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0.10.7  星期六  VOL.18


 

世事萬變,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忿怒之發,不僅有害身體,且傷精神,令人灰心短氣,甚至瘋痴。因此,學佛就顯得很有意義,就是讓我離此苦惱之事,而享其真實永恆之樂。

 

卷首語
佛言祖語

 

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練心,常搜己過,那得工夫管他家屋裡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動。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聖像坐在堂中,終日無人亦如此,旛蓋鮮花簇擁亦如此;讚歎亦如此,毀謗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無事,時時刻刻體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處。

(盤山禪師法語)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18)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

這一段開示是本經的重要部分,不僅是本經的中心,也可說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的中心。釋迦牟尼佛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亦復如是,所謂是「佛佛道同」。由此可知,這段經文的重要性。

這段話我們修行的內容,講得非常清楚。我們修的是淨土,淨土從哪裡學?也要從十善業道學。《觀無量壽佛經》上,韋提希夫人遭遇家庭和國家的變故,痛不欲生,向世尊求教,有沒有好的生活環境,她想求生。世尊非常慈悲,將十方諸佛剎土變現在她的面前,讓她自己去選擇。她選擇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世尊對她的選擇非常讚歎。

她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是如何教她的,這個我們不能不留意。佛在沒有教她方法之前,先教她「淨業三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佛又告訴她,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諸佛所修的法門不相同,無量無邊的法門,都以淨業三福為根基,這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總綱領。而總綱領實際上就是前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法的修學從這裡開始,也在這裡圓滿,向下都是方便。如何圓滿這兩句?就是後面的九句,從「慈心不殺」往後都是方便,方便當中最重要的是「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道經》就是講解這兩句話,所以不懂得十善業道,孝親尊師是兩句空洞的口號,不能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淨業正因」。

特別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淨土,淨土如何能往生?心淨則佛土淨,心清淨了,身業清淨、語業清淨,三業都清淨。《無量壽經》一開端提出的修行綱領,也是「淨業三福」,教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與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完全相應。天天講是非、意見多多、批評別人,這不是修行人,更不是佛弟子。《無量壽經》教我們善護三業,要做到純善,從哪裡做起?就從這段經文做起。

「龍王當知」,娑竭羅龍王是本經的當機者,也是我們大家的代表。「娑竭羅」是梵語,意思是鹹海;鹹海水表我們的心不清淨。陸地上所有山川河流的水都流往大海,各個不同河流的水,就代表一切眾生不同的業,都匯集在大海,大海就是代表業海。『龍』代表變化,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念念不住,千變萬化。佛叫龍王當知,也就是叫我們、叫六道眾生當知。

「菩薩有一法」,『菩薩』,玄奘大師譯為「覺有情」。有情就是講十法界的有情眾生,有情眾生覺悟了,就稱作菩薩,所以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何謂覺悟?想離苦得樂,這個人就覺悟了。世間人哪一個不想離苦得樂?人人都想離苦得樂,但是他想錯了,把苦當作樂,把樂當作苦,這叫愚痴、迷惑。世間人以為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樂,殊不知這是苦的根源,享受的結果在三途,所謂是「刀口舐蜜」。真正覺悟之人,一定過佛菩薩的生活,就是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為眾生、為社會、為正法久住,斷惡修善,轉迷為悟,這是菩薩。

佛在此地告訴我們,菩薩有一個方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諸惡道』不僅是指三途六道,也包括十法界在其中。三途之苦,《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得最多、最清楚,而經中講得那些果報,我們要有警覺,如果不覺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它相應,果報決定不能避免。人間之苦,我們能親身感受到;天上雖然樂,有壞苦、有行苦;四聖法界有不能夠破無明、證法身之苦。只要是苦就是惡道,我們稱四聖法界還是惡道,因為它跟一真法界比就是惡道,跟六道比是善道。

「何等為一」,菩薩到底用哪一個法?「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善法』是一直貫到上面,「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何謂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這是我們修行的基礎,若沒有這個基礎,念佛修行就不必談了。『晝夜』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常念』是心裡真有,心善;『思惟』是起心動念,念頭善;『觀察』是言語造作,行為善;身語意無有不善,這才行。心裡還有自私自利是心不善,這是根本不善。人為什麼會造罪業?為什麼會造十惡?無非是為了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沒有別人,這是根本的錯誤。由此可知,凡夫迷,念念自私自利。

《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又云:「若菩薩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見是見解,起心動念,若還有這個想法、看法,就不是菩薩。真正覺悟的人「無我」,無我就是沒有自私自利;還有自私自利,這個人迷惑,沒有覺悟。凡夫有的時候聽經聞法,興起一念光明,一下覺悟了,可是第二個念頭又迷了,因此覺悟不能保持、延續。譬如我們在講堂裡聽經,好像是明白了,出去之後又迷惑了,禁不起外面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的誘惑,立刻就退轉了。所以,晝夜不間斷,才是菩薩。偶爾放個光,像閃電一樣,不起作用。雖不起作用,但無始劫來從來沒有放過光,這一放光雖然時間短暫,也相當可貴。

因此,我們一定要學心善、念頭善、行為善。從哪裡學起?從十善業道學起,決定不能有傷害眾生的念頭,不但不能殺,連令眾生生煩惱也不可以,這也等於是殺生。人的生命,有物質的身體,有精神的法身慧命,所以諸佛菩薩令一切眾生常生歡喜心,絕對不會令一切眾生生煩惱。令一切眾生生煩惱,這個人是魔,不是佛。有沒有可能是佛菩薩來考驗你的?有。佛菩薩考驗你,你通過這個考驗,你決定成就。像禪宗裡面的棒喝,這是禪宗教學的方法。你真有本事、真有智慧,一棒打下去能開悟,那真的叫方便。而魔也學會這個本事,魔是真的折磨你,不是考驗你。佛知道一聲喝斥、一板子打下去,你會開悟,明心見性;如果喝斥、打你不會開悟,佛絕對不用這個方法。魔學佛菩薩這個方式,害一切眾生,還美其名說「我成就你」。我們對佛與魔要有能力辨別,不能上當。這是提出修行的綱領,晝夜都要思惟善法,要心善、行善。

淨宗學會成立時,我提出日常生活當中,修學的五個科目,第一是「淨業三福」,第二是「六和」,第三是「戒定慧三學」,第四是「六度」,第五是「普賢十願」,這是善法,比此地講的善法高。但是此地講的善法是基礎,再高的善法都要從基礎上紮根。這五個科目,我們要常常放在心上,要常常念。

「淨業三福」第一是「孝養父母」,首先要「養父母之身」,在物質生活上關懷、照顧周到。然後「養父母之心」,讓父母「常生歡喜心」,不要讓父母憂慮,這是盡孝。再者「養父母之志」,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具足這三點才稱為「孝養父母」。將孝養父母展開來,就是大乘經常說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將孝養推廣到一切眾生。換言之,我們對於一切眾生有供養的義務,盡心盡力去照顧、幫助,這是孝順之道。與人相處,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如果人家對我們不歡喜,我們就應當要檢討、反省,我們不能讓一切眾生對我失望。由此可知,佛家教育的博大精深。第二是「奉事師長」,師長與父母一樣,我們也要照顧老師的物質生活,不辜負老師的教誨與期望。佛法從這裡開始,也到這裡圓滿。這兩句是根本,其餘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是方便,以方便法落實這個根本,圓滿這個根本,這稱為佛道。

從哪裡做起?「慈心不殺」,從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做起。能夠孝養父母師長之心,孝養父母師長之志,才具足慈悲心。慈悲心就是大菩提心,落實在「修十善業」。父母師長希望我們在社會上做一個好人,全心全力幫助社會,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從這個教學的基本,向上提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再向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深信因果不是普通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因果。這三條十一句,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從十善業道落實。

與人相處,範圍最小的是夫妻。如何相處?修「六和敬」。六和敬不是要求別人做到,是要求自己做到,佛法高明之處,令人讚歎之處,就在此地。佛法從來不要求別人,而是要求自己。我自己要做到六和敬,對方做不到沒有關係,沒有障礙,障礙永遠在自己這一方,決定不在對方。現在人顛倒、錯誤,認為所有障礙都在對方。許哲居士一生修行能成功,就是明白這個道理,她一生總是責備自己、檢討自己,絕對沒有說對方有過失,這是她成功之道。

「六和敬」第一條:「見和同解」,不是跟別人同,是跟佛、菩薩、真如本性同,佛沒有私心,菩薩沒有私心,心現依正莊嚴沒有私心,跟這個同。「戒和同修」,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事。「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這三條落實在十善業道。凡是不能與大眾相處的,決定在造十惡業,不是修十善。修十善業的人,哪一個人不歡迎?哪一個人不尊敬?哪一個人不喜歡親近?十善是行門的基礎。最後,「利和同均」,真正覺悟的人,捨己為人,一切利養總是別人多一點,自己可以少一分,自己歡喜過最低的物質生活。釋迦牟尼佛日中一食,三衣一缽,過最低的生活,利養都給別人。

「三學」,就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戒定慧三學。戒學是清淨,淨而不染;定學是正知正見,正而不邪;慧學是覺而不迷。

「六度」、「十願」都要落實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如此修行,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這五個科目,我們要常常放在心上,落實在行為上,就是斷惡修善。

「思惟善法」是念頭善,起心動念就思惟這五個科目。「觀察善法」是行為善,如果人有十個缺點,一個好處,我們看他一個好處,不看他十個缺點,這就是觀察善法。這三千年當中,祖師大德註解、造論,發揮佛陀的教誨,給我們後人留下真實的寶藏,幫助我們開發自性的珍寶,這樣才「令諸善法,念念增長」。

「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毫分不善都不可以夾雜;如果是夾雜大量的不善,就不能成就。「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學佛的同修都想成就自己的圓滿善法,為什麼成就不了?修善法裡夾雜不善。這個「不善」,在本經具體而言,是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夾雜於其中,於是將我們的善行全部毀壞,所以不能成功。這個不善的根就是「我執」,一切眾生起心動念執著一個「我」,我是第一,一切都為我。這個念頭是六道輪迴的第一因素,這個因素不拔除,決定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因此,我們要出離六道,必須將這個病根拔除,念念想眾生。

從「晝夜常念思惟」到「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善因;「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是講善果。『善法圓滿』就是止於至善,這個果報殊勝。「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這是善緣,也就是說你能這樣修善,將來的果報一定是在華藏世界、極樂世界,能與諸佛菩薩在一起。

這一段經文具足了因緣果報。從我們現前生活環境講,有因必須有緣,緣是什麼?緣是親近善知識,常聽善知識教誨,善知識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六道凡夫非常健忘,特別是生活在現代環境裡,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都是在誘惑我們邁向歧途,不是正道,所以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善知識到哪裡去找?諸佛菩薩是善知識,諸佛菩薩不在我們面前,而我們供養諸佛菩薩的形像,天天瞻仰佛菩薩形像,恭敬禮拜佛菩薩形像,每天讀誦經論,就是親近諸佛菩薩。

從「龍王當知」到「瞋恚、邪見」,這一段經文一定要背誦,起心動念都要想到佛陀慈悲的教誨。果然能做到,心地善良,念頭善良,行為善良,將來決定能生至善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和華藏世界都是至善的世界,人人無量壽,人人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無量壽命。而往生的條件決定在善心、善念、善行。如果心行不善,「信願」都具足,「行」不具足,念佛也不能往生。行不但是要念佛,還要修善,這一點非常重要。

 

返回

楊枝淨水
歲歲平安 年年如意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中國人在年節中,總是求「歲歲平安,年年如意」。這兩句吉祥話是果報,而果必有因,如果我們不修因,這兩句話就落空了。如何才能得到?「諸惡莫作」,果然能做到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造一絲毫損害眾生之事,就能得到「歲歲平安」。又說「眾善奉行」,眾是多。何謂善?只要是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我們隨時隨處認真努力去做,就能得到「年年如意」。所以,佛法所說的果報,確實是可以兌現的,決不是口頭上的讚頌而已。

過去一年災難頻繁,天主教說這是世間人造作罪惡,上帝震怒,要懲罰世人,所以勸導大家努力修善,並教大家如何躲避這個災難。佛告訴我們,世尊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以中國人的歷史記載,世尊滅度至今是三千二十二年;換言之,後面還有九千年,所以決定不是世界末日。只是在這九千年當中,佛法與世運結合在一起,有興有衰,興衰交替。而且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又說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依據這個理論,即使再大的災難都能化解。災難從哪裡來的?是一切眾生無明、妄想、惡心所造成的。如果我們能破無明,以正知正見,斷惡修善,世間所有災難就能化解;不但人為的災害可以制止,自然災害也能改變。

我們應當多讀佛法大乘了義經論,特別是《無量壽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及《地藏菩薩本願經》。其中以《華嚴經》說得最詳細、最透徹、最圓滿,分量也很大。所以,細講不容易,縱然自己肯發心,也需要時節因緣,還要有研習修學的環境。環境最重要的是安定的社會、和平的世界,才能將這部經研討圓滿。這部經帶給我們的利益是無與倫比的,特別在現前的社會,世道人心迫切需要《華嚴經》來解決一切紛爭,一切不平的問題。有些國家很重視多元文化,如何做到共存共榮,究竟圓滿,這是現前最嚴肅的一個課題。這個課題,我們在《華嚴經》裡找到精細的方法,與圓滿的答案,只是弘揚這部經的人太少了。

在新加坡,從各處來參學的法師將近四十位,他們非常認真努力,一起共同學習,希望將來都能弘揚這部大經,利益世界一切眾生。這是我們的願望,諸佛如來的願望,也是一切眾生的願望。真正發心捨己為人,必得三寶加持。我們深深明瞭自己是業障深重的凡夫,若得不到三寶威神加持,不但無法契入經典,連理解都不可能。佛家對感應的道理說得很多,這是事實真相,只要我們「心同佛心,願同佛願,行同佛行」,自然就得感應。何謂佛心?真誠、平等、慈悲是佛心。只要我們也能做到真誠、平等、慈悲,就與諸佛如來同心。佛的願是無條件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能存這個心,發這個願,就與佛同願。心願要落實,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能做到,才不至於成為虛願。

新加坡居士林舉辦除夕溫馨晚宴,邀請各個宗教的老人院與孤兒院的全體同仁,共度除夕盛會。晚會中有許多宗教、族群表演歌舞,我們一同欣賞。消除一切種族歧視,化解一切宗教的隔閡誤會,真正邁向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是佛心佛願的落實,也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落實。《華嚴經》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族群,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能夠融洽歡樂聚會在一起。現在我們能做到,這就說明「大方廣佛華嚴」是我們實際的生活,並沒有與生活脫節。

 

返回

 

蓮語珠璣
印光大師開示

 

淨土法門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當仰信諸佛諸祖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則與佛相背,臨終定難感通矣。古人謂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豈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斷乎。【書一】一三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見賢思齊,當仁不讓。豈肯因循怠忽,以致一錯而成永錯乎哉。有血性漢子,斷斷不肯生作行尸走肉,死與草木同腐矣。勉旃勉旃。【書一】一五

 

返回

 

多元文化論壇
宗教就是愛                          淨空法師講述

  

有一次我們參加伊斯蘭教的座談會,他們提出一個問題,伊斯蘭教講天園(天上的花園),基督教和天主教講天堂,而佛教講極樂世界,名稱上不一樣?其實都是一個地方。我們修淨土的講極樂世界,學華嚴的講華藏世界,伊斯蘭教講天園,基督教和天主教講天堂,這是一不是二。《華嚴經》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是方便說,一是真實說,一多不二。如果這些道理與事實都清楚明白,心就清淨了,妄想、分別才真正能放得下。否則,分別、執著永遠不能破,智慧不能開,就不能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不二法門。

現在我們希望聯合全世界各個宗教,推行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有一個共同點,「仁慈博愛」。許哲修女說:「宗教就是愛,愛就是宗教。」這句話說得不錯。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回教講:「阿拉確實是仁慈的」,因此「仁慈博愛」是宗教共同的根本。

宗教的目的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根本相同,目的相同,只是教學方法、手段不相同,所以宗教可以合作,攜手挽救社會,消除世間天災人禍的劫難。不僅是彌補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之不足,還要全心全力去輔導恢復家庭教育,恢復學校與社會的倫理道德聖賢的教育。

現在國際上有宗教會議,希望這些會議最後都能夠落實到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但一定要將社會的病根找出來,從根本上下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根本是什麼?家庭。社會就好像一個人的身體,家庭是身上的細胞,細胞要是壞了,命就活不長。每個細胞都健全,身體就健康,社會就健康,世界就健康,所以家庭教育比什麼都重要。中國自古以來,沒有一個領導人不重視家庭教育的。(節錄自華嚴經第343卷)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誠能感動天地萬物 

 

舜王在年輕時,有一次在家鄉,看到一群人捕魚,有年輕的、有年老的。魚多的地方,都被年輕人佔去了,老人鬥不過年輕人,也不願意爭執,就到比較遠的、魚少的地方。舜看到這種情形,他也去捕魚,實際上他的目的不是捕魚,而是去感化這一群年輕人。年輕人中也有幾位會禮讓老人,他看到就讚歎;有些人橫行霸道,他也不說,隱惡揚善。過了幾年,那些頑固不靈的人都被他感化了。可見得人不是不能感化,只要以真誠心,假以時日,沒有不能感化的。如果不能感化,就要問自己,是否智慧不夠、耐心不夠、方法不夠巧妙。

不要說人能感化,就是蚊蟲、跳蚤也都會被感化。《印光法師傳記》裡記載,印光法師住的房子裡沒有蚊蟲、跳蚤,既使別人住的時候有,他去住就沒有了。老和尚一生從不傷害蚊蟲、跳蚤,也不把牠們趕走,而是以此為鑑,生慚愧心,精進修學,修清淨心、修慈悲心,以德行來感化。他到七十歲之後,感化了這些小動物。所以,蚊蟲、跳蚤都能受感動,人哪有不能感動之理?(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19)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澳洲淨宗學會

 

問:聽說新加坡有一位六十二歲預知時至的老菩薩,為了遷就李木源居士而提早往生的日期。但何以他不在家往生,而要到醫院?從醫院運回家,豈不是移動了身體嗎?

答:各人緣分不一樣。他預知時至,知道何時往生,而他的家人不相信。他做不了主,是兒女要將他送到醫院,不是他自己要去的。他到醫院,沒有讓醫生給他打針,而是大聲念佛,連醫生、護士、病人也都跟著他念佛。到了五點,他準時走了,跟他之前所講的時間一樣。所以,醫院是他的道場,他將整個醫院的人都度了。這種人一往生,抬動他的身體沒有關係,因為他已經到極樂世界去了。為什麼一般人死的時候,八個小時、或十二個小時不能移動?因為不曉得他是否真往生,如果不是真往生,他的神識要八個小時到十二個小時才會離開身體,所以碰他,他有痛苦,他會起瞋恨心,會墮落。若真往生,一斷氣立刻抬動並沒有關係,因為他已經成佛去了。

問:如果全世界各個首腦都能顯出佛心,來做一切事業,世界還會有戰爭、社會還會有動亂、人民能不安居樂業嗎?

答:這三個問題,就是現在講的多元文化。澳洲政府和宗教、學術界領袖都有這個認識,認真努力在落實,而且這幾年相當有進步。昆士蘭多元文化局局長,也不斷在推動多元文化的工作,都有進展。所以,我們要努力來宣揚,尤其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能有多一點時間,在澳洲各個地區去介紹,這是好事情。

問:「一飲一啄,皆是前定」,此人今生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早就注定好的嗎?

答:也可以這個說法。善導大師講得好,人一生的成就,總在遇緣不同。這個人有善根福德,如果沒有聞到佛法,就不能往生。有機會聞到佛法,有機會聽到淨土法門,能信、能願、能修,這一生就決定得生。得生與否,關鍵在於能否放下。果然能將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就是祖師講的「萬修萬人去」。凡是念佛不能生淨土的,都是自己放不下。人在世間,最麻煩的是與人的相處,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就是八苦裡的「愛別離」、「怨憎會」。你要是真正能覺悟,樣樣都不放在心上,心地清淨無有牽掛,念佛往生肯定成功;有絲毫牽掛,都是障礙。

問:如果亡者生前不一定是念佛人,死後才助念,助念後,身體非常柔軟,如何判斷他是往生西方或生天?

答:生前不念佛的人,臨命終時勸他念佛,他肯念,而且有很好的瑞相,可能是往生。如果生前不念佛,臨終時也不肯念佛,不相信往生西方,但是死了之後,為他念佛幾個小時,他的身體柔軟,這是消除他的業障,他決定不墮惡道。至於能否往生,我們不敢講。

問:有些人瞋恨心很重,經常無來由的發火,即無明火,請問這是什麼原因?如何化解?

答:瞋恨心重,說明這個人的業障習氣很重,很容易生瞋恚心,看人不順眼,看事也不順眼,這是他的業障。但是對真正修行人來說,他是善知識,為什麼?沒有這些人天天來找麻煩,天天來罵你、侮辱你、欺負你,你的忍辱波羅蜜到哪裡修?所以遇到這些人,我們一切承受,合掌恭敬,接受教訓,一句話也不回。他說完了,謝謝他,阿彌陀佛!他每一次罵,你都是這個態度,久而久之,他會覺悟,他會感動。絕對不可以對罵,對罵就沒完沒了。他一個人罵,罵累了就不罵了。他在那裡罵,我在這裡念阿彌陀佛,讓他罵,這是消自己的業障。他替我消業障,我應當感謝,我念阿彌陀佛迴向給他。如果別人讚歎你,也不要生歡喜心,這未必是真的。人家恭維你,要想到我哪有這個德行讓人讚歎,要生慚愧心。

問:亡者神識脫離身體後,才為他念佛迴向,或教他念佛,這樣還有機會往生西方嗎?

答:比較困難。念佛最重要的,是在他沒有斷氣之前,七天、或三天當中,念佛的效果最殊勝。這時要開導他,為他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勸他要放下,不要留戀世間。如果他業障習氣深重,斷氣之後再為他念佛,只能消一些業障,幫助他不墮三惡道。

問:佛七期間,守六齋日,不吃就餓得發慌,沒力氣念佛,如果吃了是否犯戒?

答:不犯戒,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暫時開緣。我在初學佛時就持午,晚上不吃,持了很多年。我去受戒時就開緣,晚上要吃。為什麼?受戒很辛苦,工作量很大,晚上要拜佛、拜懺,怕沒有體力,所以我受戒的那一個月,每天晚上都吃。有很多人平常沒有持午,到受戒時裝模作樣,搞了兩、三天,體力不支了。所以,一定要衡量自己的體力,和現前修學的時間、分量,必須要有好的體力,才能成就。禪堂裡一天有八、九餐,不只吃三餐。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念佛堂,日夜不間斷,夜晚也有點心,二十四小時供應。修行人要守一個原則|不飢不飽。飢餓了發慌,念佛念不下去;飽了就昏沈,想睡覺,都不行。覺得自己餓了,就吃一點點心,決定不能吃飽,真正用功的人吃五分飽,七分都不行。保持不飢不飽,這是古人幾千年的經驗。

問:依師父的話,《無量壽經》先念三千遍再求解,這當中是否講解也暫時不聽,專誦《無量壽經》?

答:講解可以聽,並不妨礙。專誦是修定,聽講是幫助你開智慧,可以同時進行。

問:結婚有家庭的人,如何斷情執?

答:情最麻煩的是「執」,只要不執著就行了。在家也是菩薩,善財五十三參就是五十三位善知識,在家的佔大多數,出家的只有五位。他們沒有分別、執著,所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而我們的妨礙是分別、執著。人要真正得定開慧,心跟宇宙合成一體,虛空法界就是自己,沒有執著了,情就變成智慧,轉情為智,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這就是功夫。他怎麼能轉,我們為什麼轉不了?我們迷惑,迷就不能轉,悟就能轉。所以,佛法修學關鍵在破迷開悟。

問:一個平時念佛的人病危往生,是否能往生西方?

答:關鍵在自己的信願。蕅益大師說:「能否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之深淺」。我們有真信切願,必須把世間一切都放下;如果對世間還有留戀、牽掛,信就不真,願就不切。真信切願,不但世法放下,佛法也放下。佛法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專修這個法門,其他的統統放下。《華嚴經》上,每位菩薩都是修行一個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只學一個,其他的統統放下,所以能成功。開悟之後,還是一門深入。理論上講,開悟之後,一切法門都可以修學,「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我們見到他們開悟之後,還是修一門,其他的法門不學了,這是因為全部通達了。「一經通,一切經通」,就是這個道理。

 

返回

 

弘法消息
淨空法師十月香港弘法  

 

講題: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善財童子參學報告
地點:尖沙咀街坊福利會-香港九龍彌敦道136號A

◎ 講經日期:9~12(週一~週四) 4天,7:30pm~9:30pm

 

◎ 念佛會時間:7~13 9:00am~9:00pm  

 

備註:

若當日講經,念佛時間為9:00am~5:30pm

最後一天7:30pm~9:30pm舉行大回向  

 

詢問處:中華佛教圖書館 香港九龍界限街144號3F

     Tel: (852) 2336-0437 Fax: (852) 2336-1851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辑

 

在大陸現有淨空法師講經VCD流通:

「千禧年的預言啟示與展望」、「千禧年心靈改革坐談會」、「淨空法師出席龍藏捐贈儀式及參加五十周年國慶大典」、「佛以智光咸照耀」節錄自《華嚴經》、「為何見面互道阿彌陀佛」節錄自《太上感應篇》、「為何要超度亡者」。

欲索取之同修請直接與馬居士聯絡,E-mail: mahaishe@pub.jieyang.net.cn

聯絡地址:廣東省普寧市流沙鎮白沙隴路46/11號 馬海生收  郵編:515300

聯絡電話:(0663) 224-7472;手提電話:013502663552

傳真號碼:(0663)225-6214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