也不敢造此罪惡。

  佛說「財為五家共有」:一水,洪水沖毀;二火,不慎而招致火災,或是因戰亂而毀失;三官府,罰沒充公;四盜賊,為賊偷竊;五敗家子,揮霍一空。

  財富乃是修財布施而得之果報,佛勸眾生廣種福田,即是修福。福田有三。「一恩田」,對於父母、師長、和尚、阿闍梨等,於己有恩德之人,能知恩、感恩、報恩,可生福德,如田地之能滋生長養穀物,故稱「恩田」。「二敬田」,對於佛、法、僧三寶恭敬供養,由恭敬而生無量之福,如田生穀物,故稱「敬田」。「三悲田」,以悲愍之心救助貧困,則能得無量之福。因此,有財富要布施供養,種三種福田,福報則生生世世永遠享之不盡。縱然世界毀滅了,福報也不會毀滅。諸佛菩薩福報之大不可思議,原因就在此。

  世間芸芸眾生,各人際遇不同。有人一生過得很幸福,家庭美滿,事業順利;有人一生都不如意,災禍綿延不斷,困苦不堪。同樣是人,何以差別如此之大?因各人所造的業因不同故。所以,一切的「不平等」,非他人決定,而是自己過往的業因所造成。「人生酬業」,人出生到世間來,就是受果報。過去生中造善業,這一生得善報;過去生中造惡業,這一生受惡報。人們迷惑顛倒,受報時不肯安分,又造新業,於是因果報應持續不斷。如不能徹底覺悟,所造惡業多,善業少;只有徹底覺悟之後,方能盡斷惡業,真修福善。

  「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這些也是很缺德的事,人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之中,犯了過失。

  「規模」就是制度、規矩。人是群居動物,大眾在一起生活、工作,必須要有規矩,否則就會亂無序。所謂是「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團體愈大,規矩就愈多、愈嚴格。團體的興旺,社會的安定,就依賴這些法令、規章的保護。一位有德行的人,必定尊重制度,遵守規矩,絕不紊亂。紊亂規矩不僅破壞團體的秩序,而且「傷天理、壞良心。」

  如果自己是一個團體中的成員,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身分,謹守本分。特別是佛門,寺院有「常住公約」、「清規」,大眾都能遵守戒律,遵守規章,就是尊重佛法,就是尊重社會,尊重一切眾生。理與事都必須通達明瞭,決定不敢違越,豈敢破壞!

  有些人以為自己是「特權階級」,依權仗勢,破壞規矩,使國家法令不能執行,團體規章形同廢紙。這種特權觀念是人類一種不正常的心態,以為「我和別人不同!別人要守規矩,我可以不守規矩!」有這種特權觀念,是由驕慢心而生的極重煩惱,這是一種沒有智慧、沒有教養的表現。

  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

  此段講「陰藏之惡」。

  「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彙編》云:「凡人榮貴,皆非偶然,皆其昔有善緣,夙植德本。更其祖宗積德,乃能如是。見之者,當起追慕之心。非慕其榮貴,實追慕其前修也。」

  世間人無不貪財,然而貪、瞋、痴、慢的心念,能否得到富貴榮華?絕對得不到。因為一個人富貴榮華不是偶然的,而是他自己培植的。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這一生種善因,來生就一定會得善果;如果這一生的心行不善,來世豈會有善果!

  一個人這一生發財了,無論以什麼方式|經商、做工、從政……乃至收受賄賂,都是命中原有的。若非命中所有,剛收到一點賄賂,立刻就敗露,受到法律的制裁。有的人收更多的賄賂,卻終生不敗露,因為那些錢財是他命中原有的。但是,他如果不收賄賂,同樣會有財富,不過來得晚一點而已,數量會更多。命中原有的,丟都丟不掉;命中沒有的,求也求不來。自己細心想一想,自己像不像富貴命?該不該得富貴?

  佛菩薩教誨我們,不義之財不可取。不義就是不應該得到的,若是得到了,往往因意外的災禍而散失,古今中外多有例證。

  譬如,賭博收入是不義之財。有許多人因為賭博而傾家蕩產、離婚、自殺,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國古聖先賢苦口婆心勸導大家,安分守己,積德修善,前途一片光明。哪個人發財是靠賭博起家的?靠偷竊起家的?古今中外找不到這樣的人。對於賭博,很多國家都有法律予以禁止。

  佛菩薩、神明都有神通,如果去賭博,一定贏錢。他們為什麼不用這種手段贏錢來布施,做好事?因為賭博是不正當的手段,是罪惡的手段。佛菩薩教化眾生都用正面的方法,負面的作法有流弊,會遺害世人。

  諸佛菩薩有神通,但是絕不用神通度眾生,而用教學,用示範。為什麼?防止流弊。佛菩薩如果用神通度眾生,妖魔鬼怪也有神通,眾生會受迷惑,邪正不分,魔佛不分,遺患更大。魔擁有的能力,佛都擁有;而佛擁有的某些能力,魔卻沒有。例如:佛心善、行善,以身作則,魔就做不到。佛以正法教化大眾,魔也做不到。

  世人希求的財富、智慧、健康長壽,如果遵從佛的教誨,用正當的方法修學,一定有願必成,有求必應。如違背佛的教誨,用不正當的手段謀求,造作罪業,必定得不償失。縱然一時得到,也不能常保,不能長享,而且往往會有災難隨之而來。

  命運從哪裡來的?命運是自己所造善惡業的果報,自作自受。明瞭事實真相的人,無論享福還是受罪,心中都很平靜,不會怨天尤人。他看到別人榮華富貴,不會羨慕,也不會嫉妒,更不會破壞;他看到別人受苦受難,憐憫之心便會油然而生。

  佛菩薩教我們要安貧樂道,知足常樂。孔老夫子讚歎顏回是「一簞食,一瓢飲」,可是顏回之樂無人能比。他樂什麼?樂「道」,安貧樂道是聖賢之樂。心無貪、瞋、痴、慢,心境與虛空法界融成一體。凡夫豈能體會到這種境界?這是他學養的功夫,智慧的圓滿。

  讀書與學佛,就是要提高這個境界,在其中獲得真樂。沉迷於物質享受是假的樂,就像世人吸毒、打嗎啡一樣,不正常。正常的樂是覺悟、明理,了達事實真相。聖賢之樂,不在物質生活的豐富,而在心地清淨光明,遍照法界。所以,聖賢對眾生的幫助,主要是破迷開悟,從而離苦得樂。因為苦從迷來,樂從覺來。

  「見他色美,起心私之。」在現代社會,這種現象已經到了氾濫的程度。當今社會動亂頻繁,天災人禍,究其根源,這未嘗不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故《禮記•儀禮》云:「男女五歲不同席。」五歲的男孩和女孩,就不可坐在一起了。為什麼?防微杜漸。現在在一些資訊中,常看到十三歲到十五歲的女孩懷孕墮胎,比比皆是。

  《彙編》云:「佛言,人於世間,不犯他人婦女,心不念邪僻,從是得五善。」第一、他可以保住自己的財富。第二、他守本分,守規矩,不怕縣官。第三、心行正大光明,不畏於人。第四、命終得生天上,天女作婦。第五、從天上下生人間,多端正婦。前三種是當世的花報,後兩種是後世的果報。

  又云:「人於世間淫佚,犯他人婦女,從是得五惡。一家室不和,數亡錢財。」家和萬事興,家不和,必會敗亡。現代社會離婚率高,離婚就是家庭破散,給兒女造成嚴重的傷害,財產也會流失。「二畏縣官。」這是犯法的行為,要受法律的制裁。「三自欺欺人,身心不安。四死入太山地獄,受炮烙之刑,千萬億年才能出離。五出地獄後,墮畜生道,淫佚不避母子,亦無節度。」墮於此道,果報之悽慘、痛苦,說之不盡。

  這一段《彙編》的內容很豐富,說理舉事,引經據典,無非從最初一念處,喚醒痴迷,警誡世人。肉眼凡夫不能洞徹因緣果報,故《彙編》多番舉例,以事證理,令大眾曉了明白。現代人以為這是古人勸善之後詞,未必真有其事。其實,不妨看看古人的例子,再冷靜觀察現實社會,對照思惟,就能深信不疑,所言不虛。

  修行就是修正我們貪念的習氣,修正我們淫佚的行為。心行能得其正,則身心健康長壽。每個人都喜歡健康長壽,健康長壽的第一個因素是心地清淨。如何得清淨?「寡欲」就清淨了。色欲是「欲」中重要的一種。財、色、名、食、睡都要淡,愈淡愈好,愈淡身心愈健康。

  為何世尊教導我們要遠離「五葷」?是五種蔬菜,大蒜、小蒜(我們叫蕎頭),韭菜、蔥、興渠,興渠過去中國沒有,現在我們叫洋蔥。因為這些食物對生理有刺激作用。熟吃會引起性衝動,生吃會引起肝火旺,易發脾氣。因此,佛制禁食,意在防微杜漸。

  「負他貨財,願他身死。」「負」是欠的意思。凡是向人借器物、錢財,無償還的意願,即屬此類,此屬偷盜業行。借而不想還,這樣的心態後果不堪設想。以偷盜的心,怎麼能發財?怎麼能過幸福的生活?

  佛法講「不與而取謂之盜」,凡是有主之物,未經主人同意,無論用什麼手段得到,即犯盜戒。若借人財物,不想歸還,還希望別人早死,罪過就更大了。有此心行的人,來生必墮惡道。世人眼光短淺,只見現前小利,不知後患無窮。

  三惡道的業因是「貪、瞋、痴」。佛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目的就是不墮惡道,因為三惡道易入而難出!

  一個人要守住「人」的根本,就能不失人身。佛法講五戒:「殺、盜、淫、妄、酒」,儒家講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做人的根本。

  我們這一次到人道來,相當不幸,因為社會環境不好,沒有人教導我們。古人重視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縱然古人念書的機會比較少,很多父母不識字,但是他們受到社會教育的薰陶,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為兒女做好榜樣。

  五倫,是人與人的關係。五常,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仁」,講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待任何人,都要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義」,盡義務,為社會、為他人服務,不求報償。「禮」指有分寸,有節制,自卑而尊人。「智」指理智,不感情用事。「信」指信用,人無信不立。

  現代科學技術發達,物質文明有了大幅度的進步,可是人們的精神文明並未與物質文明相配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紊亂了,倫理道德被人們疏忽,甚至被遺忘了。尤其,現代社會提倡競爭,「仁、義、禮、智、信」都不講了。

  我們與人相處,如果有恩,希望再加厚;如果有怨,要化解;自己欠人家的債,歡歡喜喜去償還;別人欠自己的債,一筆勾消。常常存這種心,就是好心;常常行這些事,就是好事。如果別人有恩於自己,一旦他有小小不如意,就忘恩負義;如果別人有怨於自己,就念念在懷,總想報復;欠別人的債,不想還;別人欠自己的債,想盡方法催討。以上這些都是造罪業,果報必定在三途。

  人與人之間,絕沒有誰佔便宜,也絕沒有誰吃虧。你佔他人的便宜,將來要還債,欠命的償命,欠債的還錢。真正修行人不與任何人有債務上的糾紛。別人欠自己的債,不要他還。如果要他還,來生還要向他討債。自己欠別人的債,要趕快還清。冤親債主不來刁難,菩提道上就少障礙,往生就走得瀟灑、自在。

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

  「干求不遂,便生咒恨。」《彙編》云:「干求指一切大小之事,凡有干懇求託於人者皆是。」「不遂」指沒有達到目的。求人幫助,對方沒有滿足他的願望,於是他就憎恨、詛咒對方。

  又云:「君子達理安命,豈肯向人干求。」明理的人縱然一生窮困潦倒,也不會去求人。他知道這是自作自受,安心隨緣,樂天知命。縱然出於不得已而求人,別人肯幫助,則心存感激;不能幫助,也絕無有怨恨之心。

  「見他失便,便說他過。」「失便」指人遭遇到困難、挫折、失意之時。世人往往在這時,談論他的種種過失,其中多數是無中生有,是猜測、推想,是冤枉人。

  《彙編》云:「天下之事境,本來敗易而成難。」好事多磨,成就非常不容易。我們仔細觀察社會現象,乃至細心回顧自己一生的遭遇,確實是「事難成」。即使是好事,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事,也未必能成就!為什麼?這關乎自己的業障,也關乎眾生的福報。如果眾生沒有福報,事情就很容易被破壞。南宋的岳飛盡忠報國,為國家、為民族,還要遭受秦檜、宋高宗殺害,這是最明顯的好事多磨!

  二十五史中,每部都有「隱逸志」,專門記載因不得志而隱居山林的志士仁人。他們不是不願意出山,不是不願意為社會、國家做事,而是沒有機會。有的人剛剛出仕,就被別人壓抑,障緣太多,不得已而退居山林。他們有學問、有道德,但不得志。他們能安分,不會為非作歹,因為他們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眾生。他們懂得修心養性,將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有緣則可兼善天下,無緣則獨善其身。

  我這一生的遭遇,又何嘗不如是!若無得力的護法護持,也只有隱居,終生一事無成,對社會、對佛教不可能有貢獻。所以,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的功德許多倍。我相信,還有很多能弘法的佛門龍象,比我能力強,比我智慧高。但是,由於沒有遇到得力的護法而一籌莫展,不能發揮所長。

  我每到一個地方,都勸導四眾同修要做護法。佛法能否常住在世間,能否利益廣大眾生,完全在護法。弘法的人無論多麼有能力、有德行、有學問、有智慧,如果沒有一位得力的護法,也必定無所作為,默默無聞。

  發心弘法者,一定要尊重護法,要結法緣。如果自以為是,貢高我慢,目中無人,就把法緣斷掉了。而無人護持,自己無論多麼有能力,也無法發揮。

  護法猶如校長,弘法法師只是教員。校長要有慧眼,要能鑒識一位好的教師,將他聘請他來幫助你弘法利生。如果四眾同修都有這樣的共識,都能互助合作、互相尊重,正法就能久住世間。

  「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體相不具」指殘障人士。他們已經很不幸了,我們應當幫助、扶持他們。有的人不但不幫助、不扶持,反而譏笑他們,這種罪業很重。譏笑他們的人,將來必定得「體相不具」的報應。誰能保證自己的身體不會受到傷害呢?

  「自求多福」都在這一生。唯有真覺悟,真回頭,放棄自己的成見,隨順佛陀的教誨,才是真正有智慧、有福德,前途才會一片光明。如果一味隨順自己的成見,前途必定一片黑暗。

  「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此過失大多出於嫉妒心態。障礙他人,雖可得一時快意,但將來的果報苦不堪言。我們所犯的種種過失,自己往往不自覺、不自知。世尊大慈大悲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一一為我們說明。這部經是末法時期的「救命經」,經文不長,要視為戒本,至少每半個月要念一遍,常常反省!

  改過一定要落實,過去我障礙別人弘法,現在就要幫助一切人弘法利生。過去,見他人才能可稱,總是極力貶抑他。現在,反過來讚歎他,請轉法輪,請佛住世,盡心盡力護持他,這才是真懺悔、真回頭。

埋蠱厭人。用藥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

  「埋蠱厭人。」這種事,我少年時,在湖南、貴州讀書常常聽說。在帝王專制時代,這是犯法的行為。「蠱」聽說有很多種,大概都是毒蛇、蜘蛛、蠍子等類。古大德告訴我們,凡是蓄意養蠱,放蠱害人,都有很深的過失。他為什麼要放蠱害人?據說蠱毒養到一定的階段,如果不害別人,就會反過來傷自己,所以不害人就害自己,有什麼好處?

  從廣義上講,凡是損人不利己的事,都屬於此句講的範圍。損人利己的事,尚且不可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更不應做。

  「用藥殺樹。」這就是傷慈悲心,而且如果沒有正當的理由而過度伐樹,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

  從前,出家人住山,搭茅篷時,要在砍樹的前三天,為樹神誦經、念咒,給他祝福,請樹神遷移。一般來說,樹木超過一人高,就有樹神。何謂樹神?神祗依附於樹;依附花草的神祗,是花神。特別喜歡樹木、花草的人,死後仍不願離開,就變成花神、樹神,所謂「精靈」附在這些植物上。這些植物就是他們的「家」,如果毀壞他的居所,也會使他生煩惱,所以必須預先通報他,誦經、超度、結緣請他遷移,另選擇安居處。這些事情絕不是迷信,凡夫見不到、聽不到,諸佛菩薩心地清淨能見到、聽到。佛教我們如是做,肯定有其道理,肯定對我們有益。

  佛菩薩、古聖先賢教我們「仁民愛物」,無非是啟發我們的愛心,培養我們的愛心而已。戒經說:「清淨比丘,不踏生草。」對花草樹木都要愛護,非不得已,絕不可傷害。一個連一草一木都愛護的人,怎麼會不愛他人?怎麼會不愛動物?怎麼會傷害他人?人生活在愛的世界裡,是真正的幸福。

  新加坡的許哲居士,她一生就是生活在「愛」的世界裡,幸福美滿。一九00年出生,到今年二000年,正是一百零一歲,看她的模樣不像百歲之人。身體和年輕人一樣,她還能翻觔斗,牙齒只掉了一顆,視力很好,天天看書不用戴眼鏡,耳聰目明,反應敏捷。她自稱「年輕人」,是名副其實!現在,每天仍做義工,每個星期還教幾堂靜坐課。

  她一生心地清淨,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我問:「妳看到一些不好的事情,看到惡人,有沒有感受?」她說:「沒有感受,見如不見,就像我們走在馬路上,看見過往的行人一樣。」這是心中不落印象。

  同修問她:「妳會不會生氣?」

  她說:「不會!一生沒有發過脾氣,沒有生過氣。」她告訴我們:「發怒一分鐘,身體所受的傷害,需要三天才能恢復。」

  人的身體、心情與大自然融成一片,是真正的養生之道。七情五欲擾亂自然,擾亂人體。七情是「喜、怒、哀、懼、愛、惡、欲」,就是佛法講的「貪、瞋、痴、慢」。其中最嚴重的,破壞力最大的是瞋恨、發怒。李炳南老師曾說,中國醫學的根本典籍《黃帝內經•靈樞》講到,人的正常壽命應當是兩百歲,活不到兩百歲,是自己的煩惱把身體糟蹋了。

  永遠生活在大慈悲境界的人,不老、不衰、不迷、不邪、不染,這是究竟圓滿殊勝的功德,是真實的快樂。凡夫正好相反,被人讚歎幾句,就歡喜得不得了;聽見幾句不順耳的話,就要生氣好幾天。

  許哲居士的生活非常簡單,一天只吃一餐,回歸自然,油、鹽、醬、醋等一切調味品,統統不要,最多用水煮熟。她不是沒有錢,供養她的人很多。她說:「別人給我這麼多錢,是要我替他們做好事,替他們修福,自己不能用。」她又說:「世間還有很多人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我如果做一件新衣服來穿,打扮自己,穿得漂亮,怎麼對得起他們呢?」她的愛心是真誠的,絕不是虛假的,她生活得那樣節儉,看起來似乎很清苦,但她是世間第一快樂的人。

  她的房間整理得乾乾淨淨、簡簡單單,沒有什麼陳設,桌上放了一張照片,床頭放了一張照片,都是她母親的照片,可知她是孝女。孝親必定尊師,孝親尊師必定友愛一切眾生。

  所以,她一百零一歲的高齡,不必他人照顧,反而去幫助、照護貧困的人家。有的人家沒有錢繳房租或水電費,她去幫忙繳。有的人家沒有吃的,她就去送米。她的屋裡堆著二、三十包米,是別人送給她的,她都拿去布施。她建了十幾座養老院。她一生的工作,就是照顧老人、病人。依佛法講,她行「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從她的事蹟,我們得到了證明。

  我們天天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我們自己尚未做到,她已經做到了。她雖然沒有受過三皈、五戒,然而依佛法三福、六和、六度、十善的標準,每一項都可以打滿分。

  我們如果真正接受佛法,依教奉行,也能有她那樣的成就,也能像她那樣生活得真正幸福美滿。

  她一生中,心中只有「愛」。

  我們問她:「妳到底信什麼宗教?」

  她說:「我信『愛』的宗教。」

  這話很有道理,「愛」的宗教,把所有宗教都包括了。言語簡單,意味無盡!

  「恚怒師傅,抵觸父兄。」「恚」是內心憎恨;「怒」是表現在外。《彙編》云:「此是因教責而恚怒之也。古人事師之道,無犯無隱。凡有所教,皆當虛心和氣以受之。何可恚怒乎?恚怒者,必是薄德無福之人也。」「恚怒師傅」是指老師教訓學生,學生不服。與前之「慢其先生」不同,慢是輕慢,沒有把老師看在眼裡。

  現代社會,兒女不孝父母,學生不敬師長,已經形成社會風氣。處在這樣的社會,要做一個抉擇:「自己要不要在道業上有所成就?」如果希望自己在道業上有所成就,就要遵循古德的教誨;如果自己不想在道業上有所成就,盡可以隨順世風。

  老師有所責備時,如果認為老師講錯了,古人有涵養,無犯無隱,表示我們涵養不夠,可以向老師請教,請老師解釋。老師畢竟比我們年長,學識、閱歷比我們豐富,對問題看得深、看得遠。

  當初,我親近李炳南老師,追隨他老人家的學生很多,他對學生的教誨有區別。對於肯接受責備的學生,李老師的責備、教訓就多。如果學生表現出不太願意接受的樣子,老師從此不再教訓他。即使他有過失,老師也不再說。正如印光大師所說的,學生有一分誠敬心,教他一分;有兩分誠敬心,教他兩分;沒有誠敬心,老師就不教。上課、講學時,雖讓他旁聽,但絕不把他做為教學的對象。其實,學生恚怒師父,只能使自己蒙受損失。

  「恚怒師傅,抵觸父兄」,這是違背佛法的根本。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法教學從這裡開始,也到這裡圓滿。成佛就是孝親尊師達到究竟圓滿。佛教講什麼?孝、敬而已。學佛學什麼?學孝,學敬。不孝,不敬,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俱不可能成就。

  我們要尊師重道,知恩報恩,念念不忘。我們能認識佛法,理解佛法,修學佛法,得益於老師的教導。我們要挽救這個社會,一定要對症下藥。人們忘恩負義,我們就提倡知恩報恩。人們輕慢、恚怒師父,我們就對老師特別恭敬。人們不孝父母,牴觸父兄,我們就特別孝順。我們這樣做給世人看,就是「為人演說」。

  古人說:「父兄五倫之首,孝悌人道之先。」縱然父母、師長有偏愛、不公平,我們也要和顏悅色的承事受教。「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世出世法,求學受益多少,與尊敬老師的程度成正比例,不敬師長的人修學絕不會有成就。

  《彙編》列舉了不少事證,很感動人,不要看作神話,應當細讀審思!「明汪會道,性穎悟。書過目輒成誦,八歲能文。然事師傅則傲慢異常,稍拂意則背師怒詈。一日獨坐書齋,忽呵欠,口中躍出一鬼。指生曰:汝本大魁天下,因汝恚怒師傅,上帝削去祿籍,吾亦從此去矣。言訖不見。尋翻故篇,茫然不識一字。」明朝的汪會道很聰明,天賦好,書讀一遍就能背誦,八歲就能寫文章。「詈」是罵,他背後罵老師。一日獨坐書齋,忽呵欠,口中躍出一鬼,鬼指著他說:「你本來可以考中狀元,因為恚怒師傅,上帝把你的功名勾消了。」之後,他連字都不認識了。《彙編》亦有列舉幾則恭敬承事老師、接受教誨的故事,他們後來都學有所成。

  「強取強求,好侵好奪。」「強」是勉強的意思。《彙編》云:「分所不當得,而必欲得之,謂之強。」「分」指本分。對不應當得到的財富、地位等利益,千方百計去求取,都稱為「強」。

  其實,這不合乎因果定律。命中沒有的,如果真的得到了,因果定律就被推翻了。佛菩薩、世出世間的賢聖,一切宗教的神聖,無一不闡揚因果的真理。古今中外,強求的人太多了。一百個強求的人,真正能得到的,不過一、兩個而已。他們縱然「奪」得,也不過是把命中本有的,提前拿到手而已。「分所不當得」,指他現前的時節因緣尚未成熟,他偏要在此時爭取。凡是能拿到的,依舊是命中本有的。諺語說:「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彙編》又云:「以人供我曰取,以我干人曰求。」別人供養我,稱為「取」;我求助於別人,稱為「求」。二者都不能勉強,應該隨緣隨分。

  又云:「以詭計暗取曰侵,以勢明取曰奪。如此得來,自難消受,將必并其本有者而失之矣。」以陰謀、詭詐、欺騙而得到的,稱為「侵」;以勢力、權力、地位,明目張膽的搶擄,稱為「奪」。這些事古今中外都有,尤其在現代社會,幾乎成為普遍的風氣,強取強求,能侵能奪的人,社會上反而尊之為英雄好漢。殊不知,他奪取、佔有只是一時,能享受幾天?他的禍患就在後面。人們能看得到的禍患,僅是現報,果報在地獄、餓鬼、畜生。世人實在迷惑顛倒,不知因果之可畏!

  又云:「鄭瑄曰。余觀錢之為物,人所共愛,勢所必爭。」「錢」屬於會意字,一邊是「金」,另一邊是兩個「戈」,戈是武器,兩個戈表示互相爭鬥,「為了財富而爭鬥」。可見,貪「錢」之心是禍害。

  中國古人留給後世子孫真正的財富是智慧、經驗、教訓,表現在文字符號之中。現代人缺少智慧,這些智慧符號即使擺在面前,也看不出其中的含義,依舊迷惑顛倒!有鑑於此,印光大師極力提倡因果教育,幫助大眾認識因果的道理與事實真相,辨別邪正是非,破迷開悟。

  侵與奪的惡行惡業,源於錯誤觀念-我執。我執不去除,無論怎樣用功修學,依然在六道中流轉,永無出期。「我執」是由一個根深柢固的錯誤觀念造成的,六道凡夫起心動念,都執著自己的「身相」,以為是「我」。如果說:身不是我,那麼「我」在哪裡?「我」又是什麼?我們必須把這個謎底揭開,找到「真我」。

  宗門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真我。身體是我所,不是我。眼、耳、鼻、舌、身是物質,意是精神。一位西方哲學家說「我思故我在」,他已經知道物質裡沒有我,認為能思惟、想像的是我。其實,他依然錯了。思惟是什麼?我的思惟、我的想像還是屬於我所,不是我。從物質、精神現象之中,都找不到我。物質、精神都是屬於我所有的,是「我所」,而不是「我」。

  唯有不執著「我所」,「我」就現前,真相就顯露了。我的手,我的腳,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身體;擴展到身外,我的家庭,我的父母,我的兄弟,我的朋友,我的城市,我的國家,我的世界;再擴展,我的虛空。凡夫就是在「我的」之中迷失了,覺悟之後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就是「我」。唯有不執著「我所」,「我」就現前,真相就顯露了。

  「身體」不是我,而是我所,就像自己的衣服一樣,衣服髒了,脫掉換一件;身體壞了,同樣可以丟棄,換一個新的。所以,真正的「我」,沒有生死,捨身受生,就像換衣服一樣。如果勤修善法,將來換新身體愈換愈好,愈換愈殊勝;若多行惡事,愈換愈差,一世不如一世。人身如果換成畜生身,就低了一級了;如果換成鬼身,就更低了。

  佛法講「常樂我淨」,「我」是什麼意思?佛經的解釋很多,通常講八種含義,其中最重要的是「主宰」和「自在」。

  其他宗教家們認為「真我」只有一個,稱之為「造物主」、「神」、「聖」,佛教稱之為「自性」、「法身」。從「我」變現出無量無邊一切眾生,虛空法界都是我所變現的。既然我所是從我變現的,我與我所是「一」,一切諸法怎麼會不平等?但是佛說:「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無」是無妄想、分別、執著,唯有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真相才會現前。真的「我」是什麼?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

  若以三德講,法身是我之體,般若是我之相,解脫是我之用。以三身講,法身是我之體,報身是我之相,應化身是我之用。惠能大師說:「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如果落在「法、報、應」三身中,分別有三身,執著有三身,是迷而不覺。覺悟的人,三身是一身,一而三,三而一,言說有「三」,事實是「一」。一是「我」,三是「我的」。

  突破這個關口瓶頸之後,才能真正「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到底有沒有?有。「我相」,眾生誤會身是我。「人相」,指與自己相對待的一切有情眾生。「眾生相」,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諸法皆是緣生,緣生法即是眾生。「壽者相」是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所以,四相包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法,而這些法相都是因緣生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有沒有障礙?沒有障礙。不但理無礙、事無礙,實際上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障礙從哪裡來的?從執著來的。四相明顯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與四相是一體,是一不是二。如果執著這些相,在法相、法性上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著相。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是沒有四相的妄想,沒有四相的分別,沒有四相的執著。果真能離四相,法身、般若、解脫就現前了,這就是破迷開悟,轉凡成聖。

  佛法教學講求「悟處」,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有沒有悟處?如果我們沒有做功夫,就沒有悟處。什麼是功夫?放下分別、執著是功夫。看破是真學問、真智慧,放下是真功夫。看破,就是真正認知:這個身體是「我的」工具,為我的家庭,為我的國家,為我的世界,為我的一切眾生,為他們服務的工具。

  「我的」,有能、有所,仍是第二義,不是第一義。把「的」字除去,就是第一義了。「我」這個工具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的。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我」。總之,「身」不是我,而是工具,是我為眾生服務的一個工具。什麼是「我」?虛空法界是我,一切眾生是我。用「身」這個工具來成就「我」,服務於「我」。

  法身、般若、解脫,法身、報身、應化身,是自性本具的德能。《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法身,智慧是般若,德相是解脫。依三身而言,如來是法身,般若是報身,解脫是應化身。一切眾生皆有三身,「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凡夫一切都具足,只是現在迷而不覺,一旦覺悟,他與諸佛如來沒有差別。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誰看破了,誰就破迷開悟,轉凡成聖,真是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如果這一關不突破,既不能自度,也不能度人。如果把這關突破了,無量智慧、無量德能應念而生,得大自在。

  要想悟入,從何處下手?放棄自私自利,放棄名聞利養,放棄貪、瞋、痴、慢,一心一意為一切眾生服務,只要看到眾生有需要,就盡心盡力去幫助。用什麼態度幫助眾生?眾生是主人,自己是僕人。一個人如果能以孝順心、恭敬心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他就是佛菩薩再來。

  關鍵就在放下,放下就突破了。之後,要以真誠的慈悲,十二萬分的熱忱,為社會大眾服務。放下絕不是消極,而是更積極。如果消極了,仍未悟入,而是誤會。悟入之人必定積極,誤會之人才會消極。

  所以,迷時,業力作主;悟時,願力作主。業力作主時,以「身」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願力作主時,利用「身」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一個人如果覺悟了,就是佛法講的「乘願再來」。迷時,對於事實真相茫然無知;悟時,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既然在這個「身相」中,「我」確實不可得,那麼何必為這個「不可得」的身相,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呢?一個人如果覺悟了,自然會轉惡為善。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師開示:專仗佛力加持

  吾人在生死輪迴中久經長劫,所造惡業,無量無邊。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滅盡煩惱惑業,以了生脫死,其難逾於登天。若能信佛所說之淨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業力大,業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顆沙子,入水即沈,縱有數千萬斤石,裝於大火輪船中,即可不沈而運於他處,以隨意使用也。石喻眾生之業力深重,大火輪喻彌陀之慈力廣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縱令煩惱惑業斷得只有一絲毫,亦不能了,喻如極小之沙子,亦必沈於水中,決不能自己出於水外。


  答疑解惑

問:三資糧第一是信,信自己念佛能成佛。如《要解》云:「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但是,有時很有自信又會顯得很自傲、很自大,請問如何解釋?

答:傲慢是煩惱,在信心當中還夾雜著煩惱,信心不清淨。能否往生,要看你的福報,若臨命終時還能提起佛號,就能往生;若臨命終時煩惱現前,佛號提不起來,就不能往生。如何不夾雜煩惱?謙虛。我自信念佛能成佛,我信我能成佛。大地一切眾生也都是佛,而我們不知道,反而對佛生傲慢心,這是大錯特錯!佛眼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唯我一人是凡夫,這是學佛人應有的態度。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說明了這個道理。善財沒有同學,除自己之外,個個都是諸佛菩薩示現的,這個理很深。為何說確實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一念心性所現,一念心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現的就是佛。

  所以,凡夫是自己一人,除自己之外,其他決定是諸佛如來示現的。看見他造罪,他是示現的,不是真的;我們用此眼光、心態來看,決定正確。他是否真造罪、真墮地獄,不見得。一切諸佛在度我,是我不認識,我們周邊哪個不是諸佛如來、哪個不是法身大士!有這樣良好的心態去修學,一生決定圓成佛道。所以,善財童子一生能成佛,我們一生不能成佛,就是將諸佛如來都看作凡夫,自以為了不起。要把觀念轉過來,一切諸佛、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給我看的,有示現正面的,有示現反面的;正面的教我學習,反面的讓我警惕,這是做學生的態度。

  孔老夫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一個自己,一個善,一個惡,這是三人。「善」是我的老師,「惡」也是我的老師。善教我要模仿,惡要警惕;佛是我的老師,魔也是我的老師。我能禁得起折磨、考驗,沒有一個不是老師、不是善知識、不是佛菩薩。如此很有自信的修學,自傲、自大就沒有了。若有自傲、自大,你還是把諸佛如來看作凡夫,你還是不能成佛,這一點要特別留意。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是清淨;還有自大傲慢就不清淨,念佛就不是淨念。覺明妙行菩薩講得更清楚,「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淨念相繼。不懷疑、不夾雜是淨,不間斷是相繼,如此念佛才會有成就。

問:《無量壽經》第三十四品「心得開明」,請問「實當念佛」是否為因?「截斷狐疑」等等是否為果?

答:這樣也能講的通。實在講,這兩句話是世尊苦口婆心勸導我們。「實」是實實在在,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實實在在應當念佛,「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截斷狐疑」就是決定不能懷疑,懷疑就產生障礙,念佛不能往生,這一生空過多可惜!

問:《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都是第一,但是《無量壽經》對治現世人迷惑顛倒較具效力,猶如《彌陀經》是禪,《無量壽經》是淨。請問如是理解對否?

答:不要這樣去分,這樣又夾雜、懷疑了,把自己搞亂了。說禪一切都是禪,說淨一切都是淨,不要這個是禪、那個是淨,結果禪也不禪,淨也不淨,全搞錯了。

問:請問如何理解極樂世界永無人滿之患?

答:不要操這個心,這個道理太深了,我們一般人很難理解。極樂世界是法性土,若你能理解法性,這個疑問就沒有了。法性不容易懂,長時間聽經,你慢慢就會領會到。法性沒有大小,沒有多少,超越數量。法相有數量,法性沒有數量。從相上來說,學校從來沒有人滿之患,因為年年有畢業的,年年又有新生來。極樂世界也如此,到那邊上學讀書,畢業之後,倒駕慈航回來度眾生。天天有畢業的,天天有新生來,所以沒有人滿之患。這是方便說。

問:炒股票算不算正業?

答:正業還是念佛。若是增長貪瞋痴的,就不是正業。炒股票賺了錢,很開心、很歡喜;賠了錢,憂悲煩惱,這就不是正業。真正過佛菩薩生活之人,能吃得飽,穿得暖,有一個小房子遮蔽風雨,足矣!天天念佛,天天與諸佛菩薩接近,這多自在、多幸福!

問:請問達拉斯佛教會護法委員會要如何與師父配合,安排聯繫請法師應美加各淨宗學會邀請弘法?

答:這是一件好事情。我在這些年修學,對於深入經藏、深解義趣之重要,有很深的體會,也真正明白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的大恩大德。

  凡夫不知道修行,修行人功夫不得力,可說都是聽經太少,正念少而邪念多,淨念少而妄念多,所以功夫不得力,修學不能成就。可見經典之研究討論,在佛法教學上是何等重要,我們疏忽了這一層,這是我們的過失。

  我過去在台中求學,這十年之中,每星期有三次可以親近老師,聽老師教誨,一次聽講經,一次聽教學,一次聽講解古文。我們同學當中,每星期有一次研究討論,十年沒有間斷。

  若在道場裡,研究討論應當每天舉行,每天兩小時,一小時看錄影帶,另一小時研究討論。研究討論的綱領,可以採取「內典研學要領」,依照裡面的十個綱目逐條討論。若每天有兩小時鍥而不捨,一定有很快速的長進,對於提高正念、淨念,會有很大的幫助。自然妄想、邪念少,不但在修學上,功夫會得力,在生活上也會得法喜充滿,也不容易犯過失,這一點很要緊。至於修行應如何用功?教理通達,這些問題自然解決,所以深入與深解比什麼都重要。

  成立「護法會」很好,護持是很要緊的事,法師縱然有德行、有學問,若沒有得力的護持,也無能為力。我能講經,我也歡喜講經,若得不到韓館長三十年的護持,也沒有今天的成就,可見護持多麼重要。過去,我在香港講經,有雷太太護持,雷太太往生之後,就沒有人邀請了。韓館長往生了,接著有新加坡的李木源居士大力護持佛法,培訓弘法人才,這個護持就更圓滿、更徹底了。護法往往只是一個人。香港能恢復講經,也是一位雷居士發心護持,租借道場,邀集大眾,安排一切雜務,使我們每個月有三天的時間,在香港宣講《四十華嚴》。諸位真正發心護持,請法師去弘法決定沒有問題,我們歡喜並協助。

問:何謂滿分二嚴身?

答:滿是圓滿,不是一部分,所以稱為「滿分」。譬如受五戒,五戒全受就是滿分;若只受一戒、二戒,就是少分;能受三戒、四戒稱為多分。「二」是指福德、智慧。「皈依佛,二足尊」,佛是滿分的智慧、福德,清淨莊嚴;「嚴」是莊嚴。「滿分二嚴身」是對佛的讚歎,我們應當要學習,至少我們也應有少分二嚴身;菩薩是多分二嚴身,如來果地才是滿分二嚴身。

問:在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常有小疑問,沒有善知識開導,所以疑慮愈來愈多,請問應如何解決,是否該求佛菩薩感應開示?

答:沒有必要,這些疑慮都是妄想、邪念,把它統統放下,一心念佛就好。若有機緣,遇到善知識可以向他請教;遇不到沒有關係,老實念佛就好。問題多就是不老實,老實人沒有問題。念佛念到功夫得力,聽經能深解義趣,這些問題自然都消除了,所以讀經、念佛可以幫助你。

問:為了不掃興,而陪朋友去賭博,請問是否犯戒?希望中六合彩為佛教事業捐款,是否如法?

答:為了人情去賭博,確實是錯誤。古德常教我們,不把佛事當人情。你要是有能力把這些賭博的朋友,統統轉過來學佛,這是你的善巧方便,是你度眾生的一套本事,這可以。若你度不了他,就決定不隨緣;能夠度得了,可以隨緣,這是四攝法裡的「同事攝」。怕的是你度不了他,反而被他度了,這就壞了,所以最好不陪朋友做這些事情。

  希望中六合彩來幫助佛教,這是妄想,佛教的事業自然有佛菩薩加持。念佛希求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有這個妄想夾雜其中,你的功夫不能成就。我們有信心、願心,佛菩薩自然加持。達拉斯這個道場是佛菩薩建立的,我們沒有向外化緣,也沒有希望中六合彩來建道場。所以,清淨心自然就有感應,只要我們用真誠心,所謂「誠則靈」。

問:平常工作中,偶爾不知不覺的提起佛號,但是在專修念佛時就有很多妄想,請問此現象是否修行混亂,應該如何調整?

答:這個問題很好。這是你在修學時,意志不能集中,才會發生這種現象。日常工作不知不覺會提起佛號,這說明你心裡還是有佛。與大眾共修時,心定不下來,是你妄想、習氣還很重,尤其是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誘惑,從此地可以看得出來。你自己要認真、努力,放下萬緣,功夫成片是可以得到的。

問:古德教我們要愛惜字紙,可是現在廣告報紙氾濫,而且登的也不是從前文以載道的道德禮儀之言,請問可否再拿來利用包東西、擦玻璃?若不行,再用新紙,是否符合環保精神?

答:這個問題很現實。以前的字紙確實是文以載道,非常珍貴,我們要愛惜,不能任意糟蹋,這屬於積功累德。可是現在確實不一樣。若你在報章雜誌上看到,有益於世道人心的這些文字,可以剪下來,不是這一類的文字就沒必要,拿去擦桌子、包東西都可以。但是不要包吃的東西,因為報紙油墨有污染。我們要通權達變,現在的生活環境與古代不同。

問:別人對我們有誤解,請問該不該去解釋?因為保持沉默好像是默認。

答:沉默跟默認不一樣,沉默是不與理會,事實讓時間去證明。佛對於別人的一切誤會、毀謗,一概置之不理,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時間久了,事情自然澄清,這不是默認。古代的讀書人、聖賢人,聽人家說他的過失,有一個很好的態度,就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若自己真有這個過失則稱謝,因為自己有過失,往往不知道。若自己沒有這個過失,則用沉默來答覆他。一切誤會、謠言就可以置之不理,讓事實答覆他,不要用言語答辯,這是很笨拙的方法。

問:請問為何跟念佛機念佛時妄念少,跟大眾共修,敲法器有快慢、音調變化時,妄念反而特別多?

答:各人根性不相同,若你跟念佛機念佛,功夫得力,妄念少,你就一直跟念佛機念,對你有好處。在大眾當中念佛,可以隨喜結緣,做法會的影響眾,這是一件功德。法會人多,能使初學人生起信心,生歡喜心。法會中不要計較,隨緣與大眾結緣就好。

  修學一定要懂得做一個轉變,這是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第一、轉惡為善,第二、轉迷成悟,第三、轉凡成聖。轉惡為善,我們在六道裡決定不失人身,不會墮三惡道;轉迷成悟,你就是菩薩,你就能行菩薩道,你的知見正、行為正;轉凡成聖,就是證果了。這件事情困難,但是我們走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門路來證果,每個人都有希望。而障礙是因為你有妄想、執著,所以妄想、執著、分別放下得愈多愈好,徹底放下就是法身大士。凡夫跟佛菩薩不同之處,就是諸佛菩薩放下,凡夫不肯放下,差別在此地。這是我們要反省、明白,要認真努力去做的。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4-0328) 


  淨空法師講經訊息

◎淨空法師於香港時間2005年7月2日起續講《華嚴經》。網上現場直播,詳細時間請參考澳洲淨宗學院網站


  法寶流通

◎淨空法師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 淨空法師講演帶及法寶,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  amtbhk1@budaedu.org.hk

◎各地欲索取淨空法師電腦專用講經CD片(rm、mp3),請寫e-mail至:  sutra_china@mail.hongkong.com;詳細目錄及索取需知請至:  http://members.tripod.com/lotus118/newpage5.htmhttp://www.budaedu.org.hk/

◎若欲了解相關兒童讀經訊息,可至「大方廣網站」、「中華少兒讀經網站」。

◎德育故事及太上感應篇之動畫片,請至「妙音動畫」。


  信息交流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amtb@amtb.org.tw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amtb@amtb.org.tw

說明:所有問題的產生都源於聽經聞法不夠透徹,時間不夠長久,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聽經、讀經,所有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答案自在其中。「淨空法師專集網站」也陸續將淨空法師所回覆過的問題,刊在「年度問答」「分類問答」中,並加以分類整理,或者至網站的「全文檢索」去搜尋。所以,同修們有學佛上的問題時,請先參考此分類中的問題,或許您的問題已經有其他同修問過了,希望您從問答的分類中,能找到解決的方法。若無法找尋到解答,請再將問題傳到amtb@amtb.org.tw,我們會彙整同修們的來信,並敬呈 淨空法師。但回覆時間不定,需待淨空法師有時間時,開闢一個「學佛問答」時段,專為同修們解答,也會陸續刊登於「答疑解惑」一欄中。阿彌陀佛!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成立緣起:我們常常收到各地網路同修來信,皆言及雖有心學佛,卻不知從何學起,應如何聽經學習。又 淨空老和尚的講演有大小性相,各個宗派的經論典籍,法海深廣,初學者不知修學之次第,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以故學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終惰,退悔初心,實為可惜!今「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成立,正是針對上述緣由,將現有網路的文字(教材)與影音(講演畫面)合為一體,如同「網路電視台」,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於學佛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修學環境。網路學院一切課程之排列,皆是以 淨空老和尚為「澳洲淨宗學院」所訂之課程,從初級到高級,從專科到本科的修學次第,也是為實現「澳洲淨宗學院」將來能真正達到遠距教學的前哨站。今日社會是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揚妙法,闡釋正教,令佛法傳遞無遠弗屆,才將進一步利益更多學人,將般若文海遍及環宇,使一切有緣眾生得佛正法薰習之機會。若有心想修學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參觀訪問。

淨空法師英文網站」網址為http://www.chinkung.org/,此網站主要以配合 淨空法師的和平之旅,同時接引國外眾生認識佛教。提供 淨空法師多元文化理念及國際參訪等及時相關資訊,並以和平之旅為主軸,擺脫宗教色彩。敬請諸位同修將此網址廣為流通給外國同修,讓他們更有機緣認識佛教,功德無量!

淨空法師專集大陸鏡像站」網址為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記憶。大陸地區同修可以就近訪問這個網站,現已全面改為簡體版。若同修於瀏覽中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告知,請至amtb@amtb.org.tw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陀教育雜誌由華藏淨宗學會網路講記組恭製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1號2樓
電話 : (8862) 2754-7178
e-mail: amtb@amtb.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